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键侠 > 第三十八章、李二又来

第三十八章、李二又来

作者:赤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唐蕃两军在陇州对峙,吐蕃诸大人轮番出阵挑战,气焰甚为嚣张,然而主将马重英却终日愁眉不展。诸大人颇为诧异,心说咱们这回进兵挺顺利啊,首先在陇关外设伏击退了唐的侧翼奇兵,继而苦战打破了大震关,直逼凤翔……虽说在雍县城下稍稍受挫吧,军争之际也属常事;如今当面唐军不过四五万,抑且士气低落,困顿疲乏,则若能全军压上,一举击溃之,夺占长安不是梦想啊——大论你还担心些什么呢?

马重英不由得苦笑,心说:短视之人,活得倒也快活……

他原本的计划,是夺占陇右,割裂唐朝腹心之地与河西、镇西、北庭的联系,则吐蕃便可花五到十年时间,彻底并吞西域了。然而当数年苦战,终于击败齐王李倓,席卷鄯、兰、廓、河、渭、秦等州,直逼大震关之后,各部大人抄掠唐地,掳获唐人,全都吃了个脑满肠肥,这贪心一起来,那就再也收不住啦。

继续向东,是中国的花花世界,土地饶富,户口繁盛,尤其不过十多日途程,便是天下名都长安。据说长安城里金砖铺满街衢,锦绣装饰树木,凡富户皆以楠木为梁、紫檀为柱,即便小民百姓也餐餐都有肥羊吃,这要是能打下来,儿孙几代都吃穿不尽哪!

相比起来,西域的富庶之处,不过丝路沿线十几个沙洲而已,恐怕堆一块儿都比不上一座长安城。尤其北进路途艰险,中隔沙漠、雪山——从逻些发兵,到长安是四千里,到玉门是三千里,然若途中无阻,前者最多两个月,怎么都走到了,后者怕是三个月都到不了……

那为啥要舍近求远,舍易就难,还舍富就贫呢?

因此马重英起初提出他割裂东西,进取雪山的策略之时,大人贵酋们都点头有如小鸡啄米,连称“妙策”;等到拿下了陇右,各种修改意见,甚至于打算彻底推翻既定策略的言论就此层出不穷。马重英也莫可奈何,只能拼命拉拢三位大尚,恳请他们支持自己的主张。

然而三尚在战略规划方面,也与马重英渐行渐远……最后还是尚赞磨私下里规劝马重英:“众意不可逆,大论还是不要固执己见的为好。”

并且提出:“唐据大震关,仍可御我,且若我将主力北进,而彼自大震关出,谋复陇右,又将如何应对啊?不如再东征一次,攻破大震关,挥师入平,威胁凤翔、长安,则唐人必惧而求和,到时便以陇坻为界,我尽得山外之地,稳固数载,便北出也无后顾之忧。”

马重英这才被迫再率重兵东征,苦战而破大震关。只是虽然深入陇州,唐军似乎已是强弩之末,他的心情却并不能如诸大人那般兴奋和乐观。他对尚赞磨说:“关东之叛已平,唐之主力将络绎西调,今四五万军便能扼险阻我,战意犹盛,唯恐继续东进,将如人陷泥淖之中,难以抽身……

“我今一路直取长安,而河西、朔方在北,剑南、山南在南,随时都可能断我后路。大乱初平,唐军皆疲惫,粮秣亦不足,我故得以深入;然若长安闻警,唐皇惊惧,必严令诸道勤王,谁敢不从?”

尚赞磨道:“我有一计,不如攻克长安后,别立姓李的做中国天子,命其割地……”

马重英连连摇头:“不妥,不妥。唐皇是上天所授,岂可私立?况我若不掠长安,诸大人必怒;若掠长安,唐人恨我,如何还肯听命于我所立的唐皇啊?若能一战突入长安,擒获唐皇,迫其割地,犹有可说……但唐皇是惯会逃的,估计拿他不住。且陕州、河东、河南都还有兵,若唐皇逃往彼处,收兵来战,新皇必不能在长安立足……”

而且马重英还担心,此战若稍稍得利还则罢了,倘若真的大胜,将更激起诸部大人的贪欲,恐怕下回还得往东打,自己再无北进的希望了。

然而唐之疆土是吐蕃的数倍,人口是吐蕃的十倍,战争潜力深不可测,战略纵深长达数千里,即便吐蕃百战百胜,唐人一退再退,也总能重整兵马,再筑防线;但吐蕃军只要大败一回,距离高原越来越远,怕是逃都逃不回去啊!

诸部大人都是短视之辈,我可不能让他们牵着鼻子走,最终坏了国事,有负赞普的厚望。只是,该寻找什么契机收手才好呢?

因而诸部大人日夕请令,不计伤亡,猛攻唐营——因为他们估摸着只要击败眼前这支唐军,长安的大门就朝我等敞开了——马重英却总是不许。马重英解释说:“便得长安,唐在关东亦有数十万兵马,我军不能久驻唐地。还不如勒逼西羌主攻唐营为好,可以少损伤一些我蕃儿郎。

“唐地不便久守,我等总是要退回高原上去的,西羌却在陇上,此前受唐羁縻,如今附我敌唐,但若唐势复盛,多半还会再倒回去——那些蛮子,唯利为视,岂会真心效忠于赞普?不如命其攻唐,使唐羌之间结下深仇大恨,则唐人再欲收复陇右,羌必阻之,而唐不灭羌,终不敢逾陇坻谋我。这才是一箭双雕之计。”

马重英确实聪明,但可惜别人也不傻。西羌品流驳杂,此前络绎反唐,按下葫芦浮起瓢,却多数不敢彻底跟唐朝撕破脸皮。

吐蕃军欲使羌兵主攻,却只有奴刺肯不折不扣地听从指令,其它吐谷浑、党项、诸氐等,全都拖拖拉拉,且要先跟吐蕃方面谈条件,索要兵器、粮草,无穷无厌。

而且其实吧,党项羌酋拓跋朝光还秘密派人前往马璘军中,同样边表忠心,边讨物资……

由此唐军据险而守,竟然面对两面夹击、四倍之敌,生扛了半个多月,直至力尽而退。

吐蕃军追杀唐军,生擒唐将吕月将,押来见马重英。马重英亲解其缚,好言抚慰,乃问唐廷的动向,吕月将说:

“马镇西于此御汝,半月有余,高府尹趁机加固雍县城防,于北山、渭水间遍筑坚垒,使匹马不得过——汝欲再犯西京,难如登天矣。且朝廷已命朔方军南下,抄汝之后,命商金军、陕虢军、河东军陆续来援,所部不下十万,必将汝等尽数歼灭于陇、凤之间!”

诸部大人闻言,不免稍露惧色,反倒是马重英仍很镇静——他压根儿就不信啊!然亦假做忧虑之状,转身对诸大人道:“若唐诸道围攻,我军匹马难还……只得先驱使西羌往攻凤翔,觇望形势吧,若有不妥,当急归陇右,以免好不容易挣得的胜机,化做泡影。”

有大人开口:“请将近日掠得财货、掳得唐人,先押送陇右,以备非常。”马重英答应了。

就此发一部蕃军,督促诸羌东进,直逼雍县城下。雍县本在平原之中,除了南方有一片湖泊外,四面无险,但高昇临时在城周设下了十多座营垒,马璘退还后,当即分兵入守,控扼战场,使敌军不能畅意绕行。

以奴刺为主力,羌军猛攻唐垒。但那些有组织无纪律的蛮族骑兵,平原上尚可驰骋,面对营垒却缺乏足够的攻坚技术和手段,结果连攻三日,只破唐垒一座,杀伤唐兵数百,自家倒挂了千余人。

随即马重英率领吐蕃主力也赶到了。

马重英亲自往觇唐垒,最终决定还是——把西羌轰一边儿去吧。他打算让麾下贵酋大人分道攻垒,若能在短时间内破垒,逼近城墙最好,即便不成,让大人们吃点儿苦头,说不定就肯听话收手啦。

此前猛攻大震关,就先后打残了四支部队,为首的贵酋哭得是满脸鼻涕,千哀恳,万纠缠,才讨要了大批战利品,缩后方去了。这若是再打残一两支,或许马重英身前的阻力便会减轻些,有机会跟唐人议和、退兵。

原本马重英是不愿意过多损耗蕃卒的,但那些大人几乎把他逼到了绝路上,便也顾不得了——反正死的不是我本部儿郎就成啊!

计议已定,马重英直接点名五部大人——都是平常叫嚣要攻入长安城,喊得最凶的——分道、同时往攻唐垒。马璘亲自领兵杀出城来接应,却被马重英伏兵击退。但唐军奋死守御,自清晨一直杀到午前,蕃军以二比一的战损交换,也仅仅破了两垒而已。

正在激战之时,忽觉大地震动,马重英抬头一望,只见远处烟尘大起,随即是无数唐骑汹涌杀来,数千只蹄子踩踏地面,其势惊人,有若连绵不绝的惊雷一般!

马重英不由吃惊道:“唐援来矣,不知是哪一镇,有多少兵马?”唐朝各镇的骑兵比率不一,象朔方、河北等占据良马产地的,多数超过一成,至于淮上、江南各镇,则往往万军中不见得有百骑——不过那么遥远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千里迢迢调来关西。若按山南、陕虢等近处算,这当面数千骑,后面跟的步卒不得五六万啊?!

急忙下令,撤回攻垒之兵,且命羌军迎将上去,先试着遏阻敌势。

远远的,似有呼喊声随风而来,马重英问左右:“是唐人在呼喝么?喊的什么?”有耳音较好的部下回答道:“貌似是——‘陇右御蕃的京兆李二来也!’”

马重英大吃一惊:“闻李汲已往河北去了,如何能到此处来?难道这是河北的兵马不成么?!”

他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也包括朔方军范志诚主动遣人联络,大致探听到了唐朝今秋的战略规划,是先期集兵陇上,以待吐蕃之来,故此他才提前发兵,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这算一算,倘若唐朝同时命河北兵马也来西线,差不多正好该到啊!

这无缘无故的,干嘛要调河北之兵?难道说,自己还是轻估了唐皇的决心,对方是打算将全国精锐齐聚陇上,做全力一搏,妄图一举歼灭我蕃主力不成么?这河北兵都到了,那河南兵呢?河东兵呢?莫不成偷抄了我军的后路?!

不怪马重英联想力太过丰富,端因整个吐蕃国内,估计除去赤松德赞不论,也就他对唐朝的国力和战争潜力了解最深刻了,有时候这人知道得越多吧,难免想得也越多……

正所谓“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来者确实是李汲,率领千骑——包括九百九十名宝应军,以及二十名自家牙兵,还有一个贾槐——两日前离开长安城,兼程向西。

要说这支骑兵的战斗力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与天宝年间的禁军不可同日而语。本来肃宗李亨就是鉴于弃守长安之时,六军奔散,皆不可用,故此才新组英武、威远两军,并且收编神策军,用以拱卫京畿;李

豫登基后,更将大量军用物资向这新的北衙六军倾斜。

即便一度两京失守,天下半覆,最核心的军器制造技术也一直掌握在唐廷手中,并未流散太多,因而禁军的装备远非外军可比——即便李汲的牙兵,在普通禁军小卒面前,都不免流露出艳羡之色。至于饷钱、粮秣,那更不必说了,哪怕兵部诸吏喝汤,也不敢克扣禁军的干粮啊。

唐廷的财政状况确实捉襟见肘,但供养不足万人的北衙六军,还是尽够的——且李豫还时不时地会将出内库钱粮来犒赏六军,以为笼络。

这六军成员多数都是关西老兵,即便因为久镇京畿,无仗可打,胆气渐散,基本素质仍旧高人一头。尤其此前李汲、李晟、马燧等将六军,在训练上也颇下了一番心思和功夫。

最关键的,御厩虽然基本上只剩下了“飞龙”,亦储良马千匹,再加上六军原有,长安城内将出两千骑兵来不是难事。李汲向程元振讨要骑兵,程元振也跟过去的李辅国一般,身上挂着一大堆使职,其中包括闲厩使,那他既然已经给了李汲面子,好人做到底,不但丝毫不打马虎眼地拨给九百九十九骑,还允许李汲自行从宝应军中挑选勇壮。

李汲离开宝应军不过一年,军中过半将吏仍是熟脸,于是点了十几个人头,命他们遴选精锐,随之登程——他本意是要去西线详细考察一下战况,以便在圣驾前拿出靠谱的应对策略来,但既有千骑,真要撞见蕃贼,怎可能按捺得住不动手啊?既要动手,当然得挑能打的带上啦。

疾驰两日,到了岐山县,正好撞见马璘再次派出来的求援使者,才知道唐军已然退守凤翔,蕃、羌正在猛攻城外营垒。李汲命士卒在岐山好生歇息一宿,翌日便率千骑沿渭水西进,绕过雍县城南,随即一声令下,直冲吐蕃军阵,并且齐声高呼:“陇右御蕃的京兆李二来也!”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