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键侠 > 第四十一章、万国衣冠

第四十一章、万国衣冠

作者:赤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元旦放假七天,就连时常不着家的李泌也从宫里回来过除夕了,青鸾、崔措,还有李泌妻卢氏,从下午开始就齐聚庖厨,忙个不停——不过后二位估计只动口而不动手——夜间在李泌府上大摆宴席,款待寄居的众人。

不请亲朋,人各有家,都得回家团聚啊。

此夜金吾不禁,待到子时,李泌命将预先准备好的一丈长竹竿置于门首,自下而上,点火焚烧,一时间烟焰大起,噼啪作响——是谓爆竹,或者叫爆竿。李汲问道:“阿兄,若北地无处寻竹又如何?”李泌瞥他一眼:“天下百州,风俗俱不相同,则无竹处便无爆竿。《荆楚岁时记》始录此俗,云因其爆响,可驱邪祟,是否有效,亦不可知——看你也不象害怕的样子啊?”

李汲笑笑:“阿兄以我为邪祟乎?”心里话说,这只听脆响,闻不到硝烟气,总感觉年味不足啊……

更深鼓响,已是来年,兄弟、亲眷、友朋之间相互作揖贺拜。随即李氏兄弟便香汤沐浴,换着新衣,骑马出门——得要去给皇帝拜年哪。

元日一早,长安城内百官,不论是京官还是暂归的外官,都须参加早朝大典,庆贺新春。其中三公、宰相、大金吾等,都以桦木燃火,百炬随行,一时间长安城内,处处通红,谓之“火城”。李汲夹杂在人群中策马而行,心道这风俗据说延续了数十载,还没把长安城烧光,也属侥幸。

李泌深得天子宠信,任翰林学士,俗称“内相”,权势颇盛——唐太宗始以虞世南等为弘文馆学士,参预机要;高宗以刘祎之、元万顷等分宰相之权,时称“北门学士”;玄宗初设翰林院,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掌之,为宰相之副,这跟仅仅“待诏翰林”,只负责写诗词文章的李白完全不是一码事——途中百官皆拜。至于李汲,为今上爱将,一镇节度,也颇受人重视,他由此又认识了不少的新面孔。

——肃宗晚年,李辅国用事,颇贬忠节之士;李豫登基之后,陆续召回,其中很多人李汲还是好几年前守备禁中时见过一两面而已,早就已经淡忘啦。

比方说途遇一中年红袍官员,李泌介绍说,乃是尚书左丞贾至贾幼麟,玄宗朝举明经,授单父县尉,后从玄宗逃蜀,升中书舍人、知制诰,至德间贬为岳州司马,去岁始归。李汲想了想,貌似有些印象,就问:“得非‘银烛朝天紫陌长’的贾舍人乎?”

李泌笑笑:“正是此人。”

李汲所说,乃是贾至一首名作,由此也引出一段诗文佳话。且说贾至在肃宗朝担任中书舍人之时,曾作《早朝大明宫》诗,云:“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当日在陇右,杜甫对李汲提起此诗,李汲第一反应就是:前三联上佳,尾联却一股奴才相、酸腐气,可惜啊可惜。

当时名家,有多人应和贾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甫、岑参、王维之作。杜诗云:“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李汲觉得,你堂堂杜子美,就不适合做这类应酬之作,明显还没贾至原诗来得高明嘛——且尾联有吹捧之意,格调有点儿低。

岑参诗云:“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李汲是挺喜欢岑参诗作的——不包括这一首——此番折返长安,吐蕃退兵之后,他听说岑参还朝,还通过杜甫前去拜望过,却感觉闻名不如见面……虽然年仅四旬,这位岑考功(时任考功员外郎)却满脸病容,暮气沉沉,全不复昔在封常清幕府中时,口吟“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的豪气。

和诗当中,李汲唯独欣赏王维之作,诗云:“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当日听杜甫提起此事,吟咏此诗时,他便毫不客气地指出:“但‘九天阊阖’一联,压倒君等诸作!”杜甫连连点头:“前辈佳构,高山仰止,我等自然不及。”

就总体而言,李汲并不怎么喜欢王维的诗——虽然承认其水平独步当世,足堪与李白相拮抗——但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两句,却真的打动他了。

李汲并不感冒君主制度,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唯有东方式的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横向比较,才是最先进且可实用的体制。那么不论君主个人,只将他当作国家的代表,若真能扬中华之威,使万国来朝,会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景象啊!

可惜了的,自己既要穿唐,怎么就不能早一百年,穿越去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呢?虽说那位皇帝的私德也就呵呵,但作为政治人物,他无疑是成功的,是值得敬仰的,他所统治

的时代是欣欣向荣,节节向上的。

当然啦,唐朝鼎盛之时,其实是在开元年间,那会儿的李隆基貌似英武不让乃祖。但李汲考虑到,若穿开元年间,则等自己垂垂老矣,骑不动马,提不起枪,却偏赶上安史之乱……那非懊糟死不可啊!

群臣先在大明宫明凤门前集合,然后依班次跟随中书门下,直抵东上阁门(紫宸殿),拜表称庆。程元振代替皇帝出殿应答,随即郭子仪作为百官代表——一则位尊,二则年高——缓步而出,拆表置于坐案上,朗声跪读,然后阁门使接表入内……

一整套礼仪搞下来,从清晨直到日上三杆,李汲跪坐班列之中,不觉昏昏欲睡。事后他听说,李豫在殿中听着郭子仪诵读贺表,脱口而出:“明岁可能得见太尉否?”

太尉就是李光弼,为三公之首——虽说太尉、司徒、司空品阶相齐,终究分个前后,若是只论品位,应该让他代替郭子仪诵表。然而李光弼拥兵于徐州,李豫多次下诏,命……不,请其回京,任为东都留守,李光弼全都砌辞敷衍,不肯从命。

李汲明白,这又是来瑱之死的后遗症了……他倒是很希望李光弼坐镇洛阳,可以随时支援河北,那就仿佛在自己背后砌了一堵可靠的垣墙啊。至于如今的东京留守郭英乂,李汲基本上不报什么指望。

他已经决定了,元旦过后,便启程返回魏博,而且这回要把老婆、孩子全都带上。终究夫妻、父女之间悬隔千里,实在挂念,且李璋已经周岁了,应该可以随同远行。他跟崔措商量,崔措就问:“我等俱随郎君东去,则长安城内的家宅、产业,交给谁来打理?要不要发卖掉?”

李汲连连摇头:“不可发卖。”雅轩茶肆还则罢了,这套得自崔家的府邸可实在宝贵啊,长安城内寸土寸金,这么好地界的豪宅若是轻易出手,将来想买都买不着——他可没打算在河北呆一辈子,将来等平灭了田承嗣、秦睿等人,肯定还要回京的,然后再去西陲御蕃。

再者说了,即便不久居长安,也总有奉诏归谒之时,要是把府邸卖了,自己跟哪儿呆着?老哥李泌家里?

李汲考虑了很久,最终去找到才从凤翔赶回来的李栖筠,说我打算新设一个幕职,称为“上都留后使”,留在京中,方便我跟朝廷间的联络,叔父以为如何?李栖筠想了想,说:“今允军镇自募僚属,而各州朝集使久不置,使朝廷于地方事务不能洞悉——私以为长卫设一留后使于长安,合乎法度,且便于事,可行。”

李汲趁机恳求:“则大兄可能为侄做留后使哪?”

这里所谓的“大兄”,并非李泌,而是指李栖筠长子李老彭。然而李栖筠摇头道:“老彭已蒙荫出仕,不得再为幕职。”李汲心说可惜,我就迟了一步……再请:“韩会如何?”李栖筠还是摇头:“韩会以其文学才望,已入元相法眼,不日也将命以清要之职……”人已经抱上元载的粗腿啦,怎么还可能入你幕府呢?

李汲无奈之下,只得两手一摊:“还望叔父为我举荐一人。”

他能够寄予希望的也只有李栖筠啦,至于李泌和杨绾,素来不朋不党,有若孤臣,估计将不出什么杰才来给他。

李栖筠仔细考虑了一会儿,突然间一拍大腿:“长卫自有姻亲在长安,合用为留后使,因何不悟啊?”

李汲一头雾水:“姻亲?叔父所云,莫非是指崔氏子么?”能算自己姻亲的,也就只有崔措俩“哥”,也就是崔光远二子了,可是且不说二人守制未毕吧,崔据、崔构,能力都很平庸啊,能够担此重任么?

李栖筠笑笑:“我所言者,卢氏子也。”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