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四章 科举啊,这里有甜蜜的忧愁 一

第四章 科举啊,这里有甜蜜的忧愁 一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完善,虽然八股文限制了人的创造力,但另一面它更加公平。然而,这个时期的读书人的数量也更多,竞争更加激烈,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甚至出现很多八九十岁的考生。当然也有超级考霸,在科举考场上如神一般地存在。这一章我们就来讲讲成语背后那些炮灰与考霸们。

屡试不爽——难于上青天

出自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冷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山西平城有个姓冷的书生,小时候比较迟钝,到了二十多岁,还没能读通一经,这个在古代是很多的,有些人的确不适合读孔孟之学,也许在其他方面有很突出的能力,可惜那个时候只有读书一条出路,不能仅仅归为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有一天,忽然来了个狐狸,和这个冷生住在一起,一个男人和一狐狸化成的女妖卿卿我我,也许是狐狸施了什么魔法,打通了冷生的任督二脉。从此以后,经常听见冷生整夜说话,朋友兄弟们追问他,也不肯透露自己晚上在说什么,天机不可泄露。这样过了很多天,冷生忽然精神失常,每次得到题目作文,就闭门静坐,过一会儿,便放声大笑。偷偷一看,他手不停地写着,一篇八股文很快就完成,脱稿后的文章竟然文采飞扬。当年他就考中秀才,第二年又成为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lǐn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能领到一定的粮食。但是冷生每逢考试便大笑,声音响彻考场,由此“笑生”的名声大噪有得必有失,既然有狐狸姐姐帮忙,读书开窍了,人却疯了。估计是讽刺科举考试,正常的人考不上,精神失常反而考上。幸亏考试的时候主考官外出场估计是上厕所了,没有听见。

后来遇上个严肃的考官,整日端坐在考场大堂上,忽然听见笑声,愤怒地把他抓来,将要责罚。考官的一个下属,代为说明这个冷生一向有些精神失常,考官的怒气才稍微消了一点,释放了冷生,却除去他的生员名籍,也就是除去考试的资格。从此,冷生便装疯,沉湎于诗酒,和狐狸姐姐相伴,并写成四卷著作——《颠草》集,这本著作里面的文章写得很好,人们都很喜欢读这跟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有点类似,只不过蒲松龄没有狐狸姐姐作伴。

异史氏蒲松龄的自称,跟司马迁写史记自称太史公一样说: “ 关上门大笑,和佛家的顿悟也有些相似,大笑便做成文章,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怎么因此革除官职,这样的上司不要也罢。”

蒲松龄这里对科举中、官场上太注重形式的要求很有意见,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考试只能写八股文。这种文体有一整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要有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还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很低,估计觉得这样的文章好写,套着形式就可以写,也可以量化考核,便于老师批改打分,这对考试的公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样的搞法,我个人觉得比焚书坑儒更厉害,就是用一种文明的方式做流氓的事,用考试把文人读书的范围缩小到了四书五经,把你的思想控制在所谓的圣贤的话语里,所以这样的考试制度随着发展弊大于利,有些读书人一辈子就啃那么几本书,所以明清书呆子多,而隋唐就很少,隋唐宋科举没有规定得那么死。

蒲松龄在《冷生》中还记录了两个小故事,一个叫孙景夏的人在拜访朋友时,在窗外没有听见说话声,只听见笑声,朋友一直在笑,感觉自己进了精神病院,好像是他在与别人嬉戏打闹,进去一看,才发现他是自己一个人,孙景夏的朋友说到: “我刚好没事便默默的温习曾经有过的笑话故事。”如果你听到屋里有人大笑,推开门还冲你一笑,这也挺恐怖的。

紧接着,蒲松龄又记录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位读书人家中有一头小毛驴,比较蠢笨,读书人在路上遇到熟人,不想下来打招呼,便拱拱手说:“刚好我很忙,无法下驴不要怪罪!“话还没说完,这个毛驴就躺在道路上,屡试不爽,每次都是这样,这个读书人顿时脸红,决定要好好调教下这头一点也给主人面子的小毛驴。他跟老婆商量,想了个点子老婆假装熟人,自己骑着毛驴在庭院四周绕,然后向老婆拱手,假装遇到熟人一样跟老婆说话,毛驴还是躺下来,读书人就用刺狠狠地刺那头驴,想让它变得聪明一点,如此往复,不停训练。有个客人来拜访,刚要进院子,就听到那个读书人对老婆说: “刚好我很忙,无法下驴不要怪罪。”过了一会儿又重复一遍,客人心中感觉瘆得慌,跑进去问那个读书人,读书人把详细的情况一说,两人哈哈大笑起来。感觉那个时代不光人不正常,畜生也都不太正常

在《冷生》中其实是记录了三则小故事,屡试不爽出自第三个故事,表示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是差错的意思,经常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这三个小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读书人都在笑,第一则故事是狂笑,第二则故事是傻笑,第三则故事是无奈地笑。在古代的科举场上考不上的文人很容易精神失常的,古代文人科举考试路异常艰辛,文人们为准备考试,每天刻苦读书。可录取的名额很有限,大部分的考生是考不上的,读多了,始终考不上很容易精神失常,不精神失常的也会心中苦闷。为排解这些苦闷,又没有钱花天酒地,很多人走上意淫的道路,通过展望未来、幻想倩女幽魂来安慰自己。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大部分就是文人们在枯燥读书的期间、考不上郁闷的时候,幻想自己的未来,幻想自己想得而得不到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文人读书期间缓解下疲劳,找点乐子,因为现实中娶老婆要准备彩礼,白日梦中狐狸姐姐们不仅不需要嫁妆,还能帮你实现各种愿望。

在考不上的时候,文笔好的文人会借故事来讽刺考试制度,跟我们现在一样,考不上公务员,有的人就会喷一下考试不公平,但更多的人喷完之后还是要考,因为不甘心嘛!蒲松龄一辈子也是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失败前、失败后循环往复中度过的,在这循环旺夫的考试中,抽出点空余时间,收集一些神奇鬼怪故事,写成一部《聊斋志异》,考试在蒲松龄的生活中是主业,写书与教书只是副业,看来我们在工作之余,还得发展点副业,遇到个不喜欢你的领导,工作上也许不能被提拔,还有副业可以帮助我们成功。

看来这个蒲松龄对神仙鬼怪有异乎常人的热情,世称聊斋先生,字留仙,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人山东自古就是北方的文化大省,文才武人辈出。蒲松龄出生在破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这样的家庭至少比贫雇农们稍微好一点,可以他在公务员考试中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他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不知是先天的才能早期挥发光了,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乱写一气也能考上,后来认真写反而考不上,反正后来考试一直考不上,直到71岁时才成岁贡生什么是岁贡生呢?比秀才的地位略高那么一丢丢,但不是举人,按照当时的规定,凡多次考试不中的贡生,都可按年龄跟别人的来到京城,由吏部选点打杂的工作做做,就叫作“出贡”。

考了这么多次,唯一离中举最近的一次,是48岁参加乡试的时候,老蒲看到这次题目正对自己胃口,之前还复习过,于是心中的才华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越写越兴奋,结果违反考场的书写规则——越幅了,科举考试规定一页纸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必须要第一页写完写第二页,第二页写完再写第三页,结果蒲松龄从第一页直接跳到第三页,因犯规被取消了资格,跟他写的这个“冷生”的遭遇有些类似。

可蒲松龄做不到冷生那样潇洒,还是要考,这里面有内心的不甘,也有在讽刺完科举制度之后的空虚与寂寞,这一辈子的生活除了写《聊斋志异》来自己的心情,意淫下考上之后的快乐,就是不停参加考试,奔跑在考试的路上。这么一根筋,连他那极为贤惠的老婆都看不下去了,劝他道:“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仪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再这样了,山野自有山野的乐趣,我们两个好好地种种地,放放牧,过过田园生活不也挺好的吗?为何一定要考那个东西的?

后来蒲松龄考试的热情稍微降低一些,一度想放弃科举,可最后还是不甘心,断断续续地又去参加考试。统治者看到这样人,心里自然乐开花,考上得的人,能为自己所用,考不上的,也在考试的路上,没有心思去搞谋反的小心思。很多人一辈子在考试,郑板桥一直考到44岁,才中进士,当天兴奋地写下“如今脱得青衫去,一洗当年满面羞。”康有为考了七次才中举,后来看即使中了进士也不定能轮到自己做官,就搞个公车上书,来增强自己的广告效应,迅速名闻天下,被皇帝知晓,坐着火箭去皇宫。古代的科举没有35周岁的年龄限制,只要你能考,什么时候都可以。

有人会问,考这么长时间,蒲松龄靠什么生活呢?还得养家吧?他偶尔应朋友之邀,给官员做做幕僚,拿点工资,主要职业是在本县西铺村做塾师,塾师,旧时的私塾先生,就是以前民办教育机构里的一对一辅导老师。现在一对一还是挺赚钱,可在古代仅仅能糊口,这个工作是当时命运不济或仕途无望的没落文人最常规出路。蒲松龄这一做便是42年,直到70岁的时候才退休回家,应该是一对一辅导史上做得时间最长的老师了。一边做一对一辅导,一边参加科举考试,退休后,过了6年,便由科举路走上黄泉路,一命呜呼,始终没有真正考成功。

有人会说,考试有那么难吗?不就考个公务员嘛!我们来讲讲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你就知道有多难。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明朝鼎盛时期,但鼎盛意味着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唐宋时有科举,但录取名额非常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朱元璋估计杀人太多,官员杀光了,总得补充啊,不然到哪里杀人呢?怎么办?科举考试扩招,反正愿意到他身边的人数不胜数,而且老朱硬是把量化考核标准纳入科举考试体系中,强力推行八股文,相当于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制造所需的人才。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直到清末成为制度。考试的步骤分为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门票,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即秀才资格,这个考试的成绩分六等,一、二等才能参加后面的科举考试——乡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所以有的到了七十多岁还是童生,并不是指他还是童子,这些人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参加科举。

的科举从乡试开始,这个不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相当于省级直属单位考试,不是每年都举行的,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秋天八月份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唐伯虎曾经就得过乡试第一,所以也叫唐解元。三年考一次,录取的人并不多,举人名额招生人数,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大致根据人口与生产力等来定,所以考中很难。

大部分人在这个秋天,会让秋风带走他的思念,带走他的泪,要不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静静守候在发榜的地点。这个考试要准备很多年,一旦考中,好比中了五百万的双色球奖,怎么能不疯狂?要是准备了一辈子才考上的,肯定跟范进中举一样,会高兴疯掉的。

考上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并不是一定能做官,你要熬,熬到有人退下来或者因为贪污、得罪领导等而被杀的,有空位才能补上去,盼着别人退休估计要等到自己白头,盼着别人死掉还是有点可能。所以很多文人盯着有官位的,发现别人有污点,就会去告密,把你拉下来,有很多举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官做。

如果自己要是有点能力,那就参加考试,会试环节。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都可以考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国子监是个什么鬼?要是直接这个学校不就省去了那么多底层的奋斗了吗?这国子监也不是好进的,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贡生是指什么呢?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就是把自己贡献给皇上。即使你成绩优异,也得家庭条件优越,不然你的学费跟生活费怎么办?荫生是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这要你们家祖宗比较厉害。监生有少部分可以用钱捐到,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例外的监生。所以要想国子监读书,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你还得要刻苦读书,不然会试考不上,做大官也没可能,而且一次会试要等三年。

会试考完了,那就有资格最高级别的殿试。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一般是三月份,只考一天,能这个考试的都是万里挑一的种子选手,这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就是看看你对时政的看法,比如你对美国攻打伊拉克什么看法了等等,参加殿试的叫贡士,考中以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也就是分三个级别,第一阶梯一甲的为赐进士及第优秀,第二阶梯的为赐进士出身良好,第三阶梯的为赐同进士出身及格。第一阶梯录取三个人,第一名就是影视剧经常播放的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在这样严格的层层选拔下,能考中状元那比现在公务员考试难多了,经历过这么多次考试的人不死也得脱层皮。

当然,如果你通过殿试,能幸运地三个阶梯中的一个,你将会被派任官职,但也不可能像电视剧那样给你弄个驸马当当,可能给你排个七八品的小小官,做个县太爷的秘书什么的。

状元的待遇好一点,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修撰,是官名,从六品,主要职责跟司马迁等人一样修修历史、记记皇帝言行、讲讲经史给皇帝上上党课,以及起草点公文等,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在皇帝的身边如果表现好,那绝对比外放当个县令、知府什么的,要好得多,一旦哪天被皇帝赏识,直接中央机构,搞个一品大员做做,如果你长得帅,皇帝看着喜欢,做个驸马还是有可能的。明朝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你不是翰林院出生,不得内阁,也就是说你没有在翰林院干过,就别想进国务院,清朝也是这样,“宰辅皆由此选。”宰相都是从出生翰林院中的人选的。

相对于第一阶梯,第二、三阶梯的人就要悲催一些,还要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明清时期相当于翰林院的合同临时工,但这个临时工可不同一般的临时工,他是皇帝的临时工,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老人家讲解经典名著等,从进士当中选择有潜质的人担任,一旦被皇帝赏识,那便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无缘成为庶吉士的考生分别授主事各个部里的小公务员、知县等,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需要经过候选、候补,也有的终身没得分配。

状元以后不一定能成大气,庶吉士中也有很多成为著名人物的,被梁启超誉为“明代唯一大政治家”的张居正,就是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授予庶吉士。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赐同进士出身,参加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北大校长蔡元培在1892年春天参加殿试,获二甲第34名,被选为庶吉士。

我们来捋一捋,一个读书人的科举考试与做官的路有多远,先要在县里跟市里考,考中的才有资格参加的科举考试,然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考上了,还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考完还要参加殿试,才真正有做官的机会。我们来看个图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殿试,通过的人依次被称为童生 →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普通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做官,那是难于上青天。很多人一辈子中举人都很困难,蒲松龄考了一辈子,也没中过举。

读书人一辈子就被束缚在考场上了,好比我们一辈子束缚在房地产上,先要准备首付成为童生,你才有资格去买房,然后你要有个工作,银行才让你贷款考中秀才,贷完款之后你要等几年才能拿到房子,这期间你要准备装修的钱相当于参加会试,等房子钥匙拿到,再请装修公司装修,装修完你才能入住参加殿试,很多人一辈子也买不了房,只是在买房的路上,跟去科举的路上差不多。房子可以升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越来越贬值。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