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开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称帝 > 第八十二章:朱元璋对朱允炆突来的关心

第八十二章:朱元璋对朱允炆突来的关心

作者:深山修道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随着沈溍一声怒吼,众多文官这才反应过来,开始纷纷招呼武将兵卒们上前开挖。http://www.mankewenxue.com/891/891459/

显然兵卒们对土豆,甘薯等物并不了解,不过上峰有令,自是不敢违抗。

“这是什么,能吃的吗。”

“好像是能吃到,可是从来没见过。”

“难不成,是粮食!!!”

“怎么可能,不可能吧,也有可能。”

兵卒将领们议论纷纷,这等作物完全没见过,但是这么大的场面,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一些东西。

“都给我小心点,别弄坏了,这可是海外来的粮种。这等作物,便是秋季都能种植,冬季也能收获。”

“你们几个,别吃,那等土豆,发芽的便是有毒,吃了可是会死的。”

“你个混球,那是甘薯,别吃,这些都是粮种,你们把粮种吃了可是大罪,要满门抄斩的。”

诸多文官发现,这些兵卒挖出来后,有些趁着不注意,便是偷偷掰开来吃。

吃到土豆的,自然味道极差,但是那甘薯,可是带着一股子甜味。

甜味对于现在的大明,那真就是稀罕。

“真甜啊!”

随着第一个吃甘薯的兵卒发出这个声音,立即就有一堆人偷偷开吃。

引来文官们的呵斥。

数位将领也是眼前一亮,不过听到沈溍的呵斥,还是只能呵斥手下,认真开挖。

大量的麻袋被装满,不断的堆积在一起。

“仔细点,要统计出来,不要乱堆。”

有文官分区域统算,计算亩产的量。这是重要的依据,朱安送过来的册子,上面可是记载亩产千斤。

即便是数千人,这么大的区域,显然也不是一天能够挖完的。

日落时分,大部分区域都被挖了出来。

“多少,快看,有多少,算起来了没有。”

数十人文官武将,眼睁睁的盯着正在统计的官员,有焦急的,不断催促。

“出来了出来了,三区通算,分别是一千一百斤,一千三百斤,九百九十斤。”

此话一出,顿时全场沸腾,就连那些兵卒,都扯着喉咙嗷嗷直叫,发泄心中痛快的情绪。

数名武将,更是仰天长啸,文官神色激动,身子都在哆嗦。

平安茶楼掌柜刘伯,只是面带微笑安静的看着,这等场景,他实在是太过于熟悉。

当初东家第一次把这等作物弄回来的时候,他也曾激动狂喜过。

沈溍的手都在颤抖。

从陛下提供的册子里,他知道土豆,番薯等物,都有退化的问题。

但是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沈溍看来,亩产千斤是件大好事,但是除此之前,他看到的是,这等番薯,土豆生长的地方。

这里可不是什么良田,而是一片荒山,开垦稻田都不能。

这些作物的种植条件,简直是太过于宽松了,而且四周人迹罕至,说明根本不需要经常照看。

稻田那就完全不一样。

古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简单几句,说明古代农民的种田,根本不是后世的人可以想象的。

没有后世的除草剂,化肥,机械耕种。

大明的农民,只能全手动的精耕细作。松土,除草,浇水等等,一系列下来,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第二天重复如此。

能够亩产三百斤,那叫良田,下等田不过二百斤左右,而且这只是原粮,手动加工成大米后,更少。

并且,这还是南方,水利丰富发达。

北方就更惨了,没有精耕细作的条件,大部分亩产百斤,加工后的食粮,可能就七八十斤的样子。

这还是风调雨顺,才能有这般富足的日子,交了税收,能吃个饱饭。

随便遇到什么灾荒,比如蝗灾,旱涝等,基本上日子就没法过了。

只能成为难民,四处乞讨,饿殍遍地。

沈溍算是耕读传家,对于农事极为了解,自然明白甘薯,土豆,玉米最大的用处在哪里。

不是它的亩产有多高,而是在于种植。

只需要挖个坑,把粮种埋下去,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照料,就能自己生长。

在不影响稻田的情况下,哪怕亩产跟水稻一般,亩产两三百斤,那又如何,至少,大部分的百姓,不至于饿死了。

荒地的利用,才是这些作物最大的优势。

很多农民活不下去的原因,便是在于没有自己的良田。目前来说,基本上有几亩良田,勤奋努力些,小日子都能过得下去的。

且每年或许还能有不少的富余,哪怕遇上灾荒年,也能过活。

可是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继承。

大明土地进行过二次分配大部分地区都还可以。

只是如今也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

比如明初,一户人家是被分了几亩地,但古代鼓励人口生育,基本上每年都在造娃。

随着子孙越来越多,这几亩地就不够了。

由于受限于工具,良田还真就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人后代的不少子孙,便从出生开始,注定没有土地耕种。

现在的大明,这等人口危机,已经逐渐开始上演了。

所以目前来说,番薯和土豆,玉米的出现,尤为重要。

.........

大明皇宫,御书房内。

“蒋瓛,你来帮咱捏捏着肩膀,有些酸疼了。”

朱元璋扭了扭脖子,长时间的批阅奏疏,让他的颈部已经有些劳损,便对着蒋瓛说道。

蒋瓛闻言,立即上去,对准陛下颈部的穴位,开始轻轻的按捏起来。

作为贴身侍卫的蒋瓛,武力是一方面,高超的按摩手法,那也是必须要学会的。

不过作为大内高手,蒋瓛对于穴位的把控,极为熟悉。

只是稍稍几下,朱元璋就感觉到自己的肩膀舒缓了许多。

“陛下,如今天色已暗,要不要先吩咐光禄寺准备晚膳。”蒋瓛见陛下不再处理奏疏,便小声的提醒道。

当然,这或许跟他肚子也饿了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作为武人,饭量要大很多。

朱元璋靠在椅子上,半眯着眼睛,听到这话,便随口问道:“咱安排到大孙那边的厨子,可曾学成归来。”

“可能还需要几日功夫。”

朱元璋闻言,微微皱眉,对于光禄寺这些厨子,他算是吃腻了。

年纪大了,饭量也没以前那般大了,胃口差了,对于口味也越发讲究起来了。

“安排光禄寺那边,做些清淡些的,别总是大鱼大肉,吃得咱烦躁。”朱元璋吩咐道。

“是,陛下。”

朱元璋说完,身子微微一动,蒋瓛立即缩手,明白陛下要起身了。

看着外面的黄昏,朱元璋坐了一天了,便想着出去散散步,活动一下。

门口,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随时候着。

蒋瓛便将陛下刚才的吩咐交代刘和。

正当刘和准备亲自去光禄寺的时候,朱元璋突然问道:“对了,咱孙儿允炆,最近都在干嘛呢。”

对于朱允炆,朱元璋的心里目前还些复杂的情感。

毕竟说好给他的皇位,现在又不给他了,总是会生出几分愧疚。

“禀陛下,允炆殿下此刻应当在东宫读书。”

刘和立即回道,用词也改了。

正常来说,现在宫里对朱允炆的称呼,都是太孙殿下。

自从出宫见了朱安后,刘和心中就明白。

这大明未来的皇帝,大概率是轮不到允炆殿下了。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