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 81.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 哪个皇帝得位……

81.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 哪个皇帝得位……

作者:墨尔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天幕一句“得位最正的开国皇帝之一”, 让无数开国皇帝眉头一皱。

古青青是不是含沙射影说他们得位不正?

唐太宗李世民轻声咳嗽,移开眼神,唐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他的父亲李渊, 从前是隋朝的唐国公。

他跟杨广还有亲戚关系呢。

要是这么算, 那李渊算是篡位,得位自然不正。

——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就黑的脸, 此刻更加黑了, 深深感觉自己被内涵到了。

他原本是后周的将军,主少国疑, 于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么来算, 也确实是篡位, 对皇上不忠心。

各大王朝往往以忠孝立国,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开了这个头, 忠诚这种价值观实在是很难宣扬下去。所以, 宋朝非常提倡孝道。

赵匡胤心中腹诽,他到了陈桥那里, 兄弟们非要给他披上黄袍, 他再三推辞, 说自己也不能背叛皇上,但是他们非要逼着他当皇帝。

他也很为难,他也是被迫的。

赵匡胤有些心虚地想。

————

汉高祖刘邦非常惊讶:“朕乃布衣, 只拿着三尺剑取天下,本来以为够难了,结果这人居然是乞丐!不容易,真不容易。”

幼年时,他家里有田, 父母和兄长都勤劳肯干,跟乡里的人相比,还算不错。因为家里有点小钱,他才能安心当游侠,用家里的钱请朋友吃饭。

后来还谋了泗水亭长的官职。

起码刘邦没有当街讨过饭。

刘邦对这位皇帝的好奇心爆表了,感慨许久之后,摩挲着自己的胡子:“这得位最正的皇帝里面包不包括朕呢?”

“朕曾经也是什么都没有的黔首。”

吕后:“陛下,你也当过泗水亭长,你觉得这样不算篡位吗?”

泗水亭长相当于地方派出所的所长,也算是吃公粮的人,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自然有义务效忠秦始皇。

刘邦轻咳一声,说起了歪理:“这哪能算篡位?始皇帝手下官员那么多,哪里会理我一个小小亭长?咱不配用这个词。”

“你要是这么讲的话,那朕要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听说那秦国王室以前还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呢!他们这不算马奴篡位吗!”

大家都是篡位的,大哥不要笑二哥。

————

天幕下,朱元璋正在数落自己的儿子们。

之前天幕放了嘉靖皇帝的视频,剧透了那明太宗是朱棣。一时间,朱元璋气得要命。

他儿子居然抢了他孙子的皇位!简直混账!

朱棣的兄弟们的意见也很大。朱允炆可是大哥朱标的儿子,朱标对他们多好啊,朱允炆性格也不错。

想不到浓眉大眼的四哥朱棣,居然这么丧良心!

虽然朱棣解释可能是兄终弟及,但没几个人相信。

朱棣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果断下令,所有藩王不得出京,等到事情水落石出,才能回到封地。相当于被软禁了起来。

朱元璋气呼呼地指着朱棣:“不孝子,咱希望下一位皇帝还是咱大明的皇帝,让咱听听你到底是造反,还是兄终弟及。如果不讲的话,你就不要想着回北边了。”

朱棣默默点头,接受了朱元璋的安排。他还以为自己会被关进大牢,结果只是被软禁在府邸里面,已经算不错了。

朱允炆眨了眨眼睛,脑海里冒出许多计谋,肯定不是什么胡扯的兄终弟及,而是造反。等到事情水落石出,不用自己出手,朱元璋就会把燕王处理掉。

可惜的是,爷爷对待大臣非常狠辣,对待儿子们却很好,即使朱棣会造反,应该也不会要了朱棣的命,大概率就是除爵。

俗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想让燕王死得彻底。

他心想,没关系,等到爷爷除去燕王的羽翼,他会出手。

在万众期待中,视频开始播放。

朱元璋一听这介绍词,因为儿孙不孝而产生的郁闷之情消散了。

他怎么感觉这上榜的人好像是他自己呢?

——

果不其然,接下来屏幕就揭晓了谜底。

【他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朱家务农为生,家里很贫穷。他在整个朱家家族里面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这个“重”是辈分。

重一,重二,重三是伯父生的,是朱元璋的堂兄。朱重四才是朱元璋的嫡亲大哥。

古徽州流传着一句俗语:“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家里太穷了,小孩长大就要往外丢了。徽商那么发达,一部分原因也是被逼的。家里养不活他们,所以年轻人必须背井离乡才能得到出路。

如果人生是场游戏,那么朱元璋拿到的是地狱模式,连饭都吃不饱。

朱元璋一家人给地主刘德干活。

古代没有儿童保护法,雇佣童工不犯法。八岁的时候,朱元璋便给地主刘德放牛。

这个地主很刻薄,不过地主很少有不刻薄的。据说,朱元璋经常被打骂,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总是吃不饱。

虽然生活贫穷,但日子还算安定幸福,哥哥娶了嫂子,生了孩子,家里越过越好。】

【与此同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元朝末年。王朝末年总是相似的,各种牛鬼蛇神都跑出来了,而元朝的尤其多。因为民族矛盾尤其剧烈。

元朝把中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原先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等等)。

据说,杀死蒙古族人要偿命,杀死汉族人只需要缴纳一头毛驴的钱。*

朱元璋九岁的时候,明朝的宰相伯颜,还提出了一个方案:“杀掉天下姓张、王、刘、李、赵的汉人。”

《元史·顺帝纪》载:“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宰相伯颜是蒙古蔑儿乞氏人,这个部落在草原上的名声特别臭,他们屠杀别的部落的人,并且吃人.肉。

成吉思汗非常厌恶这个部落,几乎把他们杀光了,但还有残留,伯颜就是他们的后代,可能天性残忍。

伯颜重用色目人,极其讨厌汉人,直接废除了科举,还禁止汉人学习蒙古语言。

汉人宗族意识强烈,同姓人经常抱团。在这位宰相的眼里,把这些大姓杀光,那汉人就好管多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五大姓里面有三个姓是比较特殊的。

刘汉,李唐,赵宋,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最巅峰的王朝。杀光这五个姓的人,也等于重创这个民族的文化。

这五个大姓的人,脑门上都顶着一个大字:“危”!

好在皇帝觉得这太丧心病狂了,于是没有批准。但是消息传出去,激化了民族矛盾。

为了保住项上人头,那就反了吧!

但这些东西,都跟朱元璋没什么关系。山村里消息闭塞,他也不晓得外面的情况,他忙着放牛呢。

比起天下大事,他更关心自己的牛放得好不好,今天会不会挨打。】

——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骤然变冷:“这元朝宰相狗胆包天,果真是塞外蛮夷,目光狭隘,丧心病狂,畜生都不如。”

长孙皇后劝说:“陛下,天幕说了皇帝没有同意,说明皇帝还算有理智。”

唐太宗还是很生气:“一国宰相能提出这种事情,说明不知道残害了多少汉人。皇上还能重用这样的人,说明也是一丘之貉,好不到哪里去。”

“还想杀光李姓人,真是残暴不堪。大唐也有很多外族人,可从来没有这么荒唐过。你说是不是?”

长孙皇后叹息,也觉得很离谱:“陛下说得对。”

“你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之如一。虽然还是有人轻贱异族人,但比起元朝,简直好太多了。”

“宰相都这么心思狭隘,元朝怎么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态度平等包容,在揍翻周围那些小国之后,允许他们的国民来到大唐谋生。如果有外国人愿意来经商,那么大唐还会提供援助。

李世民之后的皇帝,也在民族融合这方面做得不错。

于是涌现了一批外族官员。比如安禄山、 史思明、哥舒翰和高仙芝。

唐太宗李世民一想到那水深火热的元朝百姓,就觉得难过,眼角有点湿润。

“那个人既然是宰相,说明学的是汉族的官职,也受中原文化影响。这些窃贼学走了华夏的文化,并不感激,还想刨华夏的根,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狠狠地骂了一通伯颜,然后用手帕擦拭眼角:“大宋怎么这么没用,让这些丧心病狂之人入主中原,朕恨不得出生在那元朝,改天换地。”

李世民越讨厌元朝,便会越讨厌大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大宋开国君主赵匡胤暴怒:“居然要屠杀赵姓人,要不是那皇帝还算个正常人,我赵家子孙岂不是要被屠光了?这个宰相真是狗都不如!”

他猜到,外族人入主华夏,一定会造成血雨腥风。在此之前,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看到“屠杀五姓人”之后,他方才有直观的感受。

刀子落在自己头上,才发现真的疼啊。

他越想越生气,让人找出自己的鞭子,怒气冲冲地去找赵光义。

都怪这个混账搞出“重文轻武”,不然说不定,那蒙古人就不会进中原了。

宦官看着皇帝的背影,心想,王爷上次被打得遍体鳞伤,现在还躺床上起不来,接下来又要挨打了。

他只能说,自求多福吧。

————

【随着时间流逝,朱元璋渐渐长大了,力气也越来越大,可以承担更加重的体力活,比如下田耕种。

可是十六岁的时候,当地爆发天灾,大地干旱,粮食颗粒无收。

人们一开始吃以往发霉的陈粮,吃完了之后,人们开始吃树皮、吃观音土。

那一年,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亲没能熬过去,直接饿死了。没过几天,大哥和大哥的长子饿死了,又过了几天,母亲饿死了。*

一家总共八口人,直接饿死了四个。

朱元璋想把父母安葬下来,但地都属于地主,没有一块是他们的。他用破草席裹着父母的尸体,跪下来求地主分一块地。

华夏讲究入土为安,如果随意丢在乱葬岗,那父母死后都不得安生。

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为这个地主刘德工作,怎么着也算有情分,这种诉求还算合理。但是地主把他们打发走了。

朱元璋和二哥只能拖着父母的尸体离开。

这时有一个好心的地主刘继祖见他们俩实在可怜,于是分出了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

朱元璋非常感激,后来他成为皇帝,开始分封功臣,这些功臣要么跟朱元璋有血缘关系,要么就是有很大建树。

只有一位特别特殊,刘继祖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功勋,但是却被封为义惠侯。

表面来看,刘继祖没有功勋,但在朱元璋眼里功勋太大了。

这哪里是地主,这是天降救世主!】

————

明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安徽凤阳

今天,很多乡亲在村口的槐树下,望着天幕。至今想到朱元璋,还有些难以置信。

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放牛娃离乡几十年回来,突然发达了。乡亲们以为他发了财,想问问有什么路子,结果却被那些侍卫拦着,不给靠近。

他们这才知道,那个放牛娃现在已经是皇上了!

有些老人跟朱元璋同龄,见过朱元璋,说的头头是道,一阵唏嘘:“当年,我还跟皇上一起逮过泥鳅呢!”

“这算什么?听我娘说,皇上出生的时候,她还抱过皇上。”

他们越想越觉得可惜,当年大旱的时候,资助朱元璋的怎么就不是他们家呢?不然被封侯的就是他们了!

据说,刘继祖的儿子们都受到了重用,一家人都飞黄腾达了。

镇子上,刘德的儿子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他望着床上垂垂老矣的父亲,气不打一处来:“爹,你当年怎么能那么刻薄寡恩,如果你没这么做,现在被封侯的就是我。”

其实朱元璋以德报怨,回到老家之后,给刘德分了地,还免了十年的租。但刘德儿子觉得这不够。

刘德面色阴沉,郁气郁结于心,这也是他一生耿耿于怀的心结。

他经常打骂朱元璋,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朱元璋说不定一直想弄死他。

这些年,刘德一直战战兢兢,吃不好,睡不好,人老的很快。

可是刘德不敢把这话讲给儿子听,因为那位现在已经是不可说的存在了。

儿子对于失之交臂的侯位耿耿于怀,怨恨极了,痛骂了一通父亲之后,拂袖而去。

刘德恍惚间,突然有点顿悟。他有些想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他了。

只要大明还在,刘德一家就会活在悔恨和畏惧中,父子不睦,妻离子散。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