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 74. 后续+盘点十大帝王诗人 帝王诗人

74. 后续+盘点十大帝王诗人 帝王诗人

作者:墨尔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传说, 李白揽月而死,其实李白应该是病死的,前者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李白晚年缠绵病榻的时候, 把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自己投靠的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诗集作序。

众所周知, 诗人的诗大多散佚, 可李白好像更惨。

李阳冰:“自中原有事, 公避地八年, 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自从安禄山造反之后,李白就到处逃亡。

划重点, 如果李阳冰说的是真的, 那么李白的诗十丧其九。】

现代观众:“!!!”

弹幕:(我靠!!!真的假的!李白也太惨了吧!)

(难以想象那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文化宝藏。[痴呆])

(举手提问,如果我穿越到唐朝, 把李白的诗文全部带回来, 能收到多少钱的奖励?)

(小了,格局小了。参考之前捐文物的新闻,直接记一等功!)

(啊,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很爽吗?这简直是学子福音啊……)

————

年轻的杜甫有些惊讶:“我记得太白兄对自己的文稿向来妥善保存,结果居然遗失了这么多?这怎么可能?”

李白若有所思:“毕竟晚年颠沛流离,怎么能保存那些文稿?”

杜甫有些恍然,也是啊, 战乱时期连命都没有办法保证,哪还有精力去照顾那些诗文?

他眯着眼睛看着天幕中飞速划过的弹幕。

只有视力好的人才能看清弹幕,很多视力差的人根本看不清楚。杜甫现在年轻, 也不是近视眼,看得很清楚。

杜甫哭笑不得:“太白兄,你接下来准备出自己的诗集吗?有人希望你尽力保留你的文稿,有人不希望。”

他们都知道,那些不希望李白出书的人是促狭鬼。

李白含笑说道:“虽然都是些胡言乱语,但还是有人喜欢的,所以还是得出,不然不就辜负了他们的厚爱吗?”

千年之后,课本见。

杜甫准备资助李白出诗集,这年头印书很费钱。可是压根不用他出钱。

一些商人早就闻到了金钱的甜美气息,到处寻找李白,想给他出诗集。如今李白风头最盛,要是能出一本《李太白全集》,那得多赚啊?

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杜甫,两个人的门槛都被踏烂了。

那些李白随手一丢的墨宝,都被人喜滋滋地当成绝世珍宝收藏起来,当作传家宝。

这就导致,李白诗文遗失得很少,因为精品太多,所以选入课本的非常多。

后世学子叫苦连天,要背的诗文直接翻倍了。

——

【据说李白的诗十丧九,那么他凭借着流传下来的诗,在如今的华夏占据什么地位?】

紧接着,天幕放了一段央视的视频,有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如果没有李白》。

大意是:【如果没有李白,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全唐诗》会变薄一点,但程度相当有限,如果没有李白,几乎所有唐代大诗人的地位都会提升一档……】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们不再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

【幸甚至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李白,你是谪仙人,你是明月魂。】

这个朗诵节目,把李白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诠释得淋漓尽致,几乎没有人看到之后不动容。

视频在这一刻来到了高-潮。

弹幕直接炸开了锅,无数人疯狂敲键盘。

(啊啊啊啊啊啊,吹爆我家白哥!)

(谪仙下凡造福世人,辛苦了。)

(余光中老师说得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大刘写得才好,李白把太阳系粉碎后造了一篇诗云。)

(看李白的诗真的有一种,我要是能这么写,即使现在死了也值得的感觉。他真的,我哭死。)

——

古青青的视频热度还算可以,在这段时间,弹幕超级多。这些蝇头小字几乎将天幕遮得密密麻麻,一时间人们只能看到这铺天盖地的弹幕,都看不见背后的演讲节目了。

很多人惊叹,李白的地位太高!

可是韩愈并不觉得稀奇,闭上眼睛,自言自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代文圣,李翰林当得起。”

他深深为李白在未来呼风唤雨而感到高兴,像是想到什么,有些嘲讽意味地笑了笑:“李翰林活着的时候被人轻慢,死后人人都来攀。那些人若是还活着,不知道有多后悔。”

————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曾经轻慢李白的一员,地位在这些人中最高。

直到看完这段视频,李隆基这才深刻意识自己赶走的人在未来的影响力。

人的名,树的影。

他心里震惊,迷茫,羡慕,甚至还有一丝丝嫉妒。那些未来人提及自己没有好话,提起李白就全是溢美之辞,凭什么李白的风头居然压过自己?

他才是大唐之主,天潢贵胄!

他们俩还都姓李,李白好像也有皇室血脉,凭什么自己就不如他?

李隆基选择性地忽略了他未来的昏庸事件。

高力士见他这副模样,隐隐约约猜到他的想法:“陛下,李太白本来风头就很盛,天幕出现之后想必会更加出名,不如把那李太白召回来。”

唐玄宗李隆基却放不下身段,他刚刚才把李白赶走了,天幕一出,他就屁颠屁颠让李白回来,天子威严何在?

而且他有更深的考量。李白想当宰辅,如果把他叫来朝廷又没让他当,想必他又会写很多诗攻击自己。

总而言之,李白是个烫手山芋,他不想沾,只想敬而远之。

他含含糊糊:“此事日后再议。”

高力士闻言松了口气,他跟李白有嫌弃,可不想让李白回来:“陛下没有征召杜甫,此时又没有征召李白。想必朝堂和乡野之间会有所微词。”

之前,唐玄宗李隆基并不喜欢杜甫那些讽刺朝廷的事,所以没有立刻征召杜甫。

唐玄宗李隆基:“管那些做甚,让他们说去罢!朕堂堂天子还能受他们的威胁?”

太子李亨随侍左右,心中无语,越发意识到父皇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善于纳谏,英明神武的帝王了。

如今他夜郎自大,自欺欺人,心胸狭小,还特别好面子。

太子李亨如果是现代人,想必都会怀疑一下父亲是否有老年痴呆的前兆。

他暗暗下决定,等到他继位,一定会重用李白和杜甫。

———

如果是曾经的李白,可能很在意唐玄宗的心意。他入宫之后被皇上冷遇,还写了闺怨诗。

可现在他真的没那么在意唐玄宗了。

因为唐玄宗晚年昏庸,天-怒人怨,居然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人们嘴上不敢说什么,心里都是有怨气的。

李白对于唐玄宗的明君滤镜有点碎了。

而且他在乎唐玄宗的看法,是因为他想封侯拜相,大唐男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官。

他在未来获得了千万倍的尊重和爱戴,心中的郁气一扫而空,吐-出浊气。

未来的伯乐很多,他这只大鹏终究扶摇而上九万里!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这种情况也不复存在。

他暗下决心,目前大唐还有安禄山的隐患,他要借着天降的气运匡扶天下。等到大唐江山社稷稳定下来,他便学张良徜徉于山水之间吧。

但是这一次,他不再是心灰意冷地放逐自己,而是主动用脚步丈量大唐的美好河山。

——

古青青:【李白的事情讲完了,视频也到尾声,这个系列的视频总共盘点了十位诗人。】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盘点诗人?】

【相传在远古时期,仓颉创造文字。在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天地都寂静了,日月不再轮转,鬼神为之哭泣。

自从仓颉造字,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一条文脉。建筑会消亡,制度会腐朽,可文脉奔腾不息。

汉字一笔一画,以象为行;一撇一捺,以德为骨。是文字赋予了我们开天辟地、薪火相传的力量。

我们现在好奇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文字里找到答案。

而唐诗和宋词就是文脉上最灿烂的繁星。

诗人反复推敲,呕心沥血,写下诗篇。

虽然现在的高考作文加了一句“诗歌除外”,但用心血写下来的诗篇,自然不能被遗忘,理应被传承。

这就是主播做视频的原因。

祝华夏文脉永不干涸,祝诗歌之魂永不熄灭!】*

————

韩愈,孟郊,贾岛,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等著名文人心中激动。

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被天幕提到,但是都被这一席话感染到了。

他们寒窗苦读多年,呕心沥血、字斟句酌地写文章,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脱颖而出,并且留遗泽于后人吗?

古青青肯定了他们的作用,听起来真是顺耳极了。

年轻的杜甫垂眸笑了,诗是吾家诗,他杜甫一定要比肩未来的自己,为华夏文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词人柳永闻言哈哈大笑,叫来笔墨,激扬文字,和歌女高歌,随后昏沉沉睡去。

欧阳修心潮澎湃:“说得好啊,诗以明志,而文以载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愿华夏文脉,生生不息,后世子孙,文风昌盛!”

——

紧接着,视频结束了,天音消散,那浩荡的天幕消失不见,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

可脖子都仰酸的人们知道,天幕曾经惊天动地地来过。

在天幕的影响下,无数人的命运出现了转变,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其中,诗人的命运改变最大。

王勃终于看清了自己情商不够,索性放弃当官,如今游历大好河山,锦绣文章跟不要钱一样地往外冒。父母如今都身体康健,日子和和美美。

李贺知道自己表弟把自己的诗集毁了之后,很生气,跟他们一家断了交,如今在家疗养身体,也编自己的诗集。

李清照走出闺阁,正和有识之士筹谋抗金大事。

辛弃疾官拜将军,摩拳擦掌,准备学霍去病一样北上收复大好河山。

李商隐在朝廷中讨了个清闲的校书官职,和妻子感情和睦,应该不会失落地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

比起李白和杜甫,有七窍玲珑心的王维做事更加妥帖,得唐玄宗李隆基看重,官位节节攀高。王维一边当官,一边攒修别墅的钱。

苏轼被调回京城,名气大,威望盛,再也没有人能对他发动乌台诗技能了。

李杜二人则去投奔了他们仰慕的哥舒翰。哥舒翰喜出望外,欣然接受。

俗话说文章憎命达,诗人的命运往往比普通人还要坎坷一点,他们那些锦绣文章往往是蘸着鲜血写出来的,也是燃烧生命的文学光环。

如今天幕来了,他们的命运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所以他们都感激古青青以及天幕背后的神仙。

各个世界的人们也习惯了五天看一次视频,因为在娱乐匮乏的年代,天幕能秒杀各种话本戏曲,成为最有趣的乐子。

可很快有人注意到,这一次天幕并没有出现【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明明之前每一次视频结束后都会出现这个预告。

很多人泛起了嘀咕,难道天幕要消失了?以后不盘点了?

消息甚嚣尘上,很多人都信了。许多没有被盘点的知名文人心里都有些遗憾,看来自己没有这个福气了。

在其中,以乾隆最为惆怅。

“朕一直以为唐宋诗人盘点完之后,肯定会有清朝诗人。正一直等着呢!怎么就不盘点了!”

和珅心中松了一口气,面上却唉声叹气,安慰道:“大清黎民百姓不能看到圣上的文章,真是一-大憾事。”

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高兴坏了,还好天幕没有盘点乾隆的诗文,也没有把乾隆的诗文广而告之,不然他们的谎言不就要被戳破了吗?

乾隆爷不就要知道自己写的诗很烂了吗?

天幕就应该再也不盘点了!

在这场乾隆爷的新衣游戏里面,这些阿谀奉承之辈可不想有一个小孩子跳出来说皇帝没穿衣服。

乾隆也非常失望,御膳都用得少了,盖章也没有往常盖得勤快,晚上睡觉都睡得不怎么香,显然对不能上榜感到非常遗憾。

他在心中祈祷,神仙请不要消失,留在大清朝吧,请盘点一下朕的诗文,再盘点一下朕的文治武功,朕以后一定会建庙祭祀您。

好像有神仙听到了他的祈祷。第二天,也就是天幕消散的十天后,久违的天幕回来了。

之所以隔这么久,那是因为古青青剪视频需要时间。而且这一次的主角有些特殊,要找的素材比较多,所以用时更长。

那耳熟的女子声音传至耳边。

古青青欢快地说:【 hello,大家好啊,我又回来了。上一期《盘点唐宋十-大诗人》反响还行,所以又接着做了一期。

这一期应该比上一期要热血一点,应该比《博人传》要燃。

新的视频是——《盘点十-大帝王诗人》。

在这期视频里,我们盘点一下那些会写诗的帝王。古话说,托诗以言志,现在又有人说,作家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心灵世界的投射。

我们就通过这些帝王的诗,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乾隆:“!!!”

他懂了,这下肯定有他了。

神仙,朕绝不食言,这就建庙祭祀您。

————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帝王眼睛亮了。他们文采比不上专业诗人,毕竟并不专研艺术,除了某位“宋画宗”。

他们一直感觉自己不能上榜,结果居然有机会上。

秦始皇想到自己那首关于洛水的诗,感觉自己写得尚可,也不知道能不能上个榜?

他倒是不在乎虚名,只是想通过这个契机看到后世更多关于秦朝的信息。

曹操心中特别失望:“唉,这次盘点的是身为帝王的诗人,跟老夫无关了。什么时候能盘点一下文武百官的诗?

老夫应该是文官里最能打的,武官里最会写诗的了。”

现在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死后子孙给他封了皇帝。

李世民意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些大臣都说这一句写得特别好,足够流传百年。不知道自己凭借这一句能不能上榜?

武则天也写过不少诗,此时跃跃欲试。可是期待地跟别人不一样。比起诗文上榜,她更在乎帝王这个称呼。

因为总有些跳梁小丑说她得国不正,只是以儿媳代掌李唐,将来要还回去。

武则天为了避免重蹈吕后死后被除族的覆辙,于是摸着吕后过河,杀的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如果天幕都承认她是帝王,她的底气就更足了几分。

不知道武周能绵延几世?

武则天心中不确定,应该不至于像短命王朝秦朝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吧?

李煜心情惆怅,他知道自己写词写得好,即使这个盘点的范围是全体诗人,他应该也能被提名。所以这帝王诗人榜单他应该能上。

可是——

他环顾四周,用度朴素,哪里还是曾经的皇宫?他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宋的阶下囚,生死系于赵匡胤一念间。

赵匡胤得国不正,急需打造仁德的形象,对待这些亡国之君还算不错,但他还是没有安全感。

李煜品着浊酒,心情欠佳。假如他能上榜,如此出风头是好事吗?

——

【前排提示,帝王写诗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帝王写诗写得不行,只是因为值得盘点,所以加在里面了。

这次排行基本按写作时间顺序,从后往前排。】

【第一,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

天幕此话一出,秦汉唐宋等等无数朝代的人都愣了。

他们没听错吧?爱新觉罗明显不是汉族人的姓氏,未来居然出了大一统的异族皇帝!

朱元璋原本就不白的脸,此刻更加黑了,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爱新觉罗,好一个爱新觉罗。咱之前听这人说过朝代歌,明朝之后是清朝,咱一直以为是汉人,没想到这清朝皇帝居然是外族人啊!”

元朝的时候,中原大地汉人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他曾经叫朱重八,后来改名成朱元璋,也就是诛元之璋。无数将士用鲜血将蒙古赶出中原,结果又被外族人……

文武百官都炸了,吵吵嚷嚷,想知道这爱新觉罗到底是哪个外族。结果大家都不知道。

因为是努尔哈赤用了这个称呼,在明朝末年,这个称呼才正式登上舞台。

——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也不好。

大唐兼容并包。昆仑奴,菩萨蛮,新罗婢很有异域风情,都很受贵族们欢迎,有些昆仑奴还是黑人。

很多外国人来到大唐学技术,官方基本上都是热烈欢迎。

毕竟他们是天朝上国,理应做出老大哥的风范。

五胡乱华那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久到人们不怎么记得这段阴影了。

唐太宗李世民暗道:“又是靖康耻,又是清朝,竟至如斯……”

异族人如果和平相处,融入中原也好,可事实证明,每一块地都是用刀刃拼出来的,从没有和平可言。

长孙皇后劝说道:“陛下,太医说了你要注意身体,不要动怒,恐伤寿元。你又不是未来的人,力有不逮,鞭长莫及。不要过多烦恼。”

“唉,你说的是。”

唐太宗李世民不想让对方担心,于是抬头望向天幕,想要看看这位异族皇帝的诗文。

他转移话题:“好的语言越写越多,到了清朝,诗文肯定越写越好。而且这个皇帝能被放在第一个讲,说明他的文采不差。朕要以未来为镜,向他学习啊。”

不只是李世民,很多皇帝都对这位异族同行产生了好奇。

他们都吩咐自己的左右,要好好誊抄这位诗人的大作,方便以后观察学习。

毕竟乾隆是皇帝,视野更加广阔,写的诗很具有参考意义啊。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