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336、燕然勒功(上)(建极二十年,1

336、燕然勒功(上)(建极二十年,1

作者:雁于飞87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建极二十年开年的第一天,阳光灿烂。

但汪舜华的心情却糟糕透顶。

皇帝缺席了皇极殿的大朝贺。

汪舜华接受完宗室群臣的朝贺,回宫接受了后妃的朝贺,颁下了赏赐。

只是宫里的气压很低,汪舜华看得出来,于皇后的笑容很勉强。

但她自己,何尝不是强颜欢笑?

皇后无子,皇帝宠爱的董婉君怀孕,一旦生下皇子,下一步是不是就想宠妾灭妻?——他爷爷不就是榜样?!

不能坐以待毙。

留给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她原本以为有了开拓之功,朝臣对她的责难会小一点,但没想到反而遭遇了更大的谴责:穷兵黩武、好大喜功。

她不能跟人家解释,新疆和南方都是好地方,不能放弃。

那也没关系,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堵他们的嘴。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君臣百姓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御,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国家实力的使然:实在冒不起这个险。

但是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鞑靼一再南侵,滋扰边关,杀害边民,实在让明朝上下震怒。景帝气得几次在文华殿大骂:“鞑子欺辱君父,害我边民,此仇不共戴天!”

汪舜华执政之后,鞑靼忙于内乱,加上于谦和边镇将士给力,边境总算保持了大体的稳定;青藏等地的马匹源源不断流入,“搜套”之后,河套地区也可以大量养马;民间也以养马骑马为新风尚,尤其得到朝鲜后,终于有了上好的养马场地;此外,西北汉昌也豢养了大批好马,可以征调到西北甘凉一带。

汪舜华有句话没说,但是所有人都很清楚——象征天命所归的传国玉玺还在北元,那可是太祖太宗费尽心力都没拿到的镇国之宝!

因此这些年来朝廷厉兵秣马,就等着杀出关去,雪耻报仇。之所以迟迟不动,一是技术进步很大,要为全军换装备、要操练,急不得;二是本来战事已经很频繁,先是戡乱,而后辽东、朝鲜、琉球、西北、南方,外加每年春夏两季攻势,前年又发生了鼠疫,就没有消停的时候,实在难以分身;三是总是担心不能一战而胜,毕竟心理阴影太大,小规模袭扰是一回事,大规模征讨是另外一回事。

执政太后,能赢,不能输,哪怕就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在某些人的嘴里都能毁天灭地、国将不国。

因此,汪舜华曾经想,还是再养精蓄锐十年,朝廷内部整合初步达到效果,北方的血放得差不多了,再让皇帝去成就这份功业。

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要让人家背包袱,总还要给点露脸的机会。

但是现在等不及了,皇帝已经公然忤逆,下面的各种骂声也铺天盖地,如果没有服众的成果,只怕她真的成了弄权祸国的妖后。

比汪舜华更着急的还有王越等武臣。谁都知道太后年老,皇帝亲政也就是眼前的事;只是前几年开疆拓土进展实在太快,等皇帝亲政,肯定是要修文偃武,休养生息。若不趁此时机建功立业荫及子孙,只怕悔之晚矣。

因此,当东宫的皇帝正忙着召集太医为董婉君保胎的时候,他的母后正和内阁重臣商量出兵北伐的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何况出兵北伐是大事,要准备的不仅是粮草,还有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消息,出征的策略、将领的配备、兵力的调动、舆论的准备等等。开年以来,文华殿每天灯火通明,汪太后和重臣研究到很晚。

这些年你来我往的边境冲突不少,除了造成人员死伤,也不是没有一点作用。王越等抓到了不少北方败兵,汪舜华结合自己残存的知识让厂卫参与审问,获得了不少的信息。

总的来说,现在鞑靼的力量比起当年,确实下降不少;但是也绝对不可小觑,因为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

当年也先被杀,瓦剌势衰,鞑靼复起。各部异姓贵族仍争权夺利,操纵可汗,相互混战。

历史上成化十六年,被明朝称为小王子的秃猛可继位,号达延汗。他击败瓦剌,统一了鞑靼各部,结束了权臣专政、诸部纷争局面。只是他死后,鞑靼又陷于分裂。他的孙子俺答汗控制了大举进攻明朝,1571年达成协议,被明朝封为顺义王。

但是这一次,他没法实现这样的抱负,原因很简单:明朝不给他时间。

秃猛可原名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也先的外曾孙,尊称为巴图蒙克达延汗。通常的说法是他生于1474年,1480年继位,死于1517年,为政三十八年,终年四十四岁。他继位的时候只有六岁。

六岁的孩子,即便带着上辈子的记忆,也很难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什么表现。事实上,直到1487年,达延汗才公开亲政。

按照这个说法,现在的达延汗只是个三岁的孩子。明朝此前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几年的信息告诉他们,这份资料并不准确。

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达延汗能六岁继位,并创立功业,身边没有人是不可能的。他身边确实有人——他的老婆满都海。本来所有人都没在意,一个女人,能有多大本事?何况老公都这么小,老婆估计也就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能妖孽到哪里去?

但是当王越告诉大家,此前和明朝交手,都是这个女人的主意,更重要的是,驰骋草原多年的鞑子几大部落都是被她扫清荡平的时候,所有人的脑袋立刻上了发条。

简单来说,满都海和达延汗是姐弟恋,甚至可以说是母子恋——因为老婆比老公大25岁,比历史上宪宗和万贵妃的年龄差还大。

和明宪宗的爱情故事一样,这段忘年恋的背后,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的。

巴图孟克的父亲巴延蒙克和其叔满都鲁结成联盟,满都鲁即大汗位,巴延蒙克为济农(辅政、副汗)。后来,因部族之间的纷争,二人同败,相继而死。

满都鲁逝世后,他的遗孀满都海执掌汗廷大权,统辖蒙古各部。

满都海是蒙古汪古部人,父亲是绰罗克特穆尔丞相。汪古部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满都海初嫁满都鲁为小哈屯(侧妃),生有二女,长名博罗克沁公主,嫁癿加思兰太师;次名伊克锡公主,嫁给了火筛。癿加思兰与火筛都是当时的蒙古大部领主,癿加思兰统应绍不部,火筛统满官嗔部。满都海自小武艺高强,政治军事才能出众。当时蒙古本部共六万户,大汗直辖一万户。她继承的大汗直属部众还包括了当初兼并孛罗忽的部分部众。蒙古历来有继承人收取死者侧室的习俗。由于满都鲁无嗣,不论谁做了大汗都可以娶前任大汗的妻妾。

按照正常程序,应当是先推举出新的大汗。然后大汗接收前任大汗的妻子部众、财物牛羊。可当时的情况却是倒了过来,大家急着向满都海求亲。因为想要问鼎大汗宝座的人不少,却都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异姓赛德碍于习俗,不能参加到这个角逐里来。于是就演变成谁能与满都海结婚,谁就能接收部众当上大汗的结果。

当时向满都海求婚诸人中条件最优越的是科尔沁的乌讷博罗特王。此人手握重兵,曾经发兵帮助蒙古本部平定过卫拉特的叛乱。他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儿的后代,从理论上来说,并无继承大汗宝座的先决条件。

可是满都海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下嫁给巴延蒙克留下的孤儿巴图蒙克。要知道,满都海的年龄比巴图蒙克大很多,从辈分上算是巴图蒙克曾叔祖母,而且巴延蒙克不久之前还是满都鲁的敌人。

果然,听到这里,君臣除了骂一句鞑子无人伦,也都来兴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王越揭示了秘密:“下嫁巴图蒙克看似荒唐,却是无可奈何之举。经过也先的屠杀,黄金家族的后裔人丁单薄,从继承顺序上来讲,巴图蒙克是最高的一个。从也先的例子来看,如果让外姓成为大汗,立刻会成为众矢之的。如果和乌讷博罗特王成婚,则癿加思兰、亦思马因等人自然不会坐视乌讷博罗特的势力急剧膨胀。一旦卫拉特各部联合起来进攻,蒙古本部未必能够抵挡的住。而下嫁巴图蒙克这个孩子,既符合了‘非黄金家族不得继承汗位’的不成文规定,又不至于过早开罪任何一方势力,而巴图蒙克年纪幼小,还能让权臣们放松警惕。”

就这样,满都海嫁给了达延汗,生下七子一女,其中有三对双胞胎,这彪悍的战斗力,不得不服。

当时达延汗年龄很小,满都海被授予彻辰,也就是摄政。她废除了自元朝沿袭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通过借助对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崇拜和信赖的社会心理状态,达到了简化蒙古汗廷机构和大臣的目的,提高和巩固了黄金家族的地位,强化了大汗或者说自己的权力。

不仅整肃朝纲,她的终极目标是统一草原,征服明朝,继续大元的辉煌。由于可汗年纪幼小,满都海就把他装在一个箭囊里挎在身上保护。就这样,她先后征服了蒙古本部的夙敌卫拉特诸部、害死达延汗父亲的癿加思兰太师。

而此前,明朝君臣都认为癿加思兰太师被亦思马因和脱罗干所杀,现在知道这个女人如此彪悍,都瞪大了眼睛。

满都海最后的敌人就是亦思马因太师,历史上这一仗发生在成化十九年。亦思马因被达延汗和兀良哈三卫的联军包围,不敢恋战,慌乱中丢下妻子落荒而逃,捡回一条老命;但三年后,还是被达延汗部下大将脱火赤少师射杀。

此时,整个蒙古基本统一在达延汗的统治下。

但历史上的满都海却未能看到最后的胜利,她的生命在1483年嘎然而止。

在攻击亦思马因前,达延汗和满都海把王廷迁到察罕格勒迪;当时王越帅军赴榆林防御,经过这里,听说有敌军,于是率军夜出孤店关,先过猫儿庄,直趋威宁海。当时风雪大作,天地昏暗,王越纵兵掩杀,生擒幼男妇女171人,斩437级,获马驼牛羊六干余。

这场夜袭之后,蒙古史书对满

都海几乎是不惜笔墨的描述突然消失。史官推断,满都海应该死于这场夜战。由于大敌当前,被她征服的卫拉特诸部并不稳定,所以达延汗决定秘不发丧。

按照这种说法,1480年满都海嫁给六岁的达延汗,1483年死于战争,在戎马倥偬的四年时间里生下八个孩子,这是如何也不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有三对双胞胎。唯一的解释是,时间线有误,因为语言不通,又隔着边关,明朝君臣对草原上发生的一切不够了解,加上男尊女卑的心理,有意无意的漏掉了这个非凡的女性。

事实上,达延汗即位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按照专家推论,满都海应该是在成化三年也就是1467年嫁给了4岁的巴图蒙克,把他装进箭囊里东征西讨。为了壮声势,她仍然沿用前夫的名号,直到1480年,17岁的巴图蒙克亲政;3年后,她死在了那场夜战。由于明军不知道她的身份,或者知道也不认为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没有大肆宣扬,这才给了达延汗密不发丧的机会。

但爱妻的死毕竟是达延汗心里的刺。击败亦思马因后,达延汗为了报杀妻之仇,愤而攻击大同和宣府。但是他毕竟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攻城受挫后明白自己无法两线作战,只好暂时退兵,甚至两年后为了稳定后方还向明朝要求通商。不过等到彻底消灭亦思马因,完全平定了卫拉特之后,他对明朝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从1493年到1516年,连续十多次大规模入塞,也惹出了那位“总督军务镇国公”的亲征。

知己知彼,真的很重要。

这回大致差不多,却也不尽相同。明朝防守严密,而且连年发动春夏攻势,为了生存下来,草原上的厮杀更加激烈。

建极十年,满都海嫁给了4岁的巴图蒙克,开始了自己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涯。趁着明朝忙着休养生息,满都海整肃了朝纲,并在次年征服蒙古本部的夙敌卫拉特诸部。建极十二年,在明朝官军征战朝鲜的时候,她消灭了癿加思兰太师;虽然明朝连年出击很让人难受,但是比她更难受的人还有的是。

那句话怎么说的?当你和人被狮子追逐的时候,你不需要跑的比狮子更快,只需要跑的比别人更快就可以了。

一头狮子吃不下那么多。同样,明朝每次出击都不过四五万人,想要彻底扫清北方,那也不现实,除非…有托塔天王那种神人。

但汪舜华不敢冒险,即便李天王再世,也不敢搞斩首行动,只能学卫青搞消耗战慢慢放血。

这就给了满都海机会。

因此,当明朝忙着皇帝大婚的时候,她率部攻取亦思马因太师,统一了蒙古。

当时王越在汉昌省折腾,也就没有得到出兵的机会,也就因此错失建功立业的良机——当然历史上君臣都不知道有这茬事。

但是现在闹清楚了这些关系,汪舜华也就决定出手——满都海很厉害是不错,但是明朝兵多将广,也不是都吃素的。于是决定趁着对方刚刚统一还没有彻底稳固,给对方致命的一拳。

满都海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汪舜华只是占了时代的先机,而她是真正的强大。

不幸的是,她遇到了宿命中的克星,上辈子是猝不及防,这辈子是正面相遇。

商辂还是首辅,但汪舜华向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尤其是这几年王越频频和北方交手,实在是最好的人选。

当然,王越还不够,还有抚宁侯朱永,另外还有襄城侯李瑾等名将;配备的是最好的火器。可以说,这二十年卧薪尝胆攒下的家当都押上了。

本来想把李定调回来担任主将,但是他现在在清宁省,这是南方五省的中心,不容闪失;尤其去年拿下了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两岸皆为明朝所有,目下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汪舜华有理智,没想过御驾出征,选的将领也是实用当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自己历史地位的一战,开不起玩笑。

汪舜华不敢开玩笑,朱永和王越等人更不敢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一切准备妥当,建极二十年三月中旬,朱永统帅十万大军分三路出关;中路朱永,东路李瑾,西路王越。

王越提出等冬天来临,自己统帅五千精兵直捣对方老巢,杀他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大军接应。

汪舜华否决了。满都海是马背上成长起来的女将,手段比男人都狠,绝对不会因为措手不及就惊慌失措;而且我军劳师远征,并不熟悉地理,万一前路受阻,肯定影响士气,甚至直接破坏整个计划。

那就伺机而动,反正坐不住的不会是明朝。

还是春季攻势,建极殿大学士商辂起草了檄文,汪舜华看过,加了一句: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当年南宋宁宗时,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命大才子李璧起草檄文,北伐失败,这句气镇山河的话却流传下来;后来太祖派徐达北伐,也曾以此激励将士;而今汪舜华再次引用这话激励将士,也

是向天下宣扬自己承继太祖遗志、统一天下、混合宇内的决心。

兵部尚书程信再次强调了作战纪律。

诸将躬身称是。

汪舜华有预感,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遣将出征。

她看着诸将很久,终于开口:“五千年来谁著史?一万里外可封侯。今天,书写的历史的任务交给你们。去,给我好好的打!打出一片锦绣河山,打出一个太平世界,打出和强汉盛唐并称的赫赫武功!”

和历史上稍微不同,满都海没有死于战乱,而是提前统一了草原,但这并不意味着满都海的使命完成了,她想的是征服明朝,重新恢复元朝的统治。

她当然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但是明朝留给她的时间太少。她几次率军南下,想要打开缺口,但是明朝打到草原上不容易,草原要征服明朝同样艰难——明朝国力强盛,加大了边防的投入,虽然说不上铜墙铁壁,但是他把门一关,城楼上炮火铺天盖地射下来,下面还真的只有干瞪眼。

满都海还是不放弃,那么彪悍的草原人都被她征服了,她不相信羸弱的明朝书生能抵御鞑靼铁骑。

但是她也知道,草原刚统一,人心未稳,如果自己能一举拿下明朝还好,如果拿不下,难保下面的生出什么别的想法。偏偏这几年对明朝的战役都不算顺利。

该怎么办?

满都海是真的很愁。明朝不屑于同草原做生意,但是草原却很需要。因为他们必需的铁器、布匹、粮食、食盐、茶叶都是来自明朝。

最开始抢夺其他部落的,还能勉强支撑,但是现在统一了,就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满都海决定先派人到北京进贡,恳求互市,遭到严词拒绝——明朝鉴于宋朝亡国的惨痛教训,自始至终认为和亲是屈辱的行为。哪怕是左翼鞑靼的示好,宁愿打仗也不愿意理睬。

汪舜华更是如此。寡妇当家,最怕被人轻慢,何况自己是打着“民族”问题起家的,下面还站着一群朱家大老爷们;因此从执政的第一天起,她就始终以强硬姿态示人,不肯在任何一个地方示弱。

女人不狠,江山不稳。

忍无可忍,也没办法忍。于是建极二十年二月中旬,满都海再次挥师南下。以往明朝喜欢发动春季攻势,这次她选择主动出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次她选择了大同附近的阳和,就是后代的大同市阳高县。向以“山西之肩背,神京之屏障”为兵家所注目。

它在历史上有个更响亮的名字:白登。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就发生在这里。

满都海知道,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南与浑源、广灵为邻,合为一个小型盆地。

满都海也知道,阳和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门三个,东门成安,西门成武,南门迎暄。城门外各建有瓮城。城门上建有城楼,并建有14个窝铺。守卫不可谓不森严,但比起大同,肯定弱了不小。

满都海仍然记得,正统十四年七月,土木堡之变时在这里曾发生过激战;景泰元年,蒙军三千余围攻天成东门,纵横劫掠而去。

但满都海不知道,历史上隆庆年间她的孙子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她更不知道,四十年后,她的丈夫因为侵略这里,滋扰大同,惹怒了“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立志扫除腥膻、靖安民物,不顾麾下将领的阻拦,亲率六军,抵御侵略者,双方近十万人激战五天。在群臣眼里不靠谱的皇帝却展露出惊人的军事天赋,打赢了这场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可能打赢的战役。比死伤人数更耐人寻味的是,达延汗死在了这一年。

也就是说,达延汗可能在交战的时候受了重伤。

达延汗的死后,鞑靼又陷于分裂,并且再未实现统一。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