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妖孽王妃二嫁帝王家:绝代宠妃 > 第20章:艰难战役

第20章:艰难战役

作者:雨竹月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承安公主和梁王走后,语诗陷入沉思,是呀,她是该好好想想自己的路了。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为了接她入宫,皇上已经全面实施了自己的计划。一方面,与太师素有积怨的士林派向蔡家发动了全面的攻势,针对太师本人、蔡家继承人关亭侯蔡链,甚至还有太师提拔起来的官员,其中许多的刀箭就瞄准了闽浙总督唐继海。另一方面,太后家族,即安国公府和镇国公府,为了能占据蔡家消失之后的权力空间,为了今后获得更大的利益,也鼓动自己的人马广列蔡家罪行。皇后,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打击对象。

这些年,士林派对蔡家势力逐步削弱,只因皇上一直没有支持他们的行为,无法展开如此彻底的行动,再者就是没有抓到一击致命的把柄,根本无法将蔡家彻底铲除。现在,天时地利占尽,所有人的手都痒痒的。

晋王呢,他岂会放弃这个好机会?前文中说了,他和舅舅们联合起来了。

不到半个月,内阁的诏令快马传到了位于福州的闽浙总督府,唐继海接到诏令,也知道自己现在是必须要去面对朝廷里的那些风波了。从去年年底开始,也就是京察那时,太师就多次送密信给他。太师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处境是不容乐观的,而唐继海,正如皇上所知的那样,对太师忠心耿耿,而且他又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皇上对他极为重视,太师想要赢得一线胜利,就必须发挥唐继海的力量。

说到唐继海这个人,他是武状元出身,在世祖皇帝执政时代,他就已经是个名扬天下的人物。此人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对兵法更是熟知,他在武举考试时的策论就被皇帝称为“自太祖开国以来第一策论”。但是他又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曾经带兵击退蒙古的犯境。自先帝时,东南沿海倭寇作乱更甚,朝廷没有办法,太师就举荐唐继海出任闽浙总督。他到了闽浙之后,逐步改变了朝廷的颓势。本来,他是可以将倭寇彻底赶出大陆的,但是,太师多次密令他“养匪为患”。还告诉他,一旦倭寇不能再进犯闽浙,他就无法再担任这个总督,朝廷必定会换别人。鸟尽弓藏的道理,多少代良将的前车之鉴,不由得他不退守。敌进十里,他就打回去十二里;敌再进十里,他就退五里,如此和倭寇在沿海纠缠了十几年。太师想要保住自己的地盘,要在闽浙保存实力,唐继海这个闽浙总督就绝对不能丢。

因为他的这种做法,朝廷里御史多少次对他弹劾,要求罢职定罪。但是每次,他都会化险为夷。所以世人常说“朝中有人好做官”,绝对是有道理的!

他空顶着这个总督头衔,这仗该怎么打、什么时候打,多数时候是太师给他的命令。再加上浙江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蔡家子弟在浙江圈占良田、搜刮民财,无恶不作,只因有了闽浙总督,地方官员百姓根本就没有办法。凡事闽浙两省的官员,必须是蔡家自己派的,若是有人不听从他们,罢官还是小事,谋杀朝廷命官的事他们也会做。另一方面,蔡家长期掌管吏部,官员的派遣几乎就是他们在做主。唐继海明明知道这一切,可是,他一直念着太师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会制裁这些违法乱纪的事。因此上,闽浙就流传“什么菜,太师菜,闽浙随意抓;什么糖,总督糖,倭贼自己娃。”

自隋代开设科举以来,江苏、浙江两省就是状元之乡,至于中了进士的人那就更多了,因此,朝中许多官员都是出自这两省。蔡家子弟在浙江是如此,其他省份也没见的有多好。浙江籍的官员就不停地向皇帝上疏,要求制裁蔡家,撤换闽浙总督。怎奈蔡家势力实在太大,两代首辅、又当着吏部尚书,谁能将他们怎样?就连登基之初的崇德皇帝也不敢向蔡家开刀,岂止是不敢,还得巴结着人家,把蔡婷娥立了皇后。后来,这些官员搬出许多证据弹劾吏部尚书、皇帝的老丈人蔡效如,又是集体罢朝,最后逼得内阁派出都察院彻查。证据确凿,皇帝将蔡效如的尚书之职给撤了,仅仅是撤了职,并未进行任何行政处分。

自那时开始,这些倒蔡派就没有停止过蚂蚁搬大山的战斗,他们的领袖之一就是那个回家守孝的严仕举。这个人虽然只是内阁学士,但是在文坛的影响力颇大。还有一个就是原太子太保谢玄崇。可以说,新的内阁里全是倒蔡派,内阁掌握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再加上皇帝的支持,倒蔡之役必是全胜!

其他人都好办,最难处理的就是唐继海。他是个清官,没有任何贪腐行为;个人生活检点,没有任何风流韵事。治军严谨,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唯一的问题就出在剿倭上面,可是这个,你只能说他消极应战,想要针对这个治他的罪,可是不容易。再一点就是说他对下属纵容包庇,他可以说是“自己有失察之过”,失察也不是大罪,因为他没有参与任何违法行为。

倒蔡派遇到的难题就是他,该怎么办呢?有人提了出来“他没有把柄,难道他身边的人就没有吗?他儿子呢?兄弟族人呢?”这话是晋王说的,晋王的高明之处就在此,这就是“围城打援”,查办唐继海的家人和族人,最终都会扯到唐继海的身上。因为家人犯罪和属下犯罪不一样,属下犯了罪,你身为上司可以说自己没有拿到好处、没有牵涉;但是家人就不同了,特别是没有官职的亲属,他们凭什么犯罪,还不就是因为你手中的权利吗?家人利用你的职权贪赃枉法,钱财也是拿到你家里去了,况且一家人朝夕相处,你能抵赖说自己不知道吗?身为官员,你不但是他们的保护伞还是犯罪行为的受益者,这些罪行,你是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的。

伴随着对太师集团的大围剿,朝中的势力版图开始了重新整合。肖氏外戚与士林派各自争夺有利资源,将这场战斗推向了最为惨烈的一步。

唐继海接到内阁诏令,安排了军中事务,就带着亲兵北上。从他准备走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自己这一去必是凶多吉少。跟妻子嘱托了后事,让她把小孙子安排走,他说“好歹要给我唐家留下一条血脉”。妻子不相信他会死,说:“你有没犯杀头灭门的罪,就是太师也不见得会到那一步,你何必这么悲观?”

他却说:“太师不会死,但是我们不一定能活!若能躲过这一劫倒好,若是不能,留下个孩子,我也算是对得起唐家的列祖列宗了!”

唐继海就这样以赴死的心态北上京城,等他到京城的时候已经到了九月底,这是后话了。

转眼间就到了中秋佳节,宫里举行宴会,邀请了皇族和内阁、六部等部门的官员前来赏月。因为语诗还未康复,晋王一人就进了宫。

今年的中秋,因为正是士林派与蔡家对决的时候,宴会气氛也显得不是那么轻松。只是,皇上却显得很精神,似乎这些日子朝廷里的风卷云涌与他无关一样。因为柳惠之告诉他,语诗的病情也快痊愈了,他就在等着她康复了去相见。而皇后,这次中秋宴会,将是她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的亮相。

另一方面,三皇子惟誉的天花也基本痊愈了。在这场宴会上,太后把他抱在怀里,孩子也是很好动,把太后给惹得不停地笑。反观其他的两位皇子,只是默默地坐在母亲身边而已。皇上也时不时地把孩子放在腿上,逗他玩。这情形,在所有人看来心中不免产生疑问“难道未来的储君会是这个跑来跑去的三皇子吗?”肖氏一族自然是得意的,他们家很快要出第三位皇后了,更重要的是,即崇德皇帝之后,肖氏将有另一个外孙成为储君。

可是,没人会去想,这位未来的“储君”的生母,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说到贤妃,语诗想起了上次进宫时贤妃对自己说的那番话,自己虽跟她结交不深,却也知道贤妃不是那种飞扬跋扈的人。想想她也可怜,自己的儿子,好不容易生了下来,好不容易长起来了,却被别人抱走了。虽然没有孩子,语诗还是能想象贤妃的痛苦之情。那皇上呢,难道正如梁王所说的那样,皇上什么都做不了?

话题扯到了梁王的身上,自那日梁王对她说了那些话,语诗倒是记在心里了。她不相信梁王对自己说的什么“我可以随时和你一起离开”这种话,自己和他又没有太深的交情。别说交情了,就是见面也没多少次,他何故说这些话?仔细想想,他是很有趣的一个人,跟他在一起,自己好像总是在笑,他总会让她发笑。可是,为什么他会一次次的暗示“我喜欢你”呢?

如今,晋王在朝中掌握大权,又指挥着对蔡家的清除行动,自然是洋洋得意的。只是,鉴于去年那次闯宫未遂事件的教训,他现在可是倍加小心。从太师这件事他看出来了,只要是皇帝不想容的人,你就绝对没好下场,任你曾有多少功劳于他!还有一点就是,不管大臣之间斗成什么样子,只要皇帝不想打破这个平衡,大家谁都无法将对方置于死地。所以,朝廷里大臣之间的斗争,谁胜谁负,皇帝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他现在学乖了,虽然是加入了消灭蔡家的队伍,可是他并没有像那些文人和舅舅们一样兴奋。他需要在这场斗争中找寻自己的机会,因为他虽然位居高位,真正能称得上是自己人的属下还不多。对于他来说,不需要那些只会恭维自己的奸佞之臣,他需要的是有能力、能干事、且又忠心的人。像唐继海那样的人,若是能为自己效命的话,就太好了!

至于皇上为何这次能下决心支持清流,晋王一直在找这个理由。之前一直流传的皇上和语诗之间的私情之事,难道是和这次事件有关?可是,蔡家对她做了什么以至于皇上要出手?如果说是为了她的话,这完全没有道理。皇上做事,虽然有时看上去有些荒唐、不着调,可是仔细想想,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很难让人找出破绽或是不合理的地方。这次,难道是为了别的什么?太师究竟做了什么让他下了决心?从语诗那里,肯定问不出什么。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晋王决定从宫里入手,因为,太师一完蛋,蔡家一倒,皇后肯定也就跟着完了。跟着这条线索走,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晋王从宫里参加完宴会回到家里,换了朝服就来到“兰蕙堂”,她躺在床上看书,他进来后,丫鬟们就退了出去。

她放下书,他坐在床边,松了松袖口,同她说着家常话。什么三皇子在宴会上把母后惹得很开心呐,福王又喝多了呀,梁王还和宫廷乐班合演了他的新词呀,之类的,还说“母后让你好好养病”。

突然,他似无意地问她:“你说,母后是不是真的要让皇上把三皇子立为太子呀!”说罢,瞟了她一眼,她只答道:“这个,岂是我能知道的!”

“你不是什么都看的很清吗?怎么这大事反倒不知了?”他盯着她,问道。

她只有陪笑道:“王爷抬举妾身了!妾身一介女流,储君之事,关乎社稷,妾身岂敢妄议?”

他嘴角露出一丝阴笑,盯着她道:“谦虚什么,皇上有很多事不是都会和你商量吗?”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