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四章 科举啊,这里有甜蜜的忧愁 二

第四章 科举啊,这里有甜蜜的忧愁 二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连中三元——超级学霸

行业都有牛人,在这样严格的考试制度中也有超级学霸。在科举考试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都取得第一名,称三元及第。

也叫“连中三元”,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出自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后来作为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文状元有17个人。不过这17个人大部分没有名垂千古的,很多做了官,但在文学创作上、治国理政上都没有突出的成绩,也许是经历过这么残酷又漫长的考试,个性也被磨光了吧!

当然能连中三元,能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必定有可取之处。强中更有强中手,牛人更比前任牛,下面我们来看看,科举考试中的superstar,像神一般地存在历代的读书人心中,当时的人夸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他是中国科举史上的超级考霸。

这个人叫黄观,现安徽省池州市人。中国历史上的“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在朱元璋统治时期,黄观连中六个第一,这不光是祖坟冒青烟,还得天生是读书的料。

他在殿试中做了一篇《御戎策》的文章,针对北方的防务问题,非常有见地的提出“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的建议明太祖朱元璋大为赞赏。殿试结束后,黄观按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掌修国史与实录,记载皇帝日常的吃喝拉撒,时不时还给皇帝讲讲党课,跟着后面做做秘书工作,这样的差事是官员都垂涎三尺的。

跟着大领导有肉吃啊。

朱元璋非常欣赏黄观的才华,刻意提拔他,经过几年的锤炼,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临终的时候,还叮嘱孙子朱允炆一定要重用黄观。

建文帝朱允炆时,黄观参与国事奏议。燕王朱棣自恃是长辈,宫中不朝拜建文帝,大家都不敢开口,可黄观虽历经多个第一,但并没有丧失读书人的精神与气魄,当面怒斥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朱棣本身就是个小心眼,容不得别人对自己丝毫不敬,于是这个仇他记下了。

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黄观代表朝廷起草诏书,指责朱棣悖逆无礼,并要他停止叛乱、解散军队,并亲自到南京来谢罪,用语极为严厉,文采飞扬。

唐朝时期,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写了一篇咒骂武则天狐狸精的文章《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骂的难听而尖锐,可是武则天看到这篇文采飞扬的文章之后,不仅没有生气,还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叛逆收了去。

嗜血狂魔朱棣没有武则天那样的胸襟,他闻到了血的味道,气得一蹦三丈高,发誓要弄死这个骂他文人的全家。明朝皇帝杀人,动不动就要杀全家的。

篡权之后,朱棣马上公布奸臣排行榜,说是奸臣,也就是在他夺权时,不愿意向他低头的人,黄观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名。

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道去了哪里,正在这个时候,黄观带着建文皇帝玉玺,准备沿长江省市招兵买马,到京城勤王。朱棣一边派人追捕黄观,一边还要抄他的家。在得知要被朝廷发配为奴隶的时候,黄观的妻子表现出女中豪杰的本色,带着女儿与家人投河自尽。

这个超级考霸,并没有丧失人格尊严,得知建文帝失踪,妻儿离去的消息,穿好朝服,投江自尽,始终保持了一个正宗读书人的气节,没有屈服。

那个被人歌颂的嗜血狂魔永乐大帝朱棣,一点仁慈之心都没有,人都自尽了,还灭了黄观九族,连他的功名档案也一并删除,在《登科录》类似记录明代考中学子的花名册根本找不到黄观的名字,很多作品也付之一炬。

但是六首状元的名声早已在外,一个千年难遇的超级考霸的名字,岂是删除就能让人忘掉的?民间早已有他的传说。

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黄观得以平反,这一刻,他等了两百年。

明清的考试制度,容易磨平读书人的个性,而黄观却始终保持文人的节操,非常难得。

明朝的读书人一旦做官,总有一股子傻劲、韧劲,正义与立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前面纵有万丈深渊,也前仆后继。有人不仅要问,为什么呢?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有三个原因,一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喜好决定,朱元璋虽然大杀功臣武将,但对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忠心耿耿的文臣还算宽容,他喜欢那些正直忠心的大臣。而且大臣们的一举一动都在锦衣卫的监视范围内,只要你忠心,耿直一点也无妨。二是明朝的科举制度日渐完善,朝廷职位都要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读书人在出仕前,都要经过好几轮的正规考试,这其中需要有超强的毅力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考上不需要找关系,就能有个不错的官做做,而且考得好,官职就高。不用像唐朝那样到处求人,这样走上去的读书人心中肯定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正气,因为我根本不需要求人,就能走上仕途,而这一切都是皇帝给的,只要为皇帝尽忠就行。明朝的科举制度采用八股文,虽然死板,但更加公平,也许对读书人的创造力有所抹杀,但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读书人身上的那种书生意气。因为一路考来,没有到处求人,到处拍马,没有被油滑的世俗浸染,而且即使官宦子弟,考不上,也进不了权力的中枢。

三是明朝官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相比宋朝,那简直可怜巴巴,要是清官,那活得非常清苦。宋朝的文人待遇那么好,只要不犯大错,可以恣意享受人生,有钱谁还想死啊。金钱有时也能消磨人的意志。而明朝的那些官员,本身就很穷,如果是清官,那更穷,穷得叮当响,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为正义而死,能青史留名,获得世人的尊重,死得其所。

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节操的读书人,正义甚至不顾惜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实践铸就中华民族之魂,我们在第六章中会隆重推出那些极具个性的读书人。

可是到了清朝,文字狱频繁,对思想文化控制的更加紧,很多读书人奴性十足,刚性不足,一辈子就困在考场上,即使考上了,能保持气节的也不多。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