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335、满城风雨(下)(附小剧场20)

335、满城风雨(下)(附小剧场20)

作者:雁于飞87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中元节前,经过半年多的海上颠簸,方佑带着景泰省的高僧乘坐五艘大船驶进了北京;比他们稍早,其他各省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也相继抵达北京。

这也是常规操作,一来减少这些人在当地的影响力;二来为编撰地方志提供人才支撑。

颁布了新一年的历书后,汪舜华在西苑召见了他们。

对照名单,少了不少人。高僧们还在控诉,汪舜华听不明白,微笑着赏赐了不少金银粮帛,勉励他们安心留在北京,即便结束了这场会见。

听不明白是假的,身边就杵着翻译呢,左右不过控诉官军暴虐罢了,说不仅用鞭子抽,用板子打,不给饭吃,不给水喝,甚至直接把和尚们丢进大海。

沐琮给的命令是把他们带出海,前往北京,如果路上有抗命的,捣乱的,可以临机处置,实在不济,要联合起来捣乱,直接丢海里喂鱼,只要不让他们的徒子徒孙发现就成。

在陆地上还要顾忌一下,下了海,谁管你那么多?木板去了,你要跳就随便跳,不吃饭更好,省粮食了,饮用水也很困难,别喝了!

这么一折腾,平安到达北京的,不到三分之一。

汪舜华只关心景泰省的平稳,不关心数据,事实上,这些人连凑数的资格都没有;何况此时心情简直糟糕。

去年四月初六,宫人孙氏生下皇次子祐杰;此外,陈氏生下三公主一是,贾氏生下四公主一言。

捷报频传,汪舜华自然很高兴,她还记得那些为了子嗣辗转难眠的岁月;还记得为了避免因为无子造成朝局动荡不得不把丈夫推到别人那里播撒种子以便早日收获的酸涩。

如今,到儿子这一代彻底不用担心了。

立下了这样的功劳,这些女人自然都应该受到嘉赏。

皇帝成婚已经快三年,可以封赏六宫了。

因此中秋节过后,汪舜华就让皇帝皇后商量。

汪舜华的意思是,杜玉娟生下了皇长子,要给孩子一个好出身,就把杜氏升为嫔;其他的郭氏等人各升两等,为贵人——此前虽然没有封号,但都是享受婕妤待遇。

但是皇帝不同意,他要求册封宫女董婉君为贵妃。

汪舜华看着儿子。

她认识董婉君。董氏名娥,婉君这个字是皇帝赐的。她是苏州人,因貌美选入宫,后来被选来服侍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曾经长期抚养皇帝,皇帝对她很是孝顺,坚持每天前往请安;尤其病重期间,一直在仁寿宫服侍,两人的感情自然就是那时候开始的。

明朝不是清朝。清朝帝王成婚前,会先让侧福晋进门;明朝相反,帝王没有正式大婚前,是不能染指身边宫人的。历史上万历皇帝不喜欢大儿子常洛,听信郑贵妃谗言,皇长子喜欢和宫女嬉戏,已不是童男。万历派使者前去验视。太子的母亲王恭妃大哭:“十三年来我同儿子一同起卧,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不敢离开半刻,就是怕有变故,我的忧惧今日果然应验了啊!”使者不敢隐瞒,如实禀报神宗,皇长子的清白才算保住。

皇帝身边随时都跟着人,尤其戴荃,尽心尽力的;他看出来皇帝对董氏有意思,但还是提醒皇帝:“太皇太后眼看着不行了,您要是这时候宠幸了她,对您的名声不好,对她也很不好!万一留下皇嗣,只怕也会影响他的前程。”

明朝以孝治天下,孝期生下孩子,总归有损天家颜面。

皇帝这才罢手了。

汪舜华听说了这件事,董氏能被放在太皇太后身边,自然是留给皇帝的,但如今皇后还没进门,她不想让于家不好看,于是让她去服侍公主们读书。

皇帝大婚后,她也就默许皇帝收了。后来皇帝移居东宫,别的后妃都没有随行,独她随侍,专宠房掖。

可惜她没有诞下龙种。

这个“可惜”,汪舜华心里是不愿意承认的。因为董氏曾经怀孕过,但没有生下来。

那是在建极十七年,皇帝大婚第二年,因为忌恨她不归还朝政,整日在南郊狩猎;董氏跟着皇帝一起骑马,结果流产了。

如今皇帝提出来,汪舜华没有丝毫犹豫,拒绝。

她对董婉君本来没什么看法,但当她第一次知道两人的私情,实在喜欢不起来。这两人在太皇太后病重期间结下的深厚感情,不能不让她想到历史上另一起有名的风流官司。

甚至在汪舜华亲口警告皇帝之后,情况也没好转多少。整个新婚蜜月期间,皇帝在坤宁宫也没呆几晚。其他的时间,都留在乾清宫。

此时的董婉君,已经被皇帝亲自带回乾清宫。

皇帝陪她的时间,比陪皇后的时间还多!

你们就急在这一刻吗?——嫁进皇宫,谁也不乞求真爱,但起码的尊重总应该有吧?那是先帝亲自定下来的婚事,那是从大明门抬进来的正宫皇后!

这是向谁示威?谁在示威?

尤其东宫传过来的消息,

董婉君整日一副贤良淑德的姿态,劝说皇帝不要以自己为念,不要跟太后作对,要好好对待皇后。

虽然都是好话,但在汪舜华耳朵里,完全变了味道。

这话说得,是我让她流产的?是我把他们赶到东宫的?

汪舜华不想认为儿子忤逆,只能认为这个狐狸精勾引了儿子。

皇帝很不高兴:“母后,我只想册立一个贵妃,这也不行吗?”

汪舜华淡淡的看着儿子:“贵妃位尊,不能轻易许人。董氏既无功又无妊,当不得贵妃。”

皇帝几乎是吼出来的:“母后,婉君曾经怀过孕的!”

汪舜华看着他:“那你倒是说说,这孩子怎么就没生下来?是你不好好留在宫里读书习武,偏偏跑到宫外去撒野;她明明身怀龙种,还和你一起撒野!”

皇帝还是不肯死心:“这不是她的错!当时我们不知道…”

汪舜华丝毫不让:“那你倒是说说,这到底是谁的错?身为近侍,不但不劝着你,反而由着你!”

皇帝愤懑:“我就是要立她为贵妃。”

汪舜华冷冷开口:“我不同意。”

皇帝看着母亲:“你已经拿走了我的权力,但你不要想左右我的生活!”

他看了一眼于皇后,拂袖而去;锦鸾一惊,全靠身边宫女扶着,才没有跌倒在地。

汪舜华不知道当年宣宗为了孙贵妃,是否也曾经顶撞过张太后,才拿到了那枚宝贵的金印。

还有著名的顺治和董鄂妃。当年顺治为了董鄂妃,置母子之情夫妻之谊于不顾,最后众叛亲离。

但于锦鸾不是胡善祥,更不是顺治两个倒霉皇后。

因为她不允许。

汪舜华看着锦鸾:“你回宫休息,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别的事情都不用管。”

锦鸾出门前,汪舜华唤住她:“你记住,你是皇后,只要你不犯事,就没有人能够动你。”

锦鸾含泪退下。

接着就得到消息,皇帝吃饭的时候,戴荃进言说:“今日圣上发怒,皇后怕受了惊吓,不如撤几样御膳,赐给坤宁宫,以示安抚。”

皇帝不说话,董婉君也这样说,又说到:“听说这些年来于家酱醋小菜果品,一应杂色之物,都是御监中出来供给。民间都盛赞安国公得遇明主,所以鞠躬尽瘁。”

皇帝“啪”的一声把筷子拍在案几上:“不给于家赐膳,他们就要饿死吗?就不效忠朝廷吗?——从今以后,停了吧!御用监是供奉内宫的,于谦有大功,先帝心疼他;难不成他的子孙后代,朝廷也要另眼相待?”

戴荃还想再劝,皇帝已经拂袖而去。

得到消息的汪舜华轻轻吹了口茶,却没说什么。

孩子,还是太嫩了,于家本该是你最大的助力,现在可倒好,把人彻底推开了。

张夫人进宫的时候劝说皇后放宽心:“于家享受这么多年的特殊待遇,你又是皇后,朝野非议很久了,如今撤了也好;你爹年纪大了,口味清淡,和皇帝不大一样;以后总算可吃些自己爱吃的了。”

锦鸾看着眼睛里夹杂着血丝的母亲,挤出一个笑:“母亲不要说了,我都懂得;倒是你们要放宽心。皇上年少气盛,有不得志,便难免迁怒于人。——其实我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当年先帝赐婚的时候,是一番谋国的苦心;只是没想到太后居然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改革祖制,祖父居然不仅没有反对,而是为她出谋划策,从那时起,于家就真和太后绑到了一条船上。不管是皇上还是朝野上下都是这么看的。”

“如今皇上年长,急于亲政;偏偏太后不肯还政。前朝的事牵一发动全身,他虽然会发作人,但不会轻易表态;就拿后宫撒气。成了出了口气,不成别人也只会说他不过是年少气盛,不会介意。”

“如今我们都是两头为难。支持太后,将来圣上亲政翻旧账,头一个倒霉的就是我,都不用罗织罪名,理由都是现成的:我没儿子,该给有儿子的让路!可若是向着圣上说话,他会相信吗?他身边的那些老臣会让他相信吗?有多少内宠外臣就想着绊倒于家自己好上位呢!何况太后会怎么想?她当年给祖父挡了多少明枪暗箭,现在皇帝成人了,就迫不及待的效忠新主了?”

“祖父生前跟我说过,也跟你们说过,一定要沉住气。太后志向远大,在她的事业未竟之前不会还政;但也绝不会有僭越之举,甚至功成之后会主动急流勇退,保全晚节,到那时候圣上自然会感恩太后,也才会相信她用的人;那时候于家才会真正等来云散日出的那天。”

张夫人泣道:“我和你爹都记得,但愿娘娘也记的。”

锦鸾道:“我始终记得。我已经是皇后,有祖宗制度护持,有先帝的遗诏庇佑,太后和群臣都不由着圣上;他可以不爱我、不宠我,甚至不给我脸面,但只要我自己不犯错,他就不能对我怎么样;即便有一天,他真要让我让座,有胡皇后的前例,我总还能安度晚年。”

张夫人哭道:“苦了你了。”

锦鸾道:“别说这些,人生有八苦,谁能例外呢?太后不苦吗?圣上不苦吗?只是做到这位子,就该承担该承担的,由不得随心所欲。”

汪舜华没有再理会皇帝和董婉君,朝廷的事情太多了。年底前,朝鲜传来讣告,右布政使林鹗逝世,年五十四。汪舜华大惊,这些年林鹗等在朝鲜干的实在不错。现在朝鲜域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教更是相当迅速,去年林聪内调,本来准备明年把他调回来,没想到居然英年早逝。

林鹗被追赠刑部尚书,谥恭肃。

稍早以前,五月二十八日,集贤院学士马昂逝世,年七十八,赠少保,谥恭襄。

腊月二十二日,正式下旨,封杜氏为贤嫔,其他诞下皇嗣的郭氏、陈氏、孙氏、贾氏为贵人;董氏为婕妤。

册立嫔妃虽然简化了仪式,但也有严格的流程。新册立的嫔妃要先拜见皇后,而后在皇后的带领下前来拜见太后。

但是当天,前来向汪舜华行礼的后妃中,独独缺少了董婕妤。

锦鸾有点忐忑,她其实派人去通知董氏了,但使者回复的是:“董贵妃正在伴驾,没空。”末了低头说:“这是皇帝的吩咐。”

锦鸾还想解释,汪舜华止住了:“你不必为他们解释,宫里没有什么董贵妃,既然婕妤的份位太低,她看不上,就不要册封了。”

锦鸾两头为难,只能硬着头皮:“母后,难得圣上对一个女子上心,要不您就依了他。反正贵妃位上也没人。”

汪舜华冷笑了一声:“今儿我要是依了他,来日他要宠妾灭妻,我是不是也要依他?”

锦鸾低着头:“是儿臣无能。”

汪舜华叹气:“与你很不相干,皇帝是在怨我。”

皇帝不愿意受人摆布,锦鸾何曾有过选择的余地?

如果没有入宫为后,以于家的地位,锦鸾会嫁给一个年貌相当的贵族子弟,夫妻偕老;即便对方不深爱,肯定也不会怠慢她。

如今,因为她嫁的人是皇帝,所有的尊严就这样被踩在脚下。

但她不能怨景帝。这门政治婚姻,是景帝苦心的安排,不只是想拉拢于谦来防范她野心膨胀,也是确实信赖于谦,相信于家的家风,能够培养出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

只可惜,当年的一片苦心,如今只剩一地心碎。

不知道此时景帝泉下有知,该如何面对于谦。

年底大宴小宴很多,大年夜的家宴,皇帝总算没有缺席,带着董婉君来了。

当时汪舜华已经带着后妃落座,看着下面笙歌,心中别是滋味。

听说皇帝到了,汪舜华面色如常:“可算把你盼来了,以为你不来了。”

皇帝赔笑:“儿臣不孝,这不刚才有点事耽搁了。”

汪舜华嗯了一声,佯装没有看到他身后贵妃服色的董婉君,吩咐皇帝入席:“再不来,菜该凉了。”

皇帝入了席,转身吩咐:“给董贵妃设座。”

左右都没有动。

汪舜华语气淡淡的:“哪个贵妃?什么时候宫里册封了贵妃,我竟然不知道,真是老糊涂了。”

董婉君连忙跪在地上。

汪舜华没有看她:“皇后,什么时候册封了贵妃,我竟然不知道?你们眼里可还有我?”

锦鸾连忙起身称不敢:“是儿臣办的不妥帖,前几日圣上是派人来宣旨,说封了个董贵妃。”

汪舜华冷笑:“有趣。现在贵妃都这么不值钱吗?一个口谕就封了?既不用圣旨,也不用使者?连我也不用见见?”

皇帝看不下去:“母后,是我执意要封婉君的。她怀孕了,太医刚刚确诊,已近一个月。”

汪舜华哦了一声:“这是好事情。”

皇帝的脸色轻快了些:“这些日子,婉君很是辛苦。”

确实很辛苦,皇帝遍求名医为董氏诊脉,那漫天的药味,紫禁城都能闻到!

汪舜华嘴角噙着笑,不说话。

皇帝再接再厉:“何况董氏跟了我很多年,儿臣想封她作贵妃,请母后成全。”

汪舜华放下筷子:“这样说,进宫比她早的,生下孩子的,贵妃都不够了。”

皇帝的脸色很难看:“母后,我只想册立一个贵妃。”

汪舜华没有看他,拿起筷子自顾挑菜。

皇帝一把拽起董婉君,拂袖而去。

汪舜华没有看他们,只是说:“开席吧。”

小剧场:

景帝:儿子,你怎么这么任性?于家是我留给你的啊…

隐帝:早说了于谦和汪氏关系不正常,他们是一条藤上的蚂蚱,于皇后跟汪氏也是一条心,废了她!

景帝:(ノ`Д)ノ!

于谦:ε=(′ο`*)))唉,不出我意料,孙女,暂时忍耐吧。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