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五章 敢问路在何方 一

第五章 敢问路在何方 一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并不是每个有本事的读书人都会被人赏识,被人提拔。√而且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科举,即使有科举,很多考不上的怎么办,出路在哪里呢。

有的人面对黑暗的统治的时候,在得不到别人欣赏的时候,会用狂妄或者逃脱来释放心理上的压抑与苦闷,也有的用隐居来快意人生或者用隐居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有的疯狂投简历以求得到权贵的,还有的只能在凄风苦雨中郁闷到老。这一章,我们来看看那些才华横溢又得不到重用的读书人的故事。

洛阳纸贵——笨小孩的奋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读书人比较压抑的时期,纵使你是才华出众的学霸,如果出身不好,也是白搭。

有这么一个读书人,小时候并不聪明,看上去有点呆呆的。如果萌萌的,倒还能引起家人的喜欢,可长得也不好看,还比同龄人矮,加上性格特别内向,不爱说话,更让人喜欢不起来。

做了御史的父亲并不看好他,有一天,朋友们来府上拜访,看到小孩,总得客套地夸几句,可他的父亲瞟了一眼,叹口气说道:“我这个儿子一点都不如我小时候聪明,看来以后不会有多大出息的!”言语中有点后悔生了这样的儿子。

笨小孩也有自尊,听了这样的话,并没有沉沦,从此发奋读书,刻苦用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笨小孩渐渐长大了,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写得一手好文章。

因为不是出身名门望族,加上没有什么名气,他的文章并不被当时的名家看好,著名的文学家陆机就曾讥讽过笨小孩的文章。

可是笨小孩依然没有灰心,笨鸟,那就先飞一会儿。他用十年的时间,收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首都风土、人情、物产、历史、地理等史料,深入研究,以此为写成一篇万字以上的文章,构思精妙,文采飞扬,汪洋恣肆。

他带着这篇文章拜见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张华,张华叹为观止,给了文学圈的其他人,当时的名儒皇甫谧读过之后,拍案叫绝,感叹这篇文章怎么如此好?千万别给埋没了。马上为这篇文章做了题序,强烈。侍书郎张载、大学者刘逵,分别为这篇文章作了注解。

得到这么多名家的认可与,大家认为这篇文章肯定有不同凡人之处,于是蜂拥而至,争相传看,果然非同凡响。一时间,文章刷爆朋友圈,量大增,轰动洛阳城,人们纷纷传抄。因为文章长,而当时纸还属于稀缺品,洛阳城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很多商家因为他这篇文章赚得露出两颗黄色的大门牙。

这个笨小孩就是西晋时期的大文豪左思,那篇文章叫《三都赋》,成语“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左思是西晋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晋武帝时,他的妹妹因才名被选入宫,左思举家迁居京都洛阳,他也被授予秘书郎一职,担任图书与著作事务,正好给他收集《三都赋》的素材便利。可是,妹妹并不不受宠,左思在仕途上一直难以升迁。

有人会说,妹妹即使不受宠,那也是皇亲国戚啊,而且左思这么有才华,怎么会难以升迁呢?大家了解了魏晋时期的推举制度与门阀制度之后,也许就能了解一二了。

两汉的察举制,需要君王自己比较明智,底下又有一帮能干事的人,出来的人才会有用。否则,上来的都是自己的人,贵族的人,维护各自的利益结成小团伙,大团伙,把持并操纵人才的推选权,这种制度人为的因素太大,好人可能会推选出好人,那坏人呢?

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他们将考察的人物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根据家世才德,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按品级授予相应的官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的人才选拔制度。

按照品级来授予官职,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须在中央任职官员而且有品德有名气,大中正下再产生小中正。

这个制度总得来说没什么创新,只不过是察举制的puls版。所以,这种制度很难发挥作用,好比一件衣服破了洞,再怎么补,它也成不了新衣服,补丁会显得更难看,破镜重圆还是会有裂缝。

中是中立,正是正派,意思是选择中立正派的人前去挑选人才,可人这种动物,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从东汉末期,门第的观念已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官僚与名望家族往往世代为高官,家族中很多宰相、公卿级别的人,大家相互举荐,子弟都位居高位,掌握了推举权,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九品中正制形同虚设,中正官要不就是门阀大族里的人,要不就他们的门生。所以在品评人物都按家世来,即使是个傻子,也会被列为上品你优先挑选官职。

这些名望家族以门阀自称,成为特殊的权利集团,叫做“士族”、“世族”等,家世显赫,世代累积起来的财产、土地等数量惊人,还在朝廷拥有实权,左右朝政甚至皇帝的选免。时间长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的人,都有强烈的优越感,认同感,如果你出身就很有钱,什么都不愁,自然要维护自己的这种地位,万一失去了,多可惜?

保持血统的纯正,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门第高的只能跟门第高的人通婚,高级士族只在高级士族间通婚。王子跟灰姑娘的故事只能出现在骗小孩的童话里。而且氏族也分一级、二级、三级等,有点像评职称,但低职称的永远不可能评上高级,有才也不行。

西晋灭亡后,在实力强大的门阀士族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更加森严,存在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皇帝基本没有实权。

这些名门子弟掌握实权,不爱干活,没干劲,更不会去费力改革弊政。你想,当你达到权力的顶峰,全国的土地、财富基本都是你家的,连皇帝都要给你赔笑脸,你还奋斗个什么劲?

而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等,就算拥有一定的土地与财产,比普通老百姓好很多,即使才德超群,也被品为下品。即使有做官的机会,只能做些世族公子们挑剩下的,出人头地的机会非常渺茫,这个阶层的人活得比较压抑,非常苦闷,即使才能卓绝,依附名门望族,成为门客,也不会一飞冲天,极少做上大官,像车胤那样,也只做到部级领导,进不了中央常委。

正是因为左思出身并不显贵,父亲左熹起于小官,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属于庶族。左思很想在仕途上施展才能,建功立业,也是白搭。

魏晋寒门子弟很难有大的发展,即便他还算个皇亲。所以左思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将自己的感悟与苦闷的情感化作《咏史》系列诗,共有八首,大多书写功业未遂的感慨,揭露寒门子弟与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发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悲叹,意思是世家大族子弟世世代代生下来就是做官的命,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和社会的财富,底层寒士再有能力也只能“沉下僚”,很难有翻身的机会。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是不公平的门阀制度造成的。

他的系列《咏史》诗的第一首,为整个《咏史》诗的总序,叙述了自己的才能与为国立功的志向,全诗十六句,后四句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禄,长揖归田庐。”讲的自己有志于平定江左的东吴当时西晋刚刚建立,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平定,安定江右西北边的羌胡。然后功臣身退,像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退却秦兵,不受赏赐。

成语“左顾右盼”出自这里,形容向两边看来看去,神情不定的样子,有时也形容满乎,得意的形态。

这样盼来盼去,并未得到施展的机会,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登基,左思只能依附权贵贾谧以保命。后来贾谧被诛,失去靠山,左思再也无心官场,因为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结果,于是隐居起来,专心著述,五十五岁病逝。

在门阀制度下,人才选举,垄断在地方与中央的门阀士族手中,中正也出自这些人门下。皇帝都要对这些门阀大族点头哈腰,小小的中正又能怎样?

九品中正制不仅没有解决人才荒的问题,反而让门阀制度更加巩固,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董仲舒是个富二代,但如果不好好读书,没有点本事,是不会受到汉武帝赏识的。而这个时候的贵族子弟,根本不需要努力,就能高官厚禄,而且家中本身还有钱有势。什么都有了,人毫无动力,给个皇帝都不做,那个时代,做皇帝也没自由,无实权,还不得听自己老爸们的?去抢龙椅干嘛。

所以这些贵族子弟,整天享乐,吃吃玩玩,有时无聊了,也会空虚,搞点新花样,发发感慨,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便是这么来的。俗话说,吃饱了没事干,太空虚了,发点莫名其妙的感慨,什么生命短暂了,什么容颜易逝了。

晋朝,有个叫王济的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在吃方面玩出新花样,发明了一道极为好吃的蒸乳猪的做法,先用年轻女人的奶汁喂养小猪仔,等长大后,再拿来蒸,据说异常鲜美。这样长大的猪,肯定不会担心是喝三聚氰胺而变成的大头猪。

男人也爱好打扮,加上没有什么可操心的烦神的事情,大多过得很滋润,最好的化妆品就是锦衣玉食的优渥生活,成语“面如凝脂”就是说的这些贵族公子哥的外貌,一次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一个贵族公子,叫杜弘治,见他脸像凝固的白脂,眼珠如同点染的黑漆,不禁赞叹道,这是神仙一样的人啊。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形容相貌白净而丰润。魏晋时期的公子哥们,流行涂脂抹粉,这些人掌握朝廷的实权,又怎能有所建树,最后出现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东晋也只能萎缩在东南方。

当然名门望族的子弟也并非完全没有刻苦勤奋的,王羲之就是与众不同的一位。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制度僵化,当人才不能流动的时候,当底层人奋斗没有用的时候,王朝就会死水一潭,凝固起来,所以整个魏晋时期,是压抑的,国家是不能前进的。

那些下层的文人,就算拼命读书,用处也不大,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权力中枢,更不可能像西汉及东汉初期那样,凭借才学受到皇帝称赞,从而中央。因为皇帝根本见不到你,也不会知道你,就算知道,他也不敢用你,懒得用你。

所以,有些人面对苦闷的时候会用癫狂来保护自己,逃避现实,魏晋多狂士、隐士,这些人到底有多狂,隐居生活如何,敬请成语中的狂人日记!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