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三章 考上了,好开心 二

第三章 考上了,好开心 二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焚膏继晷,不平则鸣——再难也得坚持

这个斗士,就是唐朝的韩愈,他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哥哥韩会抚养并教会他读书写字,有时候好人并不长命,韩会被人排挤,贬官到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一带,唐朝的时候,广东并不是发达省份,而是蛮荒之地,水土不服,加上心中郁闷,不久哥哥就病死了。

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河阳,虽为妇人,却有远见卓识,劝韩愈多读书,并一人扛起家庭的重担。失去哥哥的痛苦,使得韩愈更加刻苦勤奋,天鸡叫就起床,手不释卷,边看书边吃饭,很快将家里的藏书读了个遍。

嫂子看到韩愈的日渐长进,学问大增,说道,现在你长大了,去洛阳读书吧,那里有很多学识渊博的人,能大大开阔视野,生活上不用担心。从此,韩愈由小镇青年变成大城市的蚁族。

在洛阳,韩愈过上苦行僧般的生活,为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常常读书到天明,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没有柴火,墨汁冻住了,用嘴巴吹气,将墨汁融化,;手冻僵了,猛搓发热后,;读书口渴了,喝点冷水,。

不断地分析,总结,抄写,背诵,学问大增,在写文章方面,还能创新,积极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抛弃那种华而不实、排比句一浪接一浪的骈体文,渐渐有了名气,成为“古人运动”的倡导者与领导者。

但学问的精深与名气的提升,并没有给他的科举考试带来的好运。

从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均告失败。

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如我们之前说过的,唐朝科举并不是考中进士就有官做,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第二年,韩愈信心满满地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命运又一次捉弄他,惨遭失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己敬重的嫂子郑夫人逝世的噩耗传来,韩愈来不及抹平吏部选拔考试的痛苦,新的悲痛又来了,于是返回家乡河阳,为嫂子守丧五个月。

韩愈天生就是个斗士,命运给了他灰暗的前途,他却拨开荆棘,勇闯天涯。贞元十年794年,再度到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上天对他说,勇气可嘉,下次再来。

不服气的韩愈奋斗,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一次失败。期间他还给宰相赵憬三次上书,希望能给个机会。《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就是韩愈给赵憬写得第二封自荐信,是第一封寄出十九天后没有收到答复写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看出韩愈当时迫切的心情,“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闻而见之矣。”什么意思呢?

我勤奋学习与历练已经很多年了,虽然生性愚钝,却不顾艰难险阻,不停往前走,现在不仅穷得叮当响,还饿得咕咕叫,我已经放开喉咙大声呼救,神啊,救救我吧!宰相大人您应该也听到了吧?您是走过来帮我这个可怜的人一下呢?还是坐在一旁不管呢?

成语“大声疾呼”出自这里,形容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是韩愈写的不好,而是投简历的人太多,好比现在很多名企,说是招聘,你投上去的根本不看,扔到垃圾桶,连姓名都不知道。唐朝书生要出头,还是比较困难的。

韩愈被命运捉弄得腰酸背疼腿抽筋,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不低头也不行,总要吃饭吧,就算自己不吃,家里人也得活下去啊,得找个事先做着,理想暂时让让路。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为学识渊博,受到宣武节度使董晋,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读书也许不能很快给你带来利益,但总会有发光发热的时候,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利用一切机会,教导文学青年,宣扬自己的散文革新主张,在文青们的心目中地位渐渐提高。

人要是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呢?周星星同学的座右铭,同样适合韩愈。贞元十六年800年,不甘心失败的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这一次,这个科举考场上死跑龙套的,终于有了当明星的机会。他考上了,的的确确通过了吏部的选拔考试,第二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虽然只是个很小的官,但总算踏上了仕途。

长期的压抑,终于爆发出来,在考试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钢铁斗士,特意告假,前往华山游山玩水一番,此情此景他感觉自己还切切实实地活着,不由对着华山长啸一声。

前后近十年,七次科考、六次落榜,这跟美国总统林肯的经历何其相似。这样的经历,要么让人沉沦,自暴自弃,要么让人越战越勇,勇往直前。在困难面前,只要你不低头,困难就会低头。

按理说,好不容考上,总是万分珍惜与小心,做官更会谨慎又谨慎,察言观色,逢迎拍马,以保住来之不易的官位。可是幼时的读书经历与考试的折磨锻炼了韩愈的意志他变成一个真正的斗士,面对的不平之事,他敢于直言,从不丧失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品格。

成语“不平则鸣”就是韩愈一生的写照,出自他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送孟东野序》是他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也许屡试不中的经历让韩愈与孟郊成好朋友,心心相惜,朋友要走了,又没钱买礼物,于是写了一篇文章相送,为孟郊鸣不平。

文章开头说到,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人要是遭遇不平,就要喊出来。

为朋友、百姓、国家呐喊成了韩愈终身的目标,而这样的性格也让在他接下来的官场生涯中跌宕起伏。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正好适合他的性格。当时关中地区大旱,他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自己的官位,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刮起一阵浮夸风。韩愈最见不得虚假与虚伪,贫寒他过,饥饿他也遭遇过,知道其中的痛苦,愤怒之下,写了一篇《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疏,准备揭露李实的无耻。可正义有时并不能立刻战胜邪恶,李实等人先发制人,玩阴的,天真的韩愈怎么会是官场油子的对手?最后反遭陷害,说他不明事理,诬告忠臣,当年寒冬时节,就被贬到连州阳山县,做了个小小的县令。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在文人中有了些名气的韩愈,被朝廷征召回长安,担任国子博士。第二年,改授都官员外郎。还没大展身手的时候,因为不平则鸣的个性又被降为河南县令。按照一般人的性格,如果接二连三遭受打击,肯定变成哑巴,将隐忍视作智慧,将逢迎视作聪明。可是韩愈依然“死性不改”,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朝廷中的人不会完全忘记韩愈,大家心想,这个韩愈虽然有些刺,但人很耿直,关键文章学问都属一流,于是元和七年812年二月,韩愈复任国子博士。教书育人,正好也可以宣扬他的文学改革主张,如果是现在,韩大才子肯定可以成为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成为收入高、地位高、学问高的三高人群,要房子有房子,要车子有车子,绝对是“宝马香车雕满路”。

可那是在唐代,公务员的工资很低,教授更不被看好。想想自己才高八斗,却历经曲折,屡遭贬斥,这次他要为自己鸣不平,就创作了著名的文章《进学解》,不仅诞生了好几个成语,还留下一个千古名句,更是得到宰相的同情与认可。

《进学解》是韩愈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的文章,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也就是在大学当老师,时不时教育教育学生。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这篇文章开头是韩愈教育学生,解释什么才是学习,怎样才能搞好学习,开头就对学生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然后噼里啪啦地一番教导,你们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肯定能出人头地。他讲完这些,学生们就不屑一顾了,带有嘲讽意味的说道,“先生欺余哉!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什么意思呢?老师啊,你不要在这里放烟雾弹了,尽说假话,这么多年了,你精通经史子集,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无论细节还是大意都不舍弃。一直以来,白天读书,晚上点灯接着研究学问。像你这么勤奋,最后怎么样了呢?还不是在这里教书,发发牢骚,有用吗?

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成语,焚膏继晷,膏,灯油,晷,日光,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意思是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业精于勤,指学业的精深造诣在于勤奋。

文章的后面学生又提到,老师你虽然学富五车,刚正不阿,正义直言,可最终还是不断被贬斥。这里韩愈借助学生的口变相地夸赞自己不仅学问好,人品也好,什么都好。又借学生的口感叹道,老师你现在混得这么差,读书有什么用呢?还在这里教导我们这些学生,好好读书什么的。

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冬天没钱买炭,儿女们哭着喊冷,平时没钱买米,夫人叫着说饥饿,自己头也秃了,牙齿也缺了,这样一辈子,有什么好的呢?韩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牙齿就

第三段,写了韩愈回答学生的讥讽,说世界上的人才各有所用,我这样不合时宜的人皇帝跟宰相不把我放逐,还让我在这里教书,已经很好了,你们学习知识,有了比我大的本领,朝廷自然量才使用。知识分子说话就是讽中带酸,最后还不忘夸下朝廷与宰相,心里盼着宰相大人真的能看中我韩愈的才能,从而给我适当的待遇。

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用问答的方式与借学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能得到重用,算不上拍马屁,不过是比较含蓄的毛遂自荐罢了,而且文中对自己的夸赞,大部分都是事实,的确如他所说。

当时的宰相看了这篇文采俱佳的文章之后,很同情韩愈的遭遇,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能,调他专门修史,搞点历史研究,做些历史收集与编辑的工作,这也挺适合韩愈的,可以发挥他读书广博的优点。而且做学术研究,也不用怎么得罪人。

后来,韩愈因为表现不错,晋升为中书舍人,掌管起草诏令,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研讨与制定。后来又升为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应该说官职不低了。

可韩愈斗牛士性格不变,从不会趋炎附势,迎合领导,这不,部长位置还没坐几天,又来事了。

唐宪宗一直想着能长生不老,到了皇帝这个地位上,什么都可以得到,唯独生命不能,所以很多帝王都拼命追求长生,因为在自然规律面前,再大的权力也只不过是一小块灰尘,随时被吹起。有人说在凤翔县在长安西北法门寺的一座塔内藏有一节指骨,是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骨”,唐宪宗一听,赶紧将“佛骨”迎进长安皇宫供养,还公开展览,希望这佛骨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帮助他长生不老。

古代的祥瑞大部分是下面捏造出来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那点事,捏造一百次,有一次得到皇帝的喜欢,立刻就能飞黄腾达,成本并不高,大家都爱干。这节手指骨只有鬼才知道是哪个人的,在没有DNA技术的古代,骨头比假古董难鉴定多了。皇帝相信祥瑞,不过是相信自己。

不平则鸣的韩愈当然不会住口,当上刑部侍郎之后,不仅志得意满,更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劝诫唐宪宗不要做这种糊涂事,他上了《论佛骨表》,虽然文采飞扬,鞭辟入里,可是犯了一个天下读书人经常犯的错误——耿直,他在文章中说东汉以来,只要信奉佛教的王朝都很短命,还举了个梁武帝的例子,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了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

皇帝一听,这不是在咒我死吗?往下看去,言辞更加激烈,韩愈说,如果陛下您把佛骨迎到宫中,全国上下都浪费钱财供奉这么一节骨头,这必将“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是败坏社会风气的事情,会笑掉百姓们的大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成语“伤风败俗”出自这里,指败坏风俗,道德败坏,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

唐宪宗没把自己当唐太宗,而韩愈将自己当成了魏征,皇帝心想,在你笑掉大牙之前,我先敲掉你的大门牙,看你还敢不敢胡言乱语。

韩愈的话大大激怒了唐宪宗,他要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呆子碎尸万段。好在很多人包括宰相知道韩愈的脾气与性格,纷纷为他说情。

读书人说话不够圆滑,如果遇到大度的人,知道你的性格还好,不知道的,百分之百都要动怒,记恨你。虽然油滑的人嘴里甜言蜜语地夸你,陛下如此虔诚,必定长生不老,可能心里已经在嘲笑你了,这个大傻叉,谁知道那节骨头是哪个死人的,还这么蠢地兴师动众。

明明知道韩愈的话并不是咒你死,可就相信油滑之人的那张嘴。

虽然韩愈平时因为耿直得罪不少人,但大家心里也清楚,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坏心眼,一身正气,虽然嘴巴臭,可是敢于讲出别人心中不敢说的话,内心很敬佩。世界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都是沉默与隐忍,不用原子弹,人类也会自我毁灭与衰落。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是最没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对什么都好好好,没有是非的评判标准,那是对不好现象与小人的纵容,这样的人太多,世界还不乱套?

唐宪宗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冷静下来,没有活剐了韩愈,将他贬到离京城十万八千里的潮州今广东潮安去做刺史,那个鬼地方,还没有开发,跟原始部落差不多,到处充满毒瘴气,如果水土不服,就得跟阎王爷喝茶聊天去了。

五十多岁的韩愈头发牙齿都光荣下岗了,寒风中孤身一人向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广东出发,他内心充满愤懑与不解,明明自己是大局着想,虽然带点自我表现的成分,怎么会如此不公?

哎,上路吧,走到蓝田县的时候,侄孙兄弟的孙子韩湘来为他送行,韩愈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名垂千古的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原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诗歌表现自己大无畏的气概,要是为自己私利,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劝诫皇上了。有时在别人看来很傻很天真的事情,未必就真的傻,读书人如果丢了那份天真与傻气,就不能成为纯粹的读书人了,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能纷呈。

韩愈并非圣人,在现实残酷的打击下,再狠的斗士偶然也会低头。一连串的打击和对死亡的恐惧他的思想发生了些许的动摇。他改变原来的书生之气,到了潮州以后,望着周围冷清而又落后的环境,一轮孤月对着床头,反思着自己起起落落的人生,到底是怎么了?谁不想顺风顺水地过日子呢?总不能让一家老小跟着自己受罪吧?

于是他拿起笔,将自己的才华运用于拍马屁的上,有很多人平时不愿意拍马屁,不是他没有那个智慧与口才,而是不屑。韩愈家人与自己的安全,写了一篇汪洋恣肆的《潮州刺史谢上表》,在这封给皇帝的信中,他承认自己的狂妄与不识抬举,对自己的冒失很后悔。接着,他又说宪宗皇帝“巍巍治功”、“旋转乾坤,雷厉风飞。”后来雷厉风飞演变为成语“雷厉风行”,比喻推行政策法令严格及迅速,或形容处事果断积极。

韩愈在文章中极力恭维唐宪宗是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建议他举行封禅大典。古代皇帝登泰山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其实也就是向上天炫耀下自己的文治武功,好得到上天的垂爱

这么有作为的皇帝,不封禅怎么行?

随后,韩愈表露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想调回去的那点小心思,说道:“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什么意思呢?

皇帝您如果能举行封禅大典这么隆重的仪式,这对下面的人来说,可是一千年也难遇到的好机会。内在的话就是,可惜我有罪放逐到偏远的地方,不能看到皇帝陛下您封禅仪式上潇洒的身影了,真的很想回去看看您的飒爽英姿啊!

宪宗皇帝听了好话,想想韩愈并没有错,皇帝身边就要有几个敢讲真话的人,才能显示是明君嘛!都是拍马屁的人,犯了错误没有人指出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能说真话,敢说真话,是对皇帝最大的忠心。

只是韩愈太过狂放,也不能不惩罚,于是改派韩愈做袁州刺史,袁州就是今天的江西宜春,宜春曾经的广告词是:“一个叫春的城市,一个温暖的地方”,令广大人民群众心痒了好一阵子。不过也证明这个地方无论环境还是气候,要比当时的潮州好得多,也算是奖励韩愈的忠心了。成语“千载难逢”出自《潮州刺史谢上表》,比喻机会难得与可贵。

有人会说,原来韩愈也是个拍马屁的小人啊!错,偶然弯腰说点好话那不是小人,韩愈的内心并没有乞求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也不会因为此次拍了马屁就从此爱上拍马屁,不平之事,他还是要呐喊,而且他并没有去害别人。

小人是将拍马屁作为获得私利的手段,对上一味逢迎谄媚,没有原则,没有责任感,在他面前,只要阻碍自己的前途的人,他绝对毫不犹豫地除掉。

韩愈不过是自己与家人,在反思错误中说了些好话,并不妨碍他的本性。看一个人要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坏是好。现在很多电视剧、传记作品将好人刻画的完美无缺,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在袁州做了不少好事之后,韩愈很快又回到了中央长安,因为斗士性格依然,宦海沉浮依旧,最后在吏部侍郎任上因病告假,也算有个好的结局,五十七岁在家中病逝。

韩愈的一生,是斗士的一生,诠释了读书人应有的勤奋与品格,发奋读书,考场失利,宦海沉浮,却百折不饶,不忘初心。明哲保身的人笑他傻,刚正不阿的人敬他直,小人怕他,君子爱他。读书读成了哑巴与奴才,也就失去了读书人的资格。

有的读书人虽然文采出众,可做官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失去了人最为可贵的品质。

到了宋朝,科举录取率大大提升,读书人只要考上,官也有了,待遇也有了,甚至老婆也有了,年轻人都拼命参加科举考试,出身寒门,只要考上就是名门,出身高贵,考不上也不会受人赏识,宋朝成为读书人最好的时代,成语“榜下捉婿”真实地反映当时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多么吃香。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