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三章 考上了,好开心 三

第三章 考上了,好开心 三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榜下捉婿——求你做我女婿吧

唐朝科举录取率很低,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韩愈那么百折不挠,即使有韩愈那样的过程,未必有他那样的结果,最后还是考不中。所以导致很多文人心生怨恨,他奶奶的,不录取我,我就自己录取自己,加入农名起义造反军团,万一造反成功,也是开国功臣一个,总比像条臭虫一样死在考场好。

在古代,读书人没有用武之地的时候,跟着农民一起造反,也是个不错的出路,这就不是用功读书参加科举,而是拿命去科举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他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愤怒化作怨恨,一首《不第后赋菊》喷簿而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朝总结唐朝科举制度的弊端,扩大科举录取的范围与数量更多的人中央与地方。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实行殿试,自此以后,并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

第一级就是乡试,在自己家乡参加考试,杭州人在杭州考,上海人在上海考,由地方政府主持,通过的考生称为“举子”或“贡生”,第一名叫解元。公平起见,试卷上要加盖“长官”之印,考官和监考官还要在试卷后面签名。如发现作弊考生,当场驱逐,考官受贿舞弊,要受严厉处分。

乡试合格的人在当年冬季集中到京师,次年春暖花开之时参加“省试”。因为到尚书省参加考试,叫省试,不是现在的安徽省、江苏省那个省。

贡生到了京城后,向礼部报到,填个表格,写明家庭情况、年纪、籍贯及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取得考试资格证,礼部发一个“都榜”,就是考生座位表,考生依次入座。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省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试诗赋,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第四场试帖经,第一场过了才能参加第二场,以此类推,所以考试的难度也很大的,不仅要有智力,还得有体力支撑。第一名叫省元。后来王安石认为诗赋与明经不能考察人的实际才能,取消诗赋、贴经等,一场考大经《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二场考兼经《论语》、《孟子》,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只考策,不过改革遭到文人们强烈的反对,改革失败,科举恢复原状。

省试的时间很长,没有个好身体也难熬得住,万一哪天不小心感个冒,或者去青楼潇洒得个病,发挥不出真实水平,又得等三年。

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实际上是省试的一种复试形式,皇帝要挑选自己满意的人才。殿试在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殿试后分三甲放榜。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要是韩愈在宋朝,估计少奋斗十几年。殿试的不一,有时考诗赋,有时考论,有时考策,也有考几门,看皇帝的意思,他想考什么就考什么。

也有的人多次省试都通过了,却在殿试中通过不了,据说有个叫张元的考生,因为多次殿试都落第了,一气之下竟然去投降西夏。

鉴于唐代中进士的学子们喜欢抱考官大腿,宋太祖特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明确告诉读书人,你们要感恩的对象,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这种严格而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可以有效防止考官与士子舞弊,对于广大贫寒子弟是非常有好处的。有诗歌写到:“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糊名与誊录制度让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与笔迹,凭才学录取,从而在宋代有一大批寒门子弟脱颖而出,过去文人不喜欢提做官之前的贫贱的生活,现在反而刻意表现这样的背景天下人知道他是通过自己努力而成功的。马云在成功以后,经常会提到自己当年考杭州师范学院时屡次落榜的事情人觉得即便没有名校的学历,也能成功。

工资最高,待遇最好,还不被杀头,到了宋朝,读书人迎来封建社会最好的时期,从上到下,读书的氛围非常浓厚,因为考中就有官做。

这就让宋代有了“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

宋朝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的人,能直接授官,工资待遇那是相当好。男人名利双收待遇丰厚,应该是历代女性择偶的标准,所以有时不能怪女人现实,而要怪自己不努力,成功了,人家赶求你做女婿。

而且南北宋时期,中了进士的读书人前途也是异常光明,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更高,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相对于十年寒窗之苦,这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超值回报,是非常诱人的,一旦考上,钱有了,地位有了,待遇有了,房子有了,女人也有了

但是中进士的人每年就那么多,粥少僧多,优秀的男人少,待嫁的女人多,怎么办?抢,捉!什么生辰八字、家庭背景、婚配与否,抢到再说。

曾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相貌还很英俊,被一权势之家看中,女方家财大气粗,派出十多个壮丁将青年簇拥至其家,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来到青年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有时年龄也是可以不考虑的。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感慨万千地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七十三岁,都快入土的人了,还有人抢,可想而知,宋朝的进士多么吃香。

魏晋时期等级森严,门第观念极强,名门望族根本看不上寒士,也绝对不会在比自己等级低的人家选女婿,这种风气在宋朝“榜下捉婿”的风气下,冲散得一干二净,不得不说宋朝统治者的高明之处,有时打击强大的敌对势力与铲除不服从自己的那些盘根错节的名门望族,并不一定要用暴力。你让大批寒士尽开颜,给他们晋升的空间与极高的待遇,挤掉那些高高在上、不干实事的贵族的位置,寒士们会极力拥戴给他们带来官位与福利的人,皇帝的权威就更大了。

科举,不仅仅是选拔人才的手段。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