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263、朝鲜(四)

263、朝鲜(四)

作者:雁于飞87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杀人只是稳定局势的一环,土地改革开始了,朝鲜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大家高高兴兴、急急忙忙的清理土地、交易商品;顾不上理会朝廷宣布朝鲜没有符合条件的王位继承人,地位待定,一切军政事宜,暂由沐琮决断。

但只有明朝的高级将领知道,直线距离2000里外的北京朝堂上,正在进行一场不亚于战场上的热烈争论——究竟要如何处置朝鲜?

沐琮已经拿下了汉城,朝鲜国王也死了,他的儿子明朝不准备认,他的那些叔叔堂兄弟也被杀的差不多,那么王位由谁来继承?或者说,朝鲜该由谁来治理?

——当然,李氏王朝建国也有近百年,李成桂的那些子孙不会都杀光了。要知道这位仁兄生了八个儿子,他的儿子定宗李芳果一口气生了十五个,不过这么多儿子没有一个继位,因为让他弟弟太宗李芳远抢班夺权;这位更厉害,生了十七个,光是原配元敬王后就生了七子四女;可惜质量不如父兄,活到结婚生子的只有十二个,嫡三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世宗大王李祹,又生了二十个。李晄就算有秦二世的潜质,外头沐琮等人都在围城了,这么短的时间,也不可能把人全杀光。

因此,如果要想让朝鲜王朝接着传下去,还是有人选的;这也是朝堂之上士大夫们的主流看法。

自从商朝末年箕子东迁,汉武帝设立四郡将近两千年来,朝鲜大多数时候是作为属国而不是地方政权出现在中国的文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半岛土地贫瘠,并不适合农业生产;中央王朝占据这片区域,还要倒贴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所以大家都没兴趣,尤其明朝君臣。

要知道,当年太祖对发展外交关系不怎么感兴趣,朝鲜屡次请封,这才遣使赍印;只遵守传统的封贡礼仪,对其治内之事不加过问;为了避免子孙妄动刀兵,还在《皇明祖训》中规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而这些国家中,朝鲜位列第一。

因此,现在群臣拿出太祖祖训,要求从朝鲜撤兵:?“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但汪舜华不放弃,一来实在是被棒子们篡改历史的行径恶心透了,与其几百年后被棒子当成祖宗,不如现在就索性认了这个孙子;二来虽然总说与日本“一衣带水”,但无疑朝鲜离日本更近;日本老实还好,如果以后真的想收拾鬼子,无疑从朝鲜发兵方便很多。小鬼子敢踩着棒子打过来,我就能踩着棒子打过去;三来还有更现实的考虑:要养马。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所以土地肥沃的江南汉中成都是不可能拿来养马的;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是好地方,现在还不太平;那么就要另外找地方。辽东自然是最佳选项,朝鲜半岛也不错,雨水总比蒙古高原好一些,尤其是南部的济州岛,现在发展旅游业不靠谱,种植业需要大量人口也不现实,但却是天然的好牧场,当年蒙古人就曾经在这里养马;而且位置相当好,向东可以做为统治倭国、日本海等地的跳板,向北又紧邻朝鲜半岛,向西又和中国本土隔海相望。连汪舜华这种不大懂地图的人都能看出来真的是个好地方;此外,朝鲜半岛的渔业资源也相当可观。后代经常有中国渔民过界捕捞被抓的新闻,朝鲜的贡品清单里也有相当的海产。

此外,还有一层考量:明朝不可能一辈子缩在东亚,大洋彼岸那片丰饶的土地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她,即便造船技术有限,不能尽快将其纳入版图,也要遣使前往发现,让地球观念深入明朝百姓心中。

何况,那里有太多丰产的作物,包括开发南方急需的金鸡纳霜。

把朝鲜作为前往美洲乃至环球航行的起点,无疑比南京或者烟台要近便很多。

既然如此,朝鲜就收入囊中了。

但是要说服群臣,是有难度的。

首先就是太祖的祖制。没关系,我也会翻书,就算不会翰林院的也会,当然他们最初的目的其实是反对,用的是当年太祖皇帝颁布诏诰:?“尔高丽天造东夷,地设险远,朕意不司简生衅隙,使各安生。何数请隶,而辞意益坚,群臣皆言,当纳所请,是以一视同仁,不分化外。”

“太祖皇帝说不征朝鲜,但是朝鲜先是侵占边境,然后欺君篡位,如今不尊王命擅入国界,杀害边民,我派兵以正其罪,不算违反祖制吧?”

“太祖也说了一视同仁,不分化外,既然一视同仁,朝鲜子民也就是我的子民,如今伪王没有了,国中无人,我派遣官吏治理我的子民,有问题吗?”

“其次,太祖说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台湾海南不限山隔海吗?要这么说,守住中原就可以了,要周围的边边角角干什么?你眼皮子就这么浅吗?没看到北方没有被平定的后果?你不去治理他,反倒被人家踹上门,合着修甲练兵不用钱吗?”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边境地区,有几个是能自收自支的?照这个说法,都要放弃了?再说,

朝鲜就算穷山恶水,他不还能养马吗?——何况以前每年四次朝贡,你能说他什么也不出产吗?——战马、毛皮、药材,不都是特产吗?你不能指望那里是个聚宝盆,突然被你发现金矿吧?那还轮得到你吗?”

最后还要讲道理,自古以来——没错,真的是自古以来:“当年武王灭商,后封箕子于朝鲜,所以朝鲜真的自古以来就是天朝的一部分;燕昭王时,秦开攻取真番(首尔)、朝鲜(平壤),将其纳入燕国,自然最后归于秦朝;汉初,燕国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了箕子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建都王险城;到汉武帝时期,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置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朝鲜)、玄菟郡(高句丽、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临屯郡(临屯)。所以朝鲜是由中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建立起来的、尊崇儒教的国家有问题吗?现在国王无道,残杀骨肉、盘剥百姓、侵略天朝,我承天景命,吊民伐罪,有问题吗?要让所有流离海外的游子重新沐浴在皇帝的圣恩之下,又有什么错?”

下面都看明白了,汪太后这是铁了心要吞下朝鲜。

弼马温杨贡实在很会来事,马上附和,还扯出一段旧事:“当年高丽灭亡耽罗,将其改名为济州。后来蒙古兴起,高丽战败投降,成为征东行省。济州水草肥美,所以成为了养马地。元朝灭亡时,仍有战马三万匹。元顺帝北逃后,此地仍然在蒙古人手里。太祖建国,高丽上《耽罗计禀表》,要求将耽罗交给高丽,向我朝进贡马匹;此前朝鲜所贡之马,大抵出自济州。这里的小马,耐力好,被称为‘乡马’;还有部分蒙古送来的‘胡马’,只是数量不多。”

得,一扯到马匹,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个小岛居然能养三万匹马,要知道每年青藏才贡马多少?而且这里相对乌斯藏来说,距离辽东前线也近。

汪舜华看杨贡带着笑:“说得好。你这些年做了不少功课,认了真的。传旨,杨贡食正二品俸。”

实在是意外之喜,杨贡赶紧谢恩。

下面看到杨贡讨到了头彩,纷纷跟上。

既然争不过,那就随你便吧——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支持汪太后的声音也很大,自然是以英国公张懋、魏国公徐俌为首的勋贵集团。

征讨辽东朝鲜的有功将士,固然有很多赵辅这样的后起之秀,但却是在沐琮和薛辅这种勋贵指挥下取得的。尤其黔国公沐琮,世家里的第一阵营,又同是汪太后的女婿,虽然免不了眼热,但这个时候,自然能分清轻重。

文臣集团之所以反对占领朝鲜,固然有朝鲜半岛本身物产匮乏的公心,但很难说没有避免武将集团坐大的私心。当年汪舜华指责方孝孺等人枉顾道义拥戴建文帝上位,往日心目中义正辞严为民请命的文官集团在勋贵眼里就有点不是那么回事。

尤其张懋想到自己的父亲张辅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好不容易三定安南,居然让杨士奇、杨荣等怂恿宣宗放弃了!那是在国势鼎盛的宣德时期!结果呢?安南不但侵略邻国,甚至频频扰边!现在,朝廷还要拿着银子去安南买粮食!

张懋说的义正辞严:“你们当然可以轻轻松松的可以说放弃,这锦绣江山又不是你们流血流汗打下来的!将来敌人入侵,帅兵前去拼死拼活的人,也不会是你们!前线将士流血流汗,你们说放弃就放弃,对得起牺牲的将士吗?”

魏国公徐俌马上跟上:“太宗命英国公张辅进讨罪人。既得郡县,置省建官,则其地已入我版图。如果当时令张辅或其他有功大将世守其土,就像沐氏镇守云南,那么安南将永沾圣化,与云南一样,同为文教之域。结果让张辅撤兵还朝,导致叛乱复发;这时候张辅还在,如果仍命他出征,肯定一鼓而定。结果不听张辅的建议,导致懦夫王通擅自与反贼议和,放弃安南。”

——别说当时安南民怨沸腾守不住,闹匪乱的地方多了去,别的地方怎么不见放弃?去查查镇守安南十九年的黄福,离任时,百姓号泣送别。明明是用人不当,最后竟然放弃土地,简直可杀!

恭顺侯吴瑾也顺势帮腔:“英国公张辅召还,而黎利孽作,交趾自此不得太平。如果当时仍命重将镇守,恐怕未必会丢失。洪武年间,沐英平定云南,就命其守之;他去世,子孙世守。然后诸夷率服,而云南为我所有。为什么?不就是因为西南夷之所畏服者,惟有沐氏,非他将所能镇压。安南人所畏服的,有比得过英国公的吗?安南三次叛乱,非英国公帅兵不能平定。英国三次召还,他刚一走,马上叛乱跟着就起。如果英国公能够久镇于此,余威震乎殊俗,三五十年后,世变风移,安南就和云南一样,为我所有。结果,二十二州郡士民复沦异域,不得与云南同沾圣化也,何可惜哉!”

——停!说着朝鲜,怎么扯到了安南?

大家不约而同的转移了话题。群臣是不希望汪太后在朝鲜之后又惦记安南,汪舜华是不想大家再提起让英国公镇守安南——永宁公主远嫁云南就够舍不得了,要是永安公主也跟着英国公去安南,那还不是在她心上挖肉?——当然,这也不是问题,毕竟距离放弃

安南已经几十年了,要想让张懋借助乃父余威镇守安南,那是有难度的;何况不管是张家还是朝廷也还有别人。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