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三章 考上了,好开心 四

第三章 考上了,好开心 四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出人头地——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宋朝科举放宽了范围,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人数增加,而且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官职,考得分数高的还可以获得高官。有时笼络文人,还在落第的考生中再组织一次考试,通过的还可以弄个官做做。只要坐上官,不论大小,待遇都非常不错,

从成语“一日三餐”中大致可以看出宋代人及文人们相对富裕安逸的生活。

一日三餐,指一日内的三餐,分别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称饔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因为叛变而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宋代社会繁荣,商品经济相当发达,除了酒肆不再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到处都有,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大家玩累了,总得吃个宵夜什么的,百姓如此,官员的生活可想而知,除了正常的工资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地方官则配有职田。官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津贴,作为职务补贴。

待遇好的让其他朝的官员流口水,所以《水浒传》里宋江,一个小小押司,都有钱包养阎婆惜。这么好的待遇,读书人当然要拼命考试了。

如果有大批人录取不了的情况,那读书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加上宋朝有不杀文人的传统,大家聚在一起搞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官府都没有办法,宋仁宗嘉佑二年,就有这样一场运动。

主持考试的主考官是个大文豪,不满意当时知识分子竞相在文章中使用偏僻怪异的词句,好比现在有些中学生写作文总是使用网络流行的词语老师一头雾水。

所以这次科举考试放榜之时,那些被当时社会推崇的善于写“险怪奇涩之文”的文章之士,一个都没有被录取,这样的人在当时的文人中占有大多数,大家都觉得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是潮流时尚,而且还形成一种文学派别,叫“太学体”,专门用生僻字词来写文章。

批阅试卷时,那个主考官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说白了就是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大师写的东西往往深入浅出人一看就懂,如同学识渊博的教授讲课通俗易懂,而没多少内涵的人讲课喜欢讲得大家都听不懂。毛主席写文章形象生动,邓小平说话幽默风趣,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里公文越写越看不懂。

这个主考官也挺有意思,在后面写道:“秀才剌,试官刷!”就是说你的学问不行,主考官就把你刷掉了。

于是一大批没中的文人开始聚众闹事,在这个主考官上朝的路上围堵他,斥骂他,准备将主考官痛打一顿,就差打砸抢了。文人耍起泼来,一点不比妓院的老鸨差,当时街上的负责保卫的士兵都阻止不了。还有人写匿名信,告主考官,当时逗留在京师开封的科举落第的文人有六七千人,除了闹的人,还有抱头痛哭最后想不开投河自尽的。

宋仁宗头都炸了,没有办法,决定“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只要参加殿试的人,都能取得功名,安排个官做做,事情才平息下来,所谓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有了好处,整个世界安静了。

但是,除去那些闹事的人,先前由主考官录取的人才,日后个个名垂千古,这次考试也成了千年科举史上最闪亮的一次。看看这些人,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张载、王韶、程颢,程颐这十人,就覆盖了文学、哲学、军事、政治领域最尖端的人才。 “唐宋八大家”独占三家:苏轼、苏辙,曾巩,理学宗师两个:程颢、程颐。除了这个十个人,还有一大批学识渊博、品学兼优的文人被录取。

这归功于那个差点被落榜学子打的主考官,他力排众议,慧眼识珠。

这位牛人到底是谁呢?

主考官就是成语“出人头地”、“三上作文”的主人公欧阳修。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宋代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这么多牛人学生,没有牛人主考官坐镇肯定是不行的,这次科举之所以能录取这么多才华横溢的牛人,跟欧阳修的慧眼识人分不开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才华横溢、见解独到、说理透彻的文章,没有生僻词句,没有诡怪的文风,通俗易懂却不失文雅。他很想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一名,但是想了想,以为很有可能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那个时候已经采用糊名与誊录制度,看不出来是谁写的。欧阳修避嫌,就把卷子列为第二名,怕引起不必要的猜疑,万一是曾巩的呢?等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那篇绝伦的文章不是曾巩的,而是一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写的,这让他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不过能在进士中能取得第二名,已经实属难得,苏轼万分高兴,给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写了一份感谢信,并送上平日自己写的一些文章,求欧阳修指点指点,其实也就想在偶像面前表现表现。

欧阳修读着苏轼送来的文章,不经汗颜,每篇写得惊心动魄,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他那独到的见解,优雅的词句,豪迈的文风,还有那快要溢出来的才华,都深深迷住了欧阳修。

他兴奋地写信给当时文坛声望很高的梅尧臣与欧阳修齐名说道:“苏轼这个年轻人的文章写得实在好,我应该让路了,要让他高出我一头。”意思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要给苏轼扬名的机会,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故事,出自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当时的文人听到这件事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毕竟文人之间相互都不服谁,等看到苏轼一系列的文章诗词之后,才觉得欧阳修并未夸大。

后来,欧阳修大力提携苏轼等年轻人,苏轼的文章越来越好,果真出人头地,与欧阳修并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固然才华出众,但我个人觉得欧阳修更是了不起,能有这样的胸襟与气魄,比写文章更足以傲视中国历史。一个文学前辈,好不容易有了地位与名望,不仅不打击本领超过自己的晚辈,还非常谦虚地承认自己不如人,又能提携年轻后生。这需要多么宽旷的胸怀!

你想想,在你的周围,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少,不拼命打击冒尖的人的就很好了,还教你本领?有很多领导,总是喜欢玩弄手段,下属表现好了,他就抓住下属的某个缺点,拼命放大,然后到处说。

文人相互看不起,曹丕早就看透,他在自己的著作《典论?论文》中写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成语文人相轻,便出自此处,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曹丕其实也很有才,只不过被他老爸曹操和老弟曹植的名声盖过了,他除去皇帝的外衣,还是个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曾写了部剖析作家、论人长短的书叫《典论》,是关于文艺理论批评方面的,这部书写得相当透彻到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在书中,曹丕就提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从古至今,文学上的流派之争、门户之见,相互排斥、怒目而视,甚至破口大骂屡见不鲜。他说再好的作品、再牛的作家,在别人眼里也不是无可挑剔的,有时候总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很贤能,这样一来,互较长短、文人相轻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欧阳修不嫉贤妒能,不轻视文人呢?我们来看看他的读书与仕途经历,也许能明白一二。

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父亲早逝,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最后日子过不下去,只能去湖北投奔叔叔。叔叔家也不富裕,好在母亲曾是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用荻秆一种草,长得有点像芦苇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很快,欧阳修就认识了很多字。

从此便喜欢上了读书,家里没钱买书,就从城南富户李姓人家去借书回来抄,一边抄写一边读。天资不错的人如果能比别人更加勤奋,必定能成大器。每次书刚刚抄完,欧阳修就能背诵了,因为读书广泛深入,少年的时候作诗词歌赋文章,已显得非常老练。

他的叔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十岁的时候,从李家借来唐朝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喜欢得不行,将韩愈视作偶像,他的文风渐渐如韩愈一样,于朴实之中见真理,为他日后革新北宋文风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举场上,不刻苦攻读肯定考不上,刻苦攻读的未必考得上,或者说未必一考即中。欧阳修跟虽没有他偶像韩愈那么惨,但科举之路比较坎坷,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不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学霸并不白叫。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别人保举,欧阳修参加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考试,国子监作为当时的最高学府,考试通过的人,等同于州试,也有资格参加省试。

同年秋天,他在国子监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两次考试欧阳修找到了信心,如同开挂的印度电影大英雄,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底子硬了,信心就有了,霸道总裁之所以霸道,因为他有钱,腰杆就硬,小姑娘会尖叫道,好帅啊!如果没钱还霸道,那就是痞子,女人会不屑一顾地说道,真恶心,没钱还装酷。

欧阳修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做霸道总裁了,他的确有实力,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不中状元,谁能中呢?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憧憬着中状元后,穿着新衣服,摆好姿势,聆听成千上万人的尖叫声。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 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开玩笑地说:“我穿状元的袍子啦!”意思是我也感受下欧阳状元的新衣服。

现实有时骨感得弱不禁风,命运跟欧阳修又开了个玩笑,结果他没中状元,王拱辰却中了状元。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排在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虽然没中状元,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欧阳修被授任将仕郎九品芝麻小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如同负责校对的报纸编辑,后来到西京洛阳做留守推官留守司是中国宋朝到明朝在陪都设置的官署,宋朝的陪都在洛阳,推官跟幕僚差不多。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刚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榜下捉婿,定为自己的女婿。

欧阳修抵达洛阳任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一起游山玩水、切磋文艺。在洛阳,他遇到自己的恩师——西京留守钱惟演,钱惟演有皇族血统,不仅自己博学能文,还特别喜欢鼓励年轻后生,对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颇有提携之恩。欧阳修的胸襟与度量,跟师傅的感染与熏陶很有关系。

钱惟演虽为长官与师傅,从来不摆架子,高高在上,而是用散养与激励的方式,给年轻后生充分的自由与时间搞创作,不让他们束缚在官场的琐碎小事中,甚至公开让欧阳修一边玩一边搞创作,

有一次,欧阳修和年轻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忽然,钱惟演的使者赶到了,带来优秀的厨子和歌妓,并传钱惟演的话说:“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没有压力,就有自主创新的精力。在钱惟演大力下,欧阳修终于可以毫无束缚地去创作自己文章,研究古文创作,推行古文,打破当时怪僻枯涩的文风,推动了宋代散文的繁荣,影响了无数文人。

对下属无微不至的关心,又从生活上、创作上给予真诚的指点欧阳修等人对这位上司兼老师感激涕零,大家感情很深。人这一辈子能遇到赏识并提携自己的领导不多,还能有很深感情的就更少了。有了钱惟演这样的领导与老师,欧阳修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原来人与人之间不相互嫉妒、贬斥,反而能获得更多,双赢比独利要高好几个境界。

欧阳修对钱惟演的知遇之情毕生没有忘记,在《归田录》里记下了钱惟演的很多轶事,怀念这位老领导与师傅。成语“三上作文”就出自《归田录》。

欧阳修在书中回忆道,钱思公钱惟演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少有别的奢侈爱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官僚下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即先秦百家著作、史书,躺着则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则读小辞。大概从未把书放下片刻。后来,我对谢绛欧阳修的好友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连读书的方式也受老领导的影响。

“三上作文”便出于此处。形容抓住点滴的时间学习读书。

美好的生活是短暂的。后来,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相当于历史编辑,只不过这个服务的出版社有点牛,是皇家出版社,参与编修《崇文总目》。此时的欧阳修,不再只是游山玩水了,有了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与不平则鸣的精神。

当时,北宋王朝因为科举制度录取人数太多,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大,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这么多官员要靠纳税人养活,朝廷财政有些吃力。

欧阳修与其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的改革,向贫富差距、冗官冗员开刀。但改革没有流血,终究改不下去,旧有的利益集团肯定反扑,结果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也被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做了个小小县令。

但才华有时也可以当饭吃,朝廷忘不了有才华的欧阳修,过了几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当我们成为某个领域不可替代的人时,人也无法挤掉你。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有才又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歇不住,看到朝廷不好的地方,总想着去改革,历史总得改革才能不断推进,谁都明哲保身,安于现状,社会怎能进步呢?

此时,范仲淹、富弼等人正在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的阻扰下,新政又宣告失败,改革者们被贬。

宋朝很多改革为何是失败的,不是改革主张不好,而是文人改革,没有狠劲,宋朝又规定不杀文人,反对派有的是时间反扑,商鞅与吴起变法之所以成功,不仅让反对者流血,变革者也死得惨不忍睹,因为他们的改革太彻底,得罪的人也太多。

欧阳修上书替范仲淹等人辩解,被贬到滁州,任太守。在滁州,他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也许是仕途不顺他对官场有些心灰意懒,本来喜欢喝酒的欧阳修,有些纵情诗酒。

后来,欧阳修调任扬州太守,在喝酒上玩出新花样,每年夏天,携客到郊外荷花塘,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喝花酒还有这样一种比较美好高雅的形式。

宋朝的诗歌里反映的情爱、生活的享受比较多一些,主要是大家工资都比较高,就算被贬了,待遇还是有的,所以很少出现其他朝代里那种因为贫困带来的愁苦与牢骚,你看杜甫诗歌里总是写贫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宋朝诗歌很多都是情爱与无聊带来的苦闷,其实就是饱暖思淫欲,吃饱了撑的。你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别人来玩,人家不来,有些郁闷,敲敲棋子,看看落花,有些无聊。

官场不得意,文学等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影响越来越大,朝廷还是忘不了他,被征召回京,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官做大了,被人嫉妒诬陷,又要被贬的时候,宋仁宗挺给力,觉得欧阳修史学造诣很深,文笔又很好,亲自挽留地说:“不要去外地了,留下来修《唐书》吧。”皇帝都发话了,还有谁敢贬?

欧阳修做他的翰林学士,与别人修《新唐书》,后来又独自修《新五代史》。在修史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文人,看到大家都喜欢使用生僻的字词来博人眼球,有些文章写得看似高深难懂,实际属于“驴屎蛋子外表光,里面全是麦草糠。 ”

这更坚定了他革新文风的想法,因为修史功劳大,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于是就出现了开头一幕。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此时的欧阳修已经不再醉心官场,朝廷中的小人很多,经常相互陷害,也许是觉得做太守特别潇洒,数次请求外任,可是不被允许。

有时暂时远离混乱政治的漩涡,未必不是好事。看透了官场,晚年的欧阳修专门写了一篇《六一居士传》,生活中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盘棋、一壶酒、一老头自称,称六一居士。索性辞职,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养老去了,朝廷还算不错,给了他个太子少师的身份,六十六岁的时候,欧阳修在家中逝世。

欧阳修早年是个学霸,走上仕途,从没有一刻停止学习与读书,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在其他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非凡的成就。编辑和整理了很多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共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史学方面,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二百五十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还利用空闲的时间,开创了民间家谱学的先河,著有《欧阳氏谱图序》,文中详细说明了欧阳修先世的迁移图。

学霸不愧是学霸,不仅文科厉害,还涉及了自然科学领域。他曾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这才是真正的学霸,自己刻苦攻读,认真研究,取得非凡成就之后,胸襟也更加开阔,不忘提携后进,给别人发挥的机会,从不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的人,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从不停止学习与研究的步伐,这样,别人就永远超越不了。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