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二章 比你出身好的人还这么努力

第二章 比你出身好的人还这么努力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当我们因为出身卑微而愤愤不平的时候,在牢骚满腹的时候,在痛骂富人的时候,那些出身好的人却比我们还刻苦用功,还认真自律,我们的痛骂与牢骚又能改变什么?不如奋起直追。这一章,我们将介绍成语背后的富人们是如何努力读书的。

目不窥园——让你看看什么是定力

成语目不窥园出自《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董仲舒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世代大地主,要钱有钱,要房子有房子,要藏书有藏书,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刻苦读书,可想而知,这个人多么自律。

不光是富二代,还天资聪慧,可人家并不满足,从小就酷爱读书学习,立志成就非凡事业。刻苦到什么程度呢?

读起书来常常忘记了吃饭跟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有些着急,心想,孩子这样下去,岂不成了书呆子,即使不成为书呆子,身体也得垮掉啊,到时这万贯家财给谁呢?

于是这个老爸苦思良策,有了,小孩子都喜欢玩,那我就在院子后面搞个美景遍布的花园儿子读完书,走走路,看看花,追追蝴蝶和蜻蜓。有钱好办事,第一年,董太公派专人到南方园林取经学习,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购置名贵的砖瓦木料,很快弄成了个雏形,花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移植来很多奇花异草,顿时鸟语花香,小动物们都来凑热闹。

土豪爱子的方式就是不一样,简单粗暴,用钱砸,这个我喜欢。可是董仲舒这个家伙,却木然地望着花园,不为所动,无论姐姐妹妹们如何邀请,他都手捧着竹简,钻研《春秋》,背诵诗经。

董太公摇了摇头,并不甘心,心想,我就不相信,小孩子有不喜欢玩的?难道我的花园不够漂亮?砸钱,不信这个邪!

第二年,董太公在花园里建起漂亮的假山亲戚、邻居的小孩都来玩,想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可董仲舒竟然头也不抬,自得其乐地在竹简上写背诵的诗文。

别的父母都愁着怎样让贪玩的孩子读书,董家父母愁着怎么把沉浸书海中的孩子拉出来,放松放松,可怜天下父母心。

董太公加快了建设花园的步伐,第三年,一个极为漂亮精致的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们携儿带女过来游玩,对着花园啧啧称叹,董太公心想,这下儿子总得过来看看了吧,这个花园在附近肯定找不到的。

他高兴地去叫儿子董仲舒他过来欣赏美景,看看老爹的得意之作。董仲舒爱读书,也不是傻子,明白老爸的良苦用心,总要给点面子,终于点了点头,答应会在合适的时间去看看的。

董太公一听,高兴得快蹦起来,儿子终于开窍了。赶紧吩咐家人,打扫花园,准备好吃好喝的,定在将要到来的中秋节晚上,全家边吃边赏月。一家人开心地忙着,心想,房中的书呆子终于有点的反应了。

可是到了中秋节那天晚上,大家左等右等,都不见董仲舒,跑到书房找,,跑到假山旁边找,,最后在教书先生的家里找到,董仲舒突然碰到几个疑惑不解的问题,找老师研讨去了。

这就是成语“目不窥园”的来历,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经过多年的苦读,董仲舒读遍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成为儒学大师,还开课讲学,门生遍布天下。

当年汉武帝继位后各地“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一个问,一个答,汉武帝连续进行了三次策问,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所谓策,就是竹片,皇帝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遇到难题,命人将这些问题写在竹片上,征召饱学之士就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实际可用的对策,皇帝看了这些对策,选择答得好的人出来做官。

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问的主要是如何巩固统治,第二次策问,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妙招,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皇帝对人已经没有什么惧怕的了,谁不听话,就kill谁,可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想砍天,也砍不了。

董仲舒的多年苦读终于有了爆发的机会,从容应对,在足以傲视文人界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为封建王朝的巩固与天下的太平稳定,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正是有了长期非人般的苦读,才能有瞬间打动汉武帝的本领。就算以后退出官场,回家著书立说,皇帝还经常派人来询问他对朝廷大事的意见,恩宠至极。

且不管董仲舒的思想有没有错误或者危害的地方,一个人的思想能影响中国乃至亚洲数千年,绝对是个牛人。他之所以这么牛,跟他目不窥园的定力有很大的关系。

自律的人最能成功,因为他们有清晰的目标,有时连睡觉都不闲着,睡着睡着突然醒来,又读书。

圆木警枕——恐怖三件套

有个小孩家里条件还不错,但并不是个神童,反而有点呆。小的时候,跟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哥哥弟弟能过目不忘,可是他记忆力不算好,达不到神童的标准。于是他就想办法克服自己的这个弱点,每天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背下书上的文字就跑出去开开心心做游戏了,他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看着不理解的文字大声朗读,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两遍不行,在搞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读得烂熟于心,每个文字都能理解,关上书本,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才肯去睡觉。七八岁时,能将《左氏春秋》完整背诵下来,还能讲明白书的道理,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已经背下了家中大部分的书籍,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坚持不懈面前,困难都不是个事。

自律的人是最可怕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为这个目标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样的克制一直保持终生,即使是做官以后也不改变。自己住的地方,到处都是书本,床上只有恐怖三件套:“木板床,粗布被,圆木枕。”为何要搞个圆木枕头呢?他觉得睡觉的太多,读书的时间便少了,于是将圆木枕头放到很硬的木板床上,圆形的木头在光滑的板上更容易滚动,稍微动一下,翻个身,就会滚来滚去,头从圆木上跌下来,嘭地一声,头疼的同时,他从睡梦中惊醒,咕隆爬起来,望着满屋的书籍与手头的研究,感叹时光飞逝不等人,聪明的人如果不努力的话,都会在随波逐流中成为一个普通人。于是他又挑灯夜战,读书学习,他将这个圆木起了个名字,叫“警枕。”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

正是有了这份坚持与毅力,他才能在二十岁参加会试的时候,一举高中进士甲科,顺利步入仕途,才能历时19年完成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300多万字,这部历史书籍成为中国经典史书。

大家肯定猜到了,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听了那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觉得他自小特别聪明,其实是他读书多,比一般的小孩冷静又博学而已。

由恐怖三件套引出了一个成语:“圆木警枕”,形容刻苦自勉,出自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有些人不仅家庭富裕,还出身名门,依然努力人情何以堪?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