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键侠 > 第三十九章、毒士之舌

第三十九章、毒士之舌

作者:赤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手机直接访问:

人都是会变的,且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屁股也自然挪窝——李汲亦不能外。

他还在当中央军的时候,就觉得地方军阀全是一票该杀的混蛋。固然并不欣赏这种封建官僚体系,但作为国家,必须要能够凝聚起足够的向心力来,政令畅达上下,才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啊——好比说御蕃。这全都由地方自治,各打小算盘,国家还可能好得了吗?如何抵御步步紧逼的吐蕃人?

但当他转为地方,入镇魏博之后,屁股难免就有些歪了,觉得地方上也有地方上的难处——这皇帝又不靠谱,朝廷又不足以控扼全国数百州,加上交通、通讯水平落后,倘若事事皆由朝廷遥控,地方上非大乱不可。

况且我筚路蓝缕,好不容易在河北开创出一番局面来,享受到了坐拥强兵的快乐,你就要把我调走,换个地方从头再来……多少有些舍不得啊。再说我若走了,还有谁能够守魏博而镇河北?倘若继任者不能维持局面,使得燕、赵诸藩再次跋扈难制,甚至于比从前更甚,我心里难道能够痛快吗?

虽说我的志向是抵御外侮,即便不能再造盛世,也当重振国威,要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而奋斗,方不负穿越来此一遭,但……我也总得为自己和身边人考虑啊。继续坐镇魏博,便成牢固不拔之势,就连薛嵩都琢磨着兄终弟及呢,我未必不能父死子继,为后代谋个安生立命之所。若是抛下这一切,被调往西陲,距离中枢既近,难觅保身之计,最好的结果,也不过跟郭子仪似的,回长安去坐冷板凳。

郭子仪老头儿可油滑,我不及也,有唐一朝百余年间,也就出他那么一个皇帝“亲家翁”;且除非他这就死了,否则明日将会如何,最终什么下场,是否足以为法,谁都猜不到。

由此李汲不免踌躇,手捻胡须,半晌无语。李栖筠见此情状,乃道:“我之言辞,俱已说尽,若长卫尚怀踌躇,还有一位故人,请与相见。”

李汲闻言一愣:“是何故人?”

李栖筠笑笑:“请来一见便知。”

李汲此前根本料想不到,朝廷为了让他肯于西归,特意派出来两拨说客,一拨是正任天使李栖筠,另一拨则是改易身份,混在使团当中的一位故人——

曾在伪燕官居丞相,后降唐为司农卿之严庄!

李栖筠辞去,严庄入见,李汲不禁愕然:“圣人竟使严君来说我?”

严庄笑着摇头道:“命我者,非圣人也,实为皇太子殿下。”

李汲双眼微微一眯:“曩昔君被逐出京,左迁一小小的县尉,难道就不怨怼皇太子殿下么?”

严庄先表忠心:“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储君之命,且实由李辅国觊觎财权而起,我又焉敢稍存怨怼之意?”但随即话锋一转,答道:“且往事已矣,若只记私人恩怨,官场上将寸步难行。今我欲求复起,唯有求助于皇太子殿下,旁人谁肯理会?”

李汲不禁微笑:“严君倒肯说大实话。”

严庄正色道:“吾口中从无诓言!”

李汲冷笑着反问道:“若无诓言,昔日安禄山因何而反,又因何而死?”

严庄面不改色地回答道:“昔日我说安禄山反唐,是以为凭借东北三镇之力,二十万雄兵,足以控两京而制天下也,安有诓言?是安禄山自家不修德,又得胜而骄,遇挫而馁,终不能成大事,怎能怪我?至于其死,我不过未将安庆绪的逆谋禀报乃父而已,却不曾在安禄山面前,谎称其子无反意。”

——我是从来不说假话的,但并不等于一定要说真话。

几句话倒是说得李汲哑口无言,终究他对严庄的过往经历,了解有限,就不可能举出什么实际的例子来,面刺其非。实话说李汲对于安、史麾下将吏,倒不一定天然痛恨,但于严庄这类贼寇的谋主、田承嗣之流敌中的骁将,却向来是相当反感的。

若非前者挑唆,焉能横生如此大乱?若非后者所过烧掠,使人心恶燕而不背唐,说不定安禄山、史思明就真成事了呢。总而言之,普通将兵或许是受麻痹、被裹挟,叛军中上层有一个是一个,全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他对严庄的态度却有些矛盾,因为严庄降唐较早,而且通过崔光远,早早地便认识了自己。自己本不敌视崔光远,其后又谋他的婢女,就此不能不卖个面子,与严庄相敷衍。可是敷衍来去的,终究也成了熟人啦,且昔日在长安城内还多亏严庄设谋,命康谦资助自家,正所谓“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则面对严庄时,还怎么可能疾言厉色得起来呢?

况且人都是会变的,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严庄足智多谋,倘若真能用在正道上,以之强盛国家、抚育百姓,毒药也可能变作良方,不必要直接一棍子打死。

于是撇嘴假笑一声:“那最好了,我正要听严君的实言——今来,何以教我?”

严庄正襟危坐,缓缓开口问道:“圣人命郑王为天下兵马元帅之事,李帅想必已经听说了。”

李汲颔首道:“自有耳

闻……”随即双眉一挑:“皇太子殿下乃因此而生惧么?”

严庄答道:“自然。曩昔李系也曾受命为天下兵马元帅,乃生不轨之心,有宫廷之变,且若先帝多活个三五载,说不定储位真落李系手中。前车之鉴,殿下自不能无惊啊。”

李汲闻弦歌而识雅意,但还是装模作样地捋捋胡子:“天家事,天家自理,我不便从中插手……”

“难道今圣践祚前后,李帅便未曾插过手么?”严庄笑着揶揄道,“我的话直,李帅勿怪——若非插手天家之事,扶保今圣登基,以李帅的年资,安能遽为大州刺史、一镇节度?从来功最大者,在于拥立,且既可一,乃可以再,李帅其无意乎?”

李汲不知道该怎么接口才好,只得垂下头去,默然无语。

严庄继续劝说道:“今圣虽致力于整理禁军,奈何关中地瘠人穷,国家府库亦虚,经年不过得二三万众而已,且又不信军将,唯任宦官,复少使历阵,长此以往,终将沦归天宝末年时,一闻警便六军奔散之覆辙。是以天下可用之兵,唯有藩镇,强藩而守重器,朝廷不能无虑,若强藩属意于今太子,便圣人亦不敢轻言易储矣。

“而皇太子殿下最信赖者,唯有李帅,惜乎所在悬远,逢有缓急,恐难应对。若是迁于西陲,便在原州,骑兵五昼夜可抵长安城下,则圣人在善择其诸子时,不能不有所顾虑啊。”

眼瞧着李汲仍旧面无表情,似乎不为所动,严庄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坊间皆传,昔日安庆绪弑父之事,乃我挑唆,我亦不辩,且以于唐有功自居。然而,其时尚为燕臣,难道不知父子相争,必乱国基,使人心离乱,祸不旋踵么?且既有此前车之鉴,实不忍见我唐亦蹈覆辙啊。

“今皇太子殿下聪明勤俭,有玄宗皇帝壮年时风采,若得继位,我唐复兴有望。郑王何如人也,其实我并不清楚,但想来未必及得上皇太子,便侥幸于一二事上有所过之,终为次子,废长立幼,既不合乎礼法,也易扰乱人心。我不求李帅力保皇太子,但迁西陲,掌重镇,正不必有何举措,但不绝皇太子之好,则自然国本牢固,动乱难起矣。”

李汲听到这里,稍稍有些动容。他当然是希望李适可以顺利接班的,一则从私人关系来考虑,他跟李适交情匪浅;二则从国家利益做考量,李适虽然年轻,将来如何还不好说,起码就目前看起来,勉强算是个合格的君主备选。封建社会能否稳固,第一要看官僚体系是否完善,第二就要看皇帝是否靠谱了,虽然将天下之重系于一人肩头,本身就很不稳妥,但现实如此,却也无计扭转。

即便他李汲起来造反,并且还侥幸成功了,最终也不过换块招牌,自己当皇帝罢了。想要靠一代人的努力彻底变更社会体系、国家制度,让中国提前迈过民主制的门槛,纯粹痴人说梦。且民主制也要配合工业社会才能发挥真正的效力,若配合古代奴隶制,罗马共和国便是前车之鉴……配合封建制么,更属扯淡。

所以说,让李适可以跟储位上坐得稳稳的,将来顺利交接班,对于目前的唐朝来说,是有利的,即便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也是不坏的选择。

严庄见李汲颜色稍变,心中大定,于是继续劝说道:“皇太子本重信李帅,若得登基,必感李帅拱卫之诚,异日封王登堂,都属寻常事。而若郑王终继大统,其与李帅可熟稔乎?焉能得其倾心而用哪?”

李汲还要假惺惺撇清:“我志在保国安人,自身功业,等若浮云耳。”

严庄笑笑:“如此最好。倘若李帅有私心,不妨久镇魏博,期以数载,或可伐成德、吞昭义,北向幽燕,全得河北诸州,便不做安禄山,也可裂地称王,一如南诏……”

不等李汲摆手否认,便一口气继续说道:“而若李帅一心为国,则不可不谋西任,一则拱护京畿,二则扶保储君,三则抵御西蕃之侵。蕃贼为我唐心腹大患,蕃贼不逐,陇右不复,凉州不通,朝廷终无力以驭天下。

“李帅若无私心,却不愿西行,或是舍不得多年辛劳,打下魏博如此牢固的根基吧?则若迟早西迁,早行好过晚行,待过一两岁,恐怕基业更盛,难以割舍之物将更多矣。”

李汲不由得点头:“君言有理。”

他确实是舍不得魏博这苦心经营而得的局面,舍不得这支辛苦操练训成的天下强兵——节镇之兵,多数都是本地人,不可能全跟自己跑到西线去啊?且若魏博兵西迁了,河北局势必定糜烂;而关中骤添这两三万雄兵,估计钱粮将更捉襟见肘——舍不得抛弃那些坛坛罐罐。

但严庄所言实有道理,自己既然志在御蕃,那迟早都是要奉命西行的,难道如今舍不得魏博,过几年就能舍得么?还不如早早放下,需要割舍的事物能够略少一些。

听到李汲认可自己的说法,严庄不禁面露笑容,随即压低声音提醒道:“李帅方定天雄军,斩田承嗣,立下大功,此际朝廷欲使西任,却又诸多犹疑,不敢遽下诏命,正可趁此机会,多向朝廷讨要些好处。良机不可错失啊!”

李汲当即摆手:“呓,我岂贪婪之人哉?挟势以要

朝廷,非忠臣所为也!”

可是转过头去,当他向李栖筠表态,说我愿意奉命西行,就等朝廷正式发诏书下来了,同时却又面露为难之色:“今魏博兵精粮丰,是愚侄一手打造出来,不知耗费了多少心力,倘若继任者不能萧规曹随,唯恐河北再生乱相,便愚侄在西,也不得安……”

李栖筠不禁撇嘴一笑:“长卫勿矫饰,若有所请,我可为代奏圣人。”就知道你要提条件,那就请明说吧。

见李栖筠如此精明,且似乎早有预料,李汲也就不绕弯子了,直接提出:“颜清臣骨鲠之臣,忠心为国,且与愚侄共事数年,深悉魏博内外之事,若朝廷肯授之以观察、节度之任,则我无后顾之忧矣。”

其实吧,李汲跟颜真卿的合作远远算不上亲密无间,对于他的各种施政方针,老先生总要跳出来抬杠,倘若换个笨嘴拙舌,或者立场不坚定的,或许被他掣肘得啥都办不成。但颜真卿谋国而不惜身的德行,李汲也是看在眼中的,觉得他总比这年月绝大多数官僚要强一些吧。

则若自己一甩袖子走了,朝廷别命魏博节度使,谁知道会派谁来啊?谁知道是什么能力、性情,甚至于德行,会不会把自己留下这摊子搅成一滩烂泥啊?若由颜真卿继任,他肯定第一时间把纺织工坊给拆了,织机砸毁,织工遣散,恢复到原本的小家庭生产模式,但其他很多政策,包括打压大户、抑制兼并、分授农具、奖励耕织等等,却有望保留。

尤其这些政策年来也颇见成效,颜真卿又不傻,何必砸烂了另起炉灶呢?

所以唯颜真卿继任,李汲才最可放心——其实杜黄裳也是不错的人选,且还比颜真卿识得变通些,奈何品位太低,别说节度使了,就连节度留后都做不了。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丝路文学网】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