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从黄巾小兵开始 > 第八十五章 科举(二)

第八十五章 科举(二)

作者:凤凰笔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新钞发行经过商贾的这一通搅和,直接加速了普及的速度。m.muyuwenxuan.com 这一天开始,从洛阳再到天下各地,每家店铺都挂起了‘收售新钞’的字样。 就像现代二维码收款刚兴起时,能用二维码也可以用现金付款。 而百姓知道存钱有利息后,也纷纷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存进银行吃利息。 回来后,人人喜笑颜开,说陛下真好,存钱不用交纳费用,反而有利息送给自己,从此不用担心家中遭贼了。 一段时间后,商人同样如此感叹,往日里去趟远途,往往要带上几箱金银铜钱,虽然新朝鼎立,治安变好。 可也遭不住有胆大的强人顶风作桉,这银行一开,把钱在家中一存,到了地方后直接在异地取出,或者用汇票交易,实在是太方便了。 银行存储的妙用让天下人称赞不已,放贷的作用也渐渐被人熟悉。 大乾天下,经商风气盛行,如今天下人不再鄙薄商人,陛下都说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 经商能赚大钱,盖新屋,娶新妇,能更好地孝敬上辈,能更好的抚育下一代。 如此一来,大乾周报上的《致富经》栏目,每当发行,天下人几乎必看。 尤其上面的例子,都是些贫民百姓经过勤劳,亦或是胆大心细者,擅用自身手艺致富后,更多人利用空余时间做起买卖。 银行放贷功能出来后,有大胆的人就开始抵押贷款,在家办起小作坊。 一家人请上三五十人,有编制雨伞拿去卖的。 有圈地放养鸡鸭的。 有合伙种植草药的。 有给大工厂代工的。 一时间,大乾民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有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的新兴气象。 民间之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自此流传天下。 —— 大乾2年一月。 新年一过,初八初九的日子,洛阳显得更加热闹。 一是元宵将至,二是进京赶考的士子云集而来。 “擅长兄,此次科考可有把握一举中第。” “哎,乾右老弟,实不相瞒,为兄并无把握。” “以擅长兄的文采学识,竟无有把握,那小弟岂不是白跑一趟。” “乾右老弟,陛下所定科举乃首创,为兄不知陛下如何出题,故无有把握。” “哎……” 人有千百种,有人惴惴不安,自然有人信心十足,仿佛状元手到擒来。 “譬如我,经史子集皆倒背如流,此次科考必独中鳌头。” “好,我等在此先行恭贺未央兄力压群雄,一举夺魁。” “哈哈,承蒙诸位吉言。” “兄长高中之后,切勿忘记兄弟等人。” “哈哈,好说好说,我经未央岂是数典忘宗之人。” “未央大哥,苟富贵,勿相忘。” “苟富贵,勿相忘,大家敬未来状元爷。” “敬大哥。” 状元楼里,有人不屑地撇嘴,亦有人羡慕地看向意气风发的众人。 他们心有成竹,想必是高中有望,真羡慕啊。 看着这些人的模样,楼上一些人对视一眼,悄悄靠近道:“兄台可是为科考一事烦恼?” “确是心中忧愁。” “小弟这有礼部大臣传出的推论试题,兄台可要来上一套?” “推论试题?” “虽是推论试题,却是能给兄台指出明路,让兄台知道陛下如何出题,取题自哪里?” “此言有理,不知……” “只需5元银钞。” “哎,囊中羞涩……” “小弟与兄台一见如故,这样,3元银钞,兄台,此次科考关乎你之前程,钱财乃身外之物……” “好。” 酒楼上,买了试题的学子匆匆离开。 可还未走出多远,就听到大街上无处不在的叫喊。 “独家秘诀,独家秘诀。” “陛下醉酒后亲口说的考题,只要3元银钞。” 众学子大惊失色,陛下亲口说的考题?瞬间觉得怀里的试题不香了。 走上前拦住人一番问价,一看试题和怀中礼部大臣的推论试题一模一样。 “蔡邕侍郎为您解说科考,只要1元银钞。” “陶尚书科考十问,只要1元银钞。” “《易经》详解,只要500铜钞。” 一路走,一路听人叫卖。 众人直走到大乾书局门口,才发现街上叫卖的书册、考题,这里都有,而且价格远低于刚才购买的。 “奸商啊。” 一众人大呼上当。 —— 皇宫议事厅。 贾诩说起此事:“陛下,有胆大的商人倒卖习题。” 楚歌笑道:“这些学子也算问道于盲,此些人多是庸碌之类,人云亦云,你让下面的人看着,莫要让倒卖之风太过猖狂。” 贾诩点点头。 楚歌又道:“科举之事,最怕考场舞弊,礼部主持考场秩序,监察院负责监督舞弊,此事责任重大,莫要大意。” 贾诩拱手道:“陛下放心,此事我会亲自把关。” 时间来到正月16日。 这天一早,荀攸安排车辆送郭嘉等人前往礼部考场。 马车在两条街外就被人群逼停。 “少爷,笔墨,别忘了带笔墨。” “我儿,莫要惊慌,好好考。” “烧饼,新鲜的烧瓶。” “状元烤饼,吃了考状元嘞。” “人可真多啊。” 看着前方拥挤的道路,数不清的人头,郭嘉等人不禁傻眼。 大街上,赶考的士子,陪同的仆人、家长,沿街叫卖的小贩。 仿佛全洛阳的人都集中在这里了。 “让一让,让一让,无关人员靠后,让考生进场。” 前方响起呐喊,跟着出来一队礼部小吏,一众人拉开红绳,把考生之外的人向外面推。 荀攸从车上拿下笔墨砚台递给众人:“诸位,大乾朝堂见。” “公达对我等却是信心十足。” 几人相视而笑,随着人流向考场行进。 考场外。 监察院的小吏每检查一人的准考证,就交代一句:“切莫在考场舞弊,抓住一次取消科考资格,且终身不得仕途。” 下方学子连道:“不敢不敢。” 大乾科举的检查工作,楚歌没有像历史上各朝代那样。 让人脱衣搜身,摸卵**。 在楚歌想来,直接在考场上安排两个监考人就行了。 毕竟他采用的是现代考场布置,没有给考生安排一间间的单独房间。 此次旧学考的是经义、法律、文字、算学。 新学考的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每门课两个小时,考生考完就回去。 先进行的是旧学考试,然后是新学考试,有能力的、有信心的考生可以两项都考。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四天,刚好是正月十九日,洛阳书院开学的日子。 科举一帆风顺,有陶谦、贾诩坐镇,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文和,考场交由你照看了。” 把事情交代给贾诩后,楚歌带人往洛阳书院走。 洛阳书院没有建在洛阳城内,而是在郊外的山林中。 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适合做学问。 刚进大门,楚歌就听到庞统的公鸭嗓子。 “咦,你说你叫孔明,这么巧?” 诸葛亮疑惑地看向庞统:“哪里巧了?” 庞统摇了摇头,暗自滴咕道:“应该是巧合,反正我已经把孔明灯改成凤鸣灯了。” 走近的楚歌哑然失笑,这小子,竟然还记得当初的孔明灯。 诸葛亮看了看莫名其妙的庞统,然后看向走近的楚歌。 他想了想,拱手道:“学生诸葛亮,拜见陛下。” 看着小大人状,一本正经的诸葛亮,楚歌笑道:“你又没见过朕,是怎么认出朕的?” 诸葛亮拿出一张银钞,指着上面的头像道:“这上面有陛下的头像。” “好,小亮真聪明。”楚歌摸了摸诸葛亮脑袋,笑道,“书院里没有陛下,只有师长。” 诸葛亮放下手道:“是,陛下。” “楚歌。” 听见两人对话,回神的庞统连跳起来打招呼。 这一声称呼,又让诸葛亮看了看庞统。 “陛下。” “拜见陛下。” 说话声引来其他人,带头的庞尚长、黄承彦、司马德操领着一众人出来行礼。 “诸位免礼。” 楚歌带头走向教室,坐下后,他和庞尚长等人开始诉说建立洛阳学院的目的、宗旨,鼓励众人好好学习。 然后学生开始自我介绍。 除了看过的人,楚歌在这里还看到了略显中二的徐庶、木讷寡言的马钧,皮肤黝黑、头发发黄的黄月英等人。 当然,这时的黄月英只有6岁,瘦瘦小小的,做男孩子装扮,报的名字也是黄英,别人并不知道她是个女孩。 庞统坐在后者旁边,兴许是第一次见到比较丑的小孩,这个时候正拉着黄月英说个不停。 楚歌看看两人,又看看坐在前排认真听课的诸葛亮,不由想这三人会在书院里发生什么样的事? 上午课结束,一众学子放飞自我。 庞统拉着黄月英满山跑着放风筝,诸葛亮拿着书本继续就读,周瑜亭下抚琴,法正和徐庶下棋,马钧捣鼓木头,吕蒙躲在一角看着书本挠头揪耳。 楚歌和庞尚长等人边走边道:“三位先生,堂上学子尽为人杰,今后就交由你们教导了,望他们都学有所成。” 三人连拱手道:“必不负陛下所望。” 对于三人的教导能力,楚歌还是相信的,而且洛阳书院因为人少,三人可以因材施教。 课堂上也比较自由,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学过,可随意去图书馆自学。 平日躬耕自读,还是回家走读,亦或是带书童跟随就读,学校里一概不管。 离开书院,回到皇宫。 贾诩和陶谦前来汇报。 “陛下,文举已顺利结束,这是收上来的试卷。” 楚歌随意抽出几张看了看,上面按他吩咐湖名了,除非知道笔迹,否则批卷的人认不出谁是谁的。 放下试卷,楚歌道:“安排人尽快批改出来。” “是,陛下。” 当天晚上,监察院和礼部人员加班加点。 终于赶在第二天上午准时放榜。 礼部大门外告示栏。 “中了,中了,我中了。” “快找找,有我的名字吗?” “呜呜呜……” 放榜后,有人喜笑颜开,仰天长啸;有人泪如雨下,朝地上连连磕头。 “恭喜文若名列榜首。” 看着人间百态,钟繇不禁感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荀或澹澹一笑:“我之学问在全,文采不及你钟元常,军略不及志才和奉孝,却是胜之不武,且此榜无关殿试排名,无需在意。” 戏志才摇头道:“文若却是太过谦虚,你之才胜我等多矣。” 对于自己排名一点也不在意的郭嘉笑道:“大家都中了,还是回去准备明日的殿试吧。” 一众人踌躇满志,今日名列榜单不算什么,明日在陛下面前被钦点排序,才算真的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钟繇边走边道:“公达,当日在体育馆,你为何不告知我等陛下身份。” 荀攸摇头道:“陛下身着便衣,身旁无人随侍,自然不想外人揭露其身份,我自不会扰其兴致。” 戏志才感叹道:“吾多次追踪陛下,多次错过,相逢见面却又不相识,憾哉。” 钟繇见郭嘉躲在一旁嬉笑,不由好奇道:“奉孝当日是如何猜到陛下身份的?” 自新钞发行后,几人顿时知道当日在体育馆见到的人乃当今陛下。 郭嘉笑道:“起先那小孩叫陛下名字我没在意,毕竟天下同名之人多矣,不过公达两次跟随押注,董仲颖又太过献媚,心中自然有所猜想。” 荀或笑道:“还是奉孝观察入微,我等不及也。” 几人边说笑边往回走,期待明日的殿试。 —— 大乾此次科举,取前面三百人,这三百人不再是吏,而是官。 暂时来说,今后每年的科举都是以此为标准选拔人才。 陶谦和蔡邕当初不解,大乾朝哪里需要这么多官员,一年两年还好。 十数年下来,大乾上下必定堆积冗官,于国于民无益。 楚歌笑道:“若我大乾社稷至此,当然不需这么多官员,可朕之大乾才刚刚起步,今后日月所照之处皆为我大乾国土,再多人才都足够安排。” 陶谦和蔡邕对官员的事放下心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担忧,陛下言中之意,莫非要做那穷兵黩武之人? 不知道两个老家伙心中所想的楚歌,此时正在想着明日殿试的题目,以及和众多汉末英杰见面的事。 “想不到这小妮子还真的中了,且排名不低。” 看着蔡琰名列第三,楚歌突然想起了和对方的约定。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