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一章 草根的逆袭 二

第一章 草根的逆袭 二

作者:李海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负薪挂角——让嘲笑你的人闭嘴的最好方式

他年轻的时候穷得叮当响,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读书上,那个时候没有科举,他又没有心思做生意,补贴家用,到了四十岁还是个穷酸的读书人,只能靠砍柴到山下市场上换取点粮食。√

利用零碎的时间,他一边挑柴,一边拿着竹简,全神贯注地看着,路上的人看到如此情景,纷纷笑话他傻瓜,就一个穷砍柴的,什么都不会做,穷光蛋一个,还装文化人。什么样尖酸刻薄的话都有,弱势的群体,遇到看上去比自己更弱势的人,往往并不是同情,而是嘲笑挖苦,在吐沫横飞地贬低别人的时候,获得片刻自尊上安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那个快四十岁的人是个傻子、书痴的事情,瞬间传遍邻里乡间。

他的老婆心里不是滋味,心想,怎么嫁给这样不踏实的呆子,穷一点没关系,总得勤快吧!天天翻来覆去地看那几本破书,有什么用!于是苦劝丈夫,好好劳动,天天向上,一起过好日子。

可油腻大叔不听,嘲笑反而激发他的斗志,一边背着柴,一边更加大声地念着书,像是唱山歌一般。路上、市场上更多的人围上来,像看猴子杂耍一般指指点点。要想成就事业,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心,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懒散的人来嘲讽,要么放弃努力,跟他们一样,要么努力,走出他们的圈子,这个大叔果断选择了后者。

他的妻子感到很丢人,与丈夫闹离婚,跟着这样的男人,太丢人。这个大叔却信心满满地对妻子说:“别看我现在这么落魄,到五十岁的时候肯定大富大贵,你都跟我吃了这么多年苦了,也乎等几年嘛,到时你肯定跟着我幸福万年长呢!”这话在一个穷鬼嘴里,只有鬼才相信,就像当年马云像投资人信心满满地叙述阿里巴巴的伟大前景之时,被绝大部分人当成了传销界的带头大哥。

他老婆瞟了一眼,牙齿咬得咯咯响,骂道:“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我跟着你不求享福,就希望你踏踏实实,别做白日梦,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在山野里,还好意思说富贵?”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有很多痛苦的。无论他怎么劝,妻子就是要离婚,要嫁给踏实过日子的男人。一哭二闹三上吊,女人的手段虽然简单,但粗暴有效,他只得一封休书递过去,老婆头也不回,摔门而去。女人决绝起来,硬得像千年寒铁。那个时候没有财产分割,就算有,也只能带走一捆干柴。

离完婚,这个人并没有沉沦,又一头扎进书海里,到处借书读,研究学问,充实自己。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在朝廷中做官的同县人严助官居中大夫知道他刻苦读书的事迹,将他给了汉武帝,受到召见。四十多岁的他,将多年所学瞬间展示出来,畅谈《春秋》,讲解《楚辞》,殿前奏对,滔滔不绝,深得汉武帝赏识。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必须先要让自己成为金子,火山的爆发来自长期的能量累积。长期的苦读,终于有了展示的机会,老鹰有了广阔的蓝天,必能展翅翱翔。他接二连三的表现,皇帝看到了他的真才实学,封他为会稽郡太守。

汉武帝可能听说过这个人被同乡嘲笑、婚姻破碎的消息,想让他回家显摆显摆,一来可以让臣子出口恶气,挽回以前的面子,对皇帝感恩戴德,二来让天下的人看看,皇帝能重用人才,跟着皇帝不仅有肉吃,还有倍有面子。于是汉武帝对他说:“荣华富贵以后不返回故乡,就好比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一样,你打算怎么办呀?”穿漂亮的衣服,没人看见,怎么算漂亮呢?就像有的人穿了名牌衣服,别人没看见,就说道,哎呀,现在工资太低了,连衣服都买不起了,唉,就等着别人一起叹息,问这衣服多少钱呢!

这个不再油腻的大叔叩头谢恩,奉旨显摆,想低调都不行啊。聪明的人显摆绝对不会痛骂前妻与那些讽刺过他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宽容来让对方羞愧。

他到会稽郡上任的时候,正好看见他的前妻及新丈夫在修路,看到老婆已经有了白发,心中感慨万千,于是让手下将前妻与她的新丈夫接到太守府,好吃好喝地供着,美景佳人欣赏着。

他还召见以前曾经给过他粮食以及对他有恩的朋友旧相识们,并一一回报他们,用报恩的方式显摆,也算是显摆的最高境界了。可是他的前妻却受不了。

约摸过了一个月,前妻想起之前对前夫的侮辱,想起那句在等几年的话,看到前夫如今的美好生活,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羞愧,一天夜深人静之时,上吊自杀。

他听说后,感到很震惊,原本只想感谢前妻的长期陪伴她过几天舒服的日子,因为忙于公务,倒忘记了显摆也会要人命。人死不能复生,于是赠送了那个新丈夫银两,好生安葬了前妻。

这个人就是西汉大臣、位列九卿的朱买臣。成语“负薪挂角”,负薪的主人公,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出自宋朝王应璘《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为何朱买臣的朋友能举荐他呢?为何一个穷书生能见到高高在上的皇帝呢?为何一个穷书生能凭借自己的见解秒变高官、华丽转身呢?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夸张,这跟西汉时候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刘邦扫平天下,国家又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军功制弊端让皇帝头疼,你想啊,在军功制的刺激下,大家都拼命去战场上砍人,万一砍到自己头上,岂不皇位不保?整个社会形成弑杀武斗的风气,天下太平了,没得地方去杀人,砍人砍惯了的人肯定手痒,怎么办?最后只有造反一条路更多想立功的人有了新的希望,当砍人成为晋升的最主要的途径之后,人的野性是强烈的,社会是浮躁的,皇帝的地位是不保的。汉初那些凭借军功的异姓王,很多最后都叛乱了,皇权受到极大挑战。所以统治者要选择一些品质好的、性情柔和点的人才,不要老是用那些打打杀杀的肌肉男,否则治理不好国家。

于是一种新型的官员选拔制度应运而生——察举制度,读书人有了近距离跟封建皇帝接触并展现自己学识的机会,大家更加发奋读书,用自己的学识与见解打动高高在上的皇帝,从而一步登天。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有了察举制的雏形,惠帝、吕后设置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武帝时,察举制逐渐完善,有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汉武帝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利用察举制,为国家挑选了一大批的才子能人,并能量才任用,从而造就了足可以傲视当时整个世界的大汉王朝。

察举即考察举荐之意。它是由丞相、列侯、二千石包括中央九卿及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或者由中央派遣的特使访察其下属的人才,然后向皇帝举送的一种制度。皇帝让身边的人有本事的人,到中央来进行面试,通过的人就有机会做官,的人也有奖励。

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面试直至皇帝亲自策问择优录用,被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官吏和各级学校的学生,也有平民。

简单来说,就是高官有责任与义务向皇帝隐藏在身边或者民间的高手,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毛遂自荐,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与才能,能让皇帝接纳你的观点、学识,封官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经常会有人,昨天还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第二天,被人举荐到皇帝身边,大谈治国理政之道,展现学识与才华,龙颜大悦,马上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从此走上仕途,大放光彩。

察举制看似简单,人都有可能,但在顶级聪明又雄才大略的明君面前,能奏对应答自如,又能被他赏识,是极其困难的事,你如果没有点真才实学,没有对天下大事深入的思考,没有长期的刻苦学习,不仅无法回答皇帝的提问,还很有可能丧命。若是个不学无术之徒,一问三不知,汉武帝龙颜大怒,找死,浪费朕的宝贵时间,拖出去,砍了!

到时举荐你的人也会有连带责任,弄不好也得掉脑袋,所以察举制初期,在英明皇帝的主持下,是很能招到人才的。

汉代的察举制科目,由皇帝确定,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是定期开展,持续性的,每个高官都有举荐的机会和责任,特科是不定期开展,皇帝哪天心血来潮,想要招揽点特殊人才,比如要出使西域,总要翻译人才吧,就下个诏,有才能的人自动前来,通过一定的考试就行。

常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等四科,且听我一一道来。

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的一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招考,应聘的人多。孝指孝敬父母,廉指清廉勤政。举“孝廉”之后,直接中央任郎官,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被认为是正途。

统治者重视选择品质好的人,能孝顺父母必然顺从帝王,西汉到东汉前期,孝廉不光只有品德好,还得有才学,而且名额有限,10万人的郡县三年才有一个名额,20人万人的郡县两年才有两个名额,能被举荐到,着实不容易,所以东汉后期,孝廉这一科的选拔出现了比较变态的情况,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解。

茂才科,原来叫秀才科,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作茂才茂材,西汉时,茂才并不是岁举常科。东汉光武帝诏令:监察御史、司隶、州牧,每年举荐茂才各一人,此后成为岁举,与孝廉并称,孝廉可以郡一类的进行举荐,就是市里有资格,而茂才是州里举荐,省里才有资格,所以茂才的人数并不如孝廉那么多。

茂才大多为现任官吏,你本来就是个官,举茂才后,会升任更高级别的官员。

察廉科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被举为廉吏的人,大多为低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遴选制度的,从基层官员中选择才能突出、品行端正的人,举为廉吏,会在原来的职位上上升几个层次。主要是照顾辛苦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官吏,只要忠于职守,为官清廉都有可能被举荐。

光禄四行科是皇帝让丞相、御史举荐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四种品行的官吏,被举者为光禄勋的属官,光禄勋这个官一开始并不起眼,负责守卫宫殿门户,也就是给皇帝及后宫住的小区看大门的保安,不过这个小区里住的是皇帝,所以这个保安有点酷。后来光禄勋演变为总管宫殿内一切事务,因为皇帝的女人跟仆人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多,必须要找点可靠的人来料理,就启用身边的这些保安。

于是光禄勋成为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等官员的宫内总管,属官多,机构庞大,其属官级别也很高。能跟皇帝住一个小区,接近皇帝,地位十分。

光禄四行名义上是不让老实人吃亏,选择基层那些老老实实任职,又没什么突出才能与成绩,不会钻营拍马,长时间没有得到提拔的老实人,最主要的还是皇室安全的需要,离皇帝那么近,不老实忠厚,他能放心吗?

从上面来看,孝廉与茂才针对的群体大,官员、平民百姓等都可以成为被举荐的对象,孝廉的条件最为宽松,所以人数最多。

特科是皇帝临时下诏,在某个特殊时段对某些特殊人才的需求,由皇帝指定一些官员举荐,然后如同相亲一样,跟皇帝见个面,看看双方的感觉,第一印象如何,当然这个只有皇帝对你的印象与感觉,不能对等。如果皇帝满意,那你就成功了,你要是对皇帝不满意,反抗无效。

贤良方正是最主要的特科,每当发生天灾人祸,帝王们会觉得自己犯了什么过失,老天要惩罚,有时害怕总比无所畏惧要好。于是下诏大臣与地方官们举荐公正无私、敢于直谏、学识渊博的人,往往跟“直言极谏”科敢于指出皇帝的不足,提出治国建议与方略相连,两科放在一起。儒生、百姓、官吏都可征召,只要求敢于直言的,不需要那些好好先生,官做时间长了,就会胆小,皇帝就要从下面选一些敢讲话的人。

敢于犯上,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国家与君王,绝不明哲保身,这成了古代文臣忠君的最高境界,好的制度也能造就民族的灵魂。其他的特科,这里不做深入的探讨,简单介绍下。

孝弟力田科,皇帝下诏选拔有孝悌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的人,成为郡县中掌管教育宣传的乡官,就是现在的乡镇干部,没事搞搞乡亲们的思想工作大家好好劳动。孝是对父母孝顺,悌是对兄长尊敬,孝顺的人往往不乱来,因为他有牵挂,这样社会更安定,统治者更能安安心心做皇帝。力田,是选那些田间的生产能手,给百姓一个学习的榜样,提高耕作的效率。

明经科就是通晓经学。汉武帝尊崇儒学后,经就专门指儒家经典了,考察你对经学的熟悉与理解程度,一考记忆力,二考理解力。汉代的读书人自幼就要苦读经书,背诵典籍。也有凭借明经做官,最后官至宰相的。韦贤、韦玄成父子皆以明经科入仕,先后位居宰相。

明法科,下诏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也就是成为法官、检察官等储备干部。明阴阳灾异科,自从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思想之后,每当自然界出现灾难,又没有地震局、科技局、气象局,皇帝就让大家举荐明白阴阳灾难的能人异士,来解释下灾难的来龙去脉,这倒给那些喊着“嘛哩嘛哩哄”的故弄玄虚的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勇猛知兵法科,征召作战勇猛、熟知兵法、能率军作战的人才。

不论是特科还是常科,可以看到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与重视,可纯粹靠人举荐,主观意识太强,而且当时纸并没有发明,书籍大部分都是竹简与帛书,有机会接触到书籍的人毕竟很少,推选出来的孝廉也许有孝名,未必有真才实学。

朱买臣能一夜成名天下知,跟这种能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察举制度也有关系,只是这种制度到了后来,也有弊端,很多人利用各种变态的方式,提升自己孝顺的名气,进而走上官场,所以“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些违背常理与人性的故事,下面我们来聊一聊。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