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清末之最强大地主 > 309章 正确的农业

309章 正确的农业

作者:谁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领土扩张以前的海华,也即南华时期,经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http://m.wannengwu.com/356/356984/

    农业开发,走在时代的前列。与后世若干年的华夏农业略有不同。

    华夏的农业,其实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耕种几亩至几十亩土地,在南方诸多人口密集之地,人均耕地甚至不足一亩,农民种地只能维持基本口粮,想要获得发展,非常艰难。

    规模农业也有,但只会出现在黑龙江、新疆等土地宽广、人口稀少的蛮荒之地。

    海华的农业,发展之初就是大农业、大田庄模式,鼓励规模经营,当然也有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但小农这一模式,马辰等并不鼓励,在诸多政策上还有限制。

    譬如经营贷款,就要求有抵押,农庄建筑、粮食仓库、居民住房、农田设施、种植工具等有价之物皆可抵押。如果是小家小户,则抵押有限,成本偏高。

    譬如物流运输,粮食收购方也会向大田庄倾斜。你家产500吨粮食,粮食公司会上门收购,种植方可降低运输成本;你家只有3-5吨粮食出售,粮食公司会让你接到附近大田庄,在那里统一收购,这样你无形之中会增加成本。

    此外,小农小户,劳动力浪费严重,人均种植面积非常低。而大田庄,可不只是种植业,还在其他产业加以补助,甚至就是种植之余学文化,同样派个老师过来,你家只有几个人学习文化,这老师的成本就高了,另外一家有五十人学文化,老师一次性教五十人,这成本顿时就降低了。

    大农场、大田庄,他们在农业管理上,会获得农业及经济专家的指导,种田时有指导,有计划,让农忙时节的劳动力发挥到极致,人均一天可以种植5亩地(南方精耕细作)以上,而你家人太少,自然状态的种植,人均一天连3亩地都很难完成。

    大农场、大田庄,动不动劳动力几十几百甚至上千,这些人,在农忙完成后,会留下少数富有农事经验的人看管大田,大多数人,可以在农庄里从事农余产业,这个年代,机器生产还没有完全代替手工生产,譬如妇女纳鞋底,做鞋,就是一种很好的副业形势;编织业,也很有前途,竹编、草编、藤编、网编,哪一项都可以挣到一些闲钱。

    或农忙之余组织农民烧砖、制瓦、伐木、捕鱼,总之,唯有那些能够把农民12个月管理得每天都有事做的大农场、大田庄,才会产生较大的收益,而农民本人,也才能获得丰富的薪资。

    这也是为啥海华的农民,每月都最低有3凤元(近6两银)的收入,而满清的农民一年都能以存下6两银的原因。

    兴东州的尹大光一家,因为地处北方,一年只种一季粮食,播种时间略长,所以他一家人或临时请一些人,就可种植2400亩地。

    但以尹大光一家的地,和满清同规模的地主相比,地主的种地收入,就比伊大光一家的收入要低得多。除了尹大光有15%的种地加成(可以理解为年景良好)外,尹大光一家的劳动力使用,值得大书特书。

    农闲,有打猎、采摘等补助劳动,冬天,有手工业纺织、编织等业补充。如果愿意,还可以去各式木柴加工厂,接一些木柴加工的活计,譬如加工规格木板、木条,这个只要稍有点技术就可完成。

    而尹大光一家,也看到了这种经营方式的前途。他们在1846年底,已向纳霍德卡移民安置机构申请10名农业雇工了。这10名农业雇工,加上他们的家属,就是三、四十人,再加上另外两家的雇工及家属,他们所在的“三家村”,此后很自然地就会成为百余人规模的真正村庄。

    农业从业者,同时掌握一两门不算高深的手工业、工业技术,是农业从业者提高收入的根本。因为,手工业或工业,大多数时候是不赶时间的,人多时,可以多生产一点备件,人手少时,也可以少生产一点部件。甚至一些工厂,也可以把简单部件的生产委托给农场、田庄进行加工。

    再说后世美国的大农业,全部是农场式,别人之所以能挣钱,一是全部机械化,需要人做的环节非常之手,有维持农场运转的人就可以了。唯有这样,别人才挣得到钱。假如美国的万亩农场,按华夏的小农模式请2000人耕种,对不起,你的收入可能只够支付一两个月薪水。

    后世华夏的农民,为何都要进城。自然也是因为城市里的就业,是一种“饱和就业”,除休息日外,每天都有工做,这样收入自然就起来了。而在农村,一年用于耕种的时间连三个月都没有,等于一年就浪费了九个月,这样的情况,你能富起来吗?

    正是因为深知这样的原因,海华从马辰开始,到“十三太保”,再到政府高层,更加上有马辰的成功运作,大家都认识到,唯有规模农业,才是立国之基。而泛泛而谈“农业之基”,其实是个误会。

    再说,一条山谷,有几千上万亩,如果发展几百家农户,每家都是“耕者有其田”,但这一条山谷的大地治理、水利设施、环境保护等,都有可能落后,因为管事的人越多,心越不齐啊。这也是华夏哪怕在包产到户时期,也一定要有村长、组长这样的农村干部。

    华夏即将开始的各大岛屿的农业开发,其实也选择了这一条道路。各地组建的拓荒团,都是几十人几百人一批,虽然前期有“海华拓荒总公司”引导和兜底,在各岛屿组建规模型的“拓荒公司”与“拓荒农场”,但这些拓荒农场,在若干年后,也将会转让给私人经营。

    海华,不可能把农业这一块,也搞成国有经济。至于这个若干年是多久,并不是由政策决定,而是由参与拓荒的农民的家底决定,哪家会持家,存有钱了,有了购买农场的心思,“海华拓荒总公司”便会把这些农场打包卖给这些农民。

    原来那些入股“海华拓荒总公司”的商人、工厂主,还享有购买这种“拓荒农场”的优先权,期间不过是进行一番股份转换罢了。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