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穿成武官之子的科举路 > 第29章 入书院

第29章 入书院

作者:三六九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咻咻”卫景明吹了声口哨,卫景英和卫景川立刻屁颠屁颠地跑上来:“大哥,老四。www.sdyfcm.com”

卫景平一看卫景英身后背着个大葫芦,敲了敲问:“这是做什么用的?”

卫景川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去玩水秋千啊。”他又晃了晃手里的鱼叉:“我和二哥还能叉鱼。”

卫景平:“……”

原来是要去玩水,水秋千是什么,大葫芦又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给你用的。”卫景英笑了:“先前爹娘总不让带你出去玩,所以你连凫水都不会玩,所以给你带了这个。”

卫景平:“……”

怪不得原主的记忆里连水秋千是什么都没有。

卫景明带着他们翻过去后山,山的阴面入目涧松茂盛,密荫清怡,脚下一处小溪流淌,水声潺潺。

“卫老大——”有人从隔岸的半山腰掷过来一串红红的野果:“来啦。”

卫景平的视线里冒出来两三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儿郎,都打着赤膊,朝他们嘿嘿笑着,随性得很。

“张大宝,袁头儿。”卫景明伸手接住野果:“谢了。”

张大宝朝他拱拱手,而后一跃而下跳入小溪中,当快要入水的一瞬,腾挪闪转两下居然端端正正地盘着腿落到了水面上,稳稳地瞟到了卫氏兄弟跟前:“你家卫四终于出门了,唉哟瞧这小脸儿捂的白的。”

说得卫景平怪不好意思的,但他被张大宝这“水上坐”的功夫惊艳,歪着头去看,十分想知道张大侠练的是什么神功。

结果下一秒袁头儿也从高处一个猛子扎了下来,他纵身腾空之后,在空中翻了个进筋斗才落入水中,顷刻像条鱼似的从水里钻出来,带着水花捏了捏卫景平的脸,把他的衣服都弄湿了。

卫景平:“……”

等等,刚才二位表演的不就是后来的高台跳水吗?

没有跳板他们就这么直直地跳下来了,好猛啊!就在他又回去好奇张大宝是怎么坐在水上的时候,卫景英把背后的大葫芦递给了他:“给你。”

说完,他带着卫景川甩了衣服跳进水里找鱼叉去了。

“你这个不行,”张大宝忽然由坐变站,然后从屁股下面抽出半扇葫芦:“得锯开,用我的吧。”

卫景平:“……”

怪不得他能坐在水面上,这道具有点神啊!

他抱着大葫芦不放手:“我不会游泳。”这个大葫芦大概是给他当漂浮板功能用的吧,锯开了他更不会玩了。

上辈子他只能在游泳池的浅水区狗刨两下,连深水区都没下过,更别说野泳了。

张大宝遗憾地拍了拍卫景英在水中沉浮自如的脑瓜:“你四弟怎么是个旱鸭子?”

卫景英立刻护犊子:“他才几岁。”

张大宝又撺掇卫景明:“卫老大,你也跳一个?”

卫景明抬腿跳去对岸。

“秋千?”卫景平这才发现,对岸半山腰的两棵大树之间拴着一个简易的秋千,卫景明站上去荡了两下,荡到最高处时他一头扎了下来——

卫景平这才看明白:怪不得叫水秋千,原来是这么玩的!

不用跳板,借助秋千荡起来的力从高处跳落入水也是一样的,果然,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聪明,后世有什么不是他们玩剩下的呢。

他的水性没张、袁二人好,没有花样不说,入水的时候就跟跌进去似的,砰的一声巨响溅起了好大的水花。

“哈哈哈哈……”袁头儿抹去一脸的水笑起来:“卫老大你不行啊。”

卫景明回他一笑,伸手朝岸上的卫景平说道:“老四,下来?”

“大哥,水里有淤泥吗,”卫景平有些忐忑:“会不会陷进去?”

水面到卫景明的腰部以上,感觉比他上辈子混过的游泳池浅水区深多了,他下去差不多要没过头顶了。

“水底是岩石。”卫景明往上游走了一段对他勾手:“这儿水浅。”

一块大岩石静卧在水底,卫景平抱着葫芦爬上去,缓流的溪水从他脚趾间穿过去,在水中游弋穿梭的小虾米似乎轻轻地啃了他一口,极轻忽的痒意让他通体舒泰,再放松不过了。

正享受着呢,忽然眼前天空一阴沉,一只蒲扇大的翅膀朝他罩了下来,卫景平耳边想起来惊慌失措的尖叫声:“老四——”

突如其来的惊吓中,卫景平呆了一刹那。

电光火石之间,“咻”的一声,那团黑乎乎的东西眼瞧着伸出锋利的爪子都钩到他面门上了,却骤然一个下栽葱掉进了水里。

卫景平眼晕地看见那是一只鹰科雏鸟,眼睛锐利凶残,此刻一双翅膀被铁叉贯穿,正不服气地扑棱着呢。

是卫景明眼疾手快,看见它俯冲下来,夺过卫景川手里的鱼叉就掷了过来。

“小金雕啊,”袁头儿扎了个猛子过来提起它:“嘿,这就是后山那母雕孵的崽子吧。”

有一只体型硕大的母金雕在后山落户好几年了,近来时常见它嘴巴里衔着东西飞回去,想必是窝里有幼雕。

卫景明过来抱起卫景平:“没吓着你吧老四?”

卫景平摇了摇头,受了点惊而已。

“兴许是见卫四皮细,它想着咬一口尝尝鲜,”张大宝笑道:“咱们皮糙肉厚的,从来没招来过金雕。”

“卫老大这准头没谁了,”袁头儿啧啧两声:“正正好贯穿金雕的双翅,叫他没一点儿办法伤人。”

还伤金雕伤得不重,有这准头何愁拉弓射箭不百发百中,他练一辈子都未必能赶上。

说着,他就要将金雕扔出去摔死。

“袁大哥,”卫景平生出一丝恻隐之心:“能不能放了它?”

这鸟看上去才几个月大,兴许把这里视为自己的地盘见有人闯入不爽就愣头愣脑地冲上来了。

可见有多缺少社会的毒打。

袁头儿犹豫了下:“它被咱们几个拎过,放回去母雕也不会要它了。”

不是饿死就是被别的猛禽吃掉,都是个死。

卫景英这会儿从它手里接过来道:“要不带回去给治个伤养几个月再放回去?”等长大了不靠母雕也能活下来。

袁头儿将金雕丢给了卫景英:“拿去。”

卫景英将鱼叉从金雕的双翅取出来的时候,它恶狠狠地一个回钩,险些把他的手臂抓烂,却被他捏住爪子制服动弹不得:“看我以后怎么熬你。”

他的语气可比金雕凶狠多了。

说完提着金雕走到岸上,将衣服拧成绳,结结实实捆住金雕扔草地上了。

直到他们玩尽兴了,才提着小金雕往家里走。

晚上睡觉前卫景平盘点:他们出去玩了一趟水,回来以后家里就多了一只小金雕。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上林县总没有动物园之类地方的可以送养吧,能叫小东西先活着就行。

他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金灿灿”,当时那小金雕乜了它一眼,可能嫌难听。

不过卫景平没有饲弄的心思,那天他回来就找孟氏问了问,请她打听个靠谱的大夫,有机会了去给姚疯子瞧瞧,看看那疯病还有没有办法治好。

孟氏答应他四处给问一问。

眨眼到了六月初一,是他到白鹭书院去报到念书的日子,早晨天才蒙蒙亮,卫家已经开始热闹上了。

卫长海从外面买了丰盛的早餐,把在上林县的同袍和卫长河一家请来吃饭,阵仗很大,让卫景平不由得担忧是不是待会儿这么多人都要一路把他送进白鹭书院。

卫景平心情复杂,说不清是惆怅还是单纯的对于早起的怨念,闭着眼睛往刘婆子给他端进来的清水里扎。井水冰凉,炸得他瞬间没了睡意,他洗了把脸,忽然想起:“家里有擦牙粉吗?”

大徽朝的人已经很讲究了,洗面的胰子,洗澡的澡豆,刷牙的擦牙粉,应有尽有。只是卫家这样的武官之家,生活的糙,他来这里一年了都只是用不知道什么草药配制的漱口水漱口完事,没正经刷过牙,他总觉得不够干净。

“我给你买了。”卫景英道。

说完,拿了一盒擦牙粉递给他。

“谢谢二哥。”卫景平道。

他刚穿过来那会儿不过无意中问了一嘴,没想到他他二哥卫景英居然记心里去了,一有钱就立刻给他买回来了。

两家人围着桌子吃了早餐,除去他二婶子苏氏脸色有些不太好之外,其他人都高兴得跟过年似的,直拿眼睛去看卫景平,不停地给他面前挪吃的东西,弄得他哭笑不得:“过了晌午就放学了。”

他又不是不回家了。

“书院里歇晌吗?”卫长河问:“是不是还得准备一床被褥?”

“这……”他们谁都没进过学堂,齐齐愣在那里。

卫景平搁下筷子笑了:“去了就知道了,要的话明日一早带过去。”

卫长海拿筷子敲了敲卫长兴,道:“他叔,咱俩送他过去?”

这可是卫家光耀门楣的大事,他们兄弟俩得出面。

“急什么,”卫长河指着一碟子卤鹌鹑蛋道:“平哥儿多吃点东西再出门。”

卫景平:“……”

他快招架不住老卫家的气氛组了。

后来怕迟到,卫长海急吼吼催着他出门,两个大男人脚下生风,三五步就把卫景平给抱到白鹭书院门口了。

书院坐落在上林县闹中取静的东北角上,占地面积很大,猛一看似乎创立书院的人在县东北角跑马圈了个山头似的。

从书院的大门拾级而上,能看见山峰回合,苍松翠竹掩映,院中白墙灰瓦,亭台阁楼雅致大气,里面处处都能遇到古树参天,两侧的走廊里镶嵌着不少前朝的石碑,体型十分巨大,上面的字迹清晰,保存的十分完整,行在绿林掩映之中,一方清幽寂静将书院衬托得仿佛俗世之外的圣地,令人心旷神怡。

据说这些刻着四书五经的石碑是顾世安当年兴建白鹭书院的时候,花大家钱请书法名家写的字拓在上面的,可见当时他作为书院的气氛组组长有多努力。

来迎他入院的是顾世安的书童,顾小安:“卫四公子,请跟我来吧。”

卫景平跟着他往书院里面走,正东方一角处的三间瓦房,大概是顾世安的住处和办公处,外头由一圈篱笆围起来,上面缀满了蔷薇花。

顾世安有些随意地坐在太师椅上,轻轻瞟了卫景平一眼:“来的挺早。”

卫景平长揖一礼,蹩脚地道:“见过顾先生。”

顾世安看着自己一年花12两银子“请”进来的学生,笑得跟老父亲似的:“你跟我不必拘谨。”

卫景平:“……”

“想过进了书院是来做什么的吗?”顾世安问。

卫景平:“……”

当然是来念书考科举的,不然呢。

“考童生,当秀才,中举人……”这么答能让顾世安满意吗。

不,大概只会让他嗤笑。

卫景平苦苦思索,想了个高级的答法:“《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礼记·大学》开篇的“明德、亲民、至于至善”和“修、齐、治、平”的思想,几乎是儒学所要求的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么答应该没大错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

“学生,为‘近道’而来。”他大声道。

顾世安想打嗝没打出来,噎了一下:“那你怎么‘近道’,说来我听听。”

卫景平:“……”

这就有点故意为难他的意思了啊,

“进了书院自然是要考科举的,学生想以科举为征途,有朝一日或能‘修身、齐家’,不过,学生想着,虽这么说显得学生志存高远,但学生内心以为却未必要终身吊在科举这一条路上,也存了边走边看的心思,要是日后学生愚钝不堪,无法在科举上‘近(teng)道(da)’,”卫景平赧然一笑道:“后面的事,学生还没有想好,总归天无绝人之路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不是,日后的事,他现在怎么能说得好。

他断然不会头发白了还在考秀才考举人。

顾世安听懂了他的意思,心道:不错,此子擅变通。

或许一开始就拿出十分的狠劲儿拼尽全力誓要登科的未必能走得长远,那样的人往往经不住半途忽然而至的挫折。只有心态平和的人才能有韧性,在科举的浪潮中崭露头角啊。

卫四能有如此心态,日后必不叫他失望。

顾世安收起散漫神色,肃然道:“你能从一开始便‘志存高远’,又知科举不是探囊取物,想好了万一失意之后的应对之策,这很好。”

他拿出开智笔,蘸着朱砂,在卫景平两眉之间点了个朱砂点。

从今天起他就是白鹭书院的一枚蒙童了。

顾世安放下笔,拿出好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些类似算式的东西,哼了声道:“那题我会。”

卫景平想起来了,先前他给顾世安出过一道粟米换糙饭,小麦粉换包子、馒头,求繁楼一日客源多少的问题,其实当时他就是随口一诌,自己都还没细想过解法呢。

“多少?”他问。

“你先告诉我你算出来的多少?”顾世安鸡贼地道。

卫景平眉眼弯弯:“听许掌柜说,繁楼淡季一日有500来食客,旺季有800来食客。”

这不用算呀,找许德昌问问不就清楚了吗。

顾世安瞪了他一眼,摆摆手有气无力地对顾小安道:“带他去见程先生吧。”

等没人看见的时候他能狠狠地拍几下桌子吗?

气,十分气。

书院算上顾世安,一共有三位先生,一位是治经的温之雨,另外一位,就是教四书和琴棋书画的程青。

卫景平深揖一礼与顾世安告别,跟着顾小安去见程青。

白鹭书院地儿大,先生们住宿的条件不错,他们分花拂柳向山上走了约摸有小半里地,远远看见一身材中等的男子穿着青色长衫伫立在三间瓦房前,顾小安道:“程先生。”

程青转过身来,看见卫景平弯下腰来笑道:“你就是卫景平?”

卫景平作揖道:“程先生好。”

寒暄过后,程青拿出一盘子四五厘米见方的纸片,纸片的正面写着字,反面也写着字,两个字的音节相同,比如“天”的另一面写了个“添”字,“文”的另一面写的是“闻”,他抽出来让卫景平认,等一盘子纸片认完了,他点点头,又命书童取笔墨纸砚来:“你写个字给我看看。”

卫景平蘸着墨汁在纸张上写了个“上”字,还要再写,被程青叫停:“你写的字太小了。”而后一气说道:“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③”

“……”卫景平费了好大劲,还是没听懂他在念叨什么。但看样子程青基本满意他的字,没有挑别的毛病。

或许这位是个宽厚的先生,极少挑学生的毛病,或许他跟着姚疯子实在是学的好,超出了先生的预期,卫景平拿不准。

程青见他懵懂,笑吟吟地换了白话:“一开始学写字,把字写得大些,才不会拘束了你日后的书法造诣。”

他指了指双眼:“字写得大,才不至于读得三五年书就双目视物不清。”

卫景平:“……”

“双目视物不清”岂不是说的近视眼?原来把字写大一些,还能预防近视啊。

程青还又告诉卫景平起初练字有个口诀,“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子,佳作仁,可知礼④”,依次反复练,直到这二十四个字练得像样了再换别的,卫景平在心中默读了几遍,才发现这些字的发音跟拼音的韵母一样。

关于白鹭书院的教学,程青还告诉他,入学启蒙从“三百千”开始,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是书院专门为新入学的蒙童开的,每三天开一堂课,由顾世安来教,除了初开蒙的蒙童外,谁都可以去听讲。

除此之外,还有不定时开的读物课,必如《小学绀珠》、常识类的《名物蒙求》、成语和典故类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这些都是真正开始学习科举教材之前的开胃小菜,程青一一给他展示了手抄本。

并告诉他,如果想读,可以来他这里抄书。

至于“主菜”四书五经,则是必修课。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白鹭书院循环反复教授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直至每个蒙童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为止。

程青先简要跟卫景平说了说四书,《大学》是四书里面最简单的,也是“三百千”之后要学的,它的内容相对简单,讲为人、为学的基本道理,儒学的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这里面阐述而来的,是古代读书人士子的人生境界进修阶梯。

《论语》,儒家的主旨要义都在其中,在考秀才阶段,《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有可能被拿出来出题,说要倒背如流都不为过。《孟子》中的篇章一般在乡试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出题。《中庸》比较难学,更是乡试往上才考得多的一本书了,所以只要求学生背熟了,拿来应付科举考试中贴经题即可,其余不做要求。

看到课程表,卫景平发觉白鹭书院的教学方法跟后世的走班制差不多,课堂都是开放的,蒙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去听哪节课,还挺开明、超前的。

更叫卫景平惊讶的是,白鹭书院居然还开了一门叫“官话”的课程,因为他穿过来的时候说话用的是原主身体的本能,所以并未因为口音的事而烦恼过,看到课程表才发现原来他说的地地道道的上林县的土话。

重活一世的卫景平深知“官话”相当于一门外语,在课程表上重重地画了个圈,标记着这门课和四书五经一样是必修课。

除了必修科目“四书五经”外,书院还开设琴棋书画等辅修课,一应文人士子应该涉及的,书院都教。

无论是下场科举还是培养贵族公子的气质,都不用再请老师私下里辅导了。

怪不得要每月收1两银子,卫景平心道:每个月1两银子确实是良心价格了。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