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延月 > 第1章 松江府

第1章 松江府

作者:北岩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引子

    江南,松江府,自古繁华之地,八月桂花香,稻米熟,遍地金黄,乡间的黑土经过雨季的浸润,变得油汪汪,走上去,吱吆的声音,让人心里不觉荡漾。http://m.julangge.com/bid/3521080/

    孩童们赤着脚,在屋舍四周追逐打闹,满身都是泥浆,吴语软糯,娘亲责骂起来也是轻轻地,偶尔有位大声的女子,一看就是百里无一的爽朗性子。

    当然,吴风绵软,这种女子是万里存一,大部分还是低眉顺目,口语细声软糯。

    从上空鸟瞰,小桥流水人家,各种各样的屋舍星星点点地罗列在河畔,有夯土的茅草屋,也有青砖黑瓦,讲究的,会用白灰刷墙,这些无疑是大户人家了。

    集镇每隔三五里就会出现,都是在河汊交汇之地,规模也都不大。河道上由一个个拱桥连接,平底船小舢板就穿行于此。

    平日里,这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忙忙碌碌,一副太平盛世的场景。

    此时江南,空气中风花雪月弥漫,富庶敌国,人口自然密集,松江府华亭县,更是如此。苏州河与浦江将这繁华锁住,向西一路延伸到太湖,他们如同项链,而沿岸的集市如同珍珠般绚烂。松江自古以纺织闻名,秋凉季节,大批的布匹沿着河上下其舟,不断地汇集,向北向西运走。

    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貌似历史上某个节点,人们还在束发长衫。

    松江府的府治在华亭县,华亭县城,城墙不高,也就三丈有余,围起了的地方却很大,南北也有个五里路,东西就更长了。

    城内大街宽阔,小巷幽深,晴好日,来往的人,如同过江之鲫,摩肩擦踵。细观之,绸衣绸裤是平常人的标配,也会在身上搭一件马甲之类的褙子或披肩。府城,也是文脉翻新之地,到处可见身着蓝衫的文人,棉布蓝衫在这里是一个身份的象征,秀才以下都会穿的,那些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的人,也无需担心,在县学里走一遭,就算是文人了,穿上蓝衫也是可以理解的。蓝衫就像是一种执念,每个识字的人都会穿上,再加上文士帽,就很有味道了。

    文士帽又称巾子,各种式样,一般是圆筒的,帽檐的地方会加些装饰,就形成了不同的名称,如秀才巾,是最简单的,类似于国军帽子,只是少了前面的帽檐,翻盖多加几层,就是高士巾。

    私下里,却不是这么穿的,缎子衣甚至纱衣就是标配,上衣下裳,外加一件宽松的褙子,有的直接就是一个大袍子,大大的领子,这些打扮叫做名士。

    华亭县内无穷人,你看家家户户的后院,连丫鬟们都裹着绸衣,绸衣贴身,把曼妙的身躯勾勒得此起彼伏,所以松江府自古就是风月之地。

    松江府近海,空气潮湿,人们的食欲就不是很强,大部分人都是清清瘦瘦,这更加显得飘逸。潮湿的空气,也让人的皮肤变得滋润,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只要五官稍微端正,男子就是潇洒,女子就是漂亮。自古苏杭出美女,同样,苏杭也出才子,才子么,都是一表人才的样子。

    女主人在家中么,裹胸外披着略薄的纱衣,更显得玲珑剔透。女子漂亮了,虽然养目,但也确实灼人,你看看,那些家中有曼妙人儿的文士,平日里哪个不是青着眼圈。

    况且,县城内还有许多的青楼瓦肆,里面都是四下里过来的精妙女子。松江府的男子有福气,这里的民风也不拘束,不,民风拘束,文人们则不拘束,他们自成一体,青楼这种温柔乡就是为他们而设的,松江的绝世佳作至少有五成出在青楼。

    只要有个秀才功名,哪怕你穷点都没事,只要有才,这松江府是横着走的。知府大人、同知大人、通判大人,还有知县大人等等,都经常在乐坊过夜,乐坊比青楼高一个级别,都是优雅的女子,与才女共舞,文人们不以此为耻,而以此为荣。坊间流传的文人官员的雅事,从来就是人们闲暇里议论、模仿的对象。

    宣义十年,观澜阁的三位才女被府衙三位主官纳入内宅,成为江南文坛最大的风闻,连皇帝都亲自过问,自然也是一笑了之,从此,官选秀女必有苏杭,自此江南就变得十分暧昧。

    松江府商事频仍,苦力也是多得不得了,这些人自然是穿不得长袍,宽松的袖子没法做活,他们的衣裤都是收口的,讲究的会加一个比甲,松江棉布质优价廉,做活穿的衣物都是棉布的,文人穿青衫,苦力是不被允许的,当然律法是不会限制的,只是被人嘲笑就不好了,所以做活的衣服要么原色要么黑色。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穿法。

    ####

    话说,宣义二十三年,松江府华亭县治下南方位,一条很窄的小河叫白沙河,堪堪能错开两片乌篷,河无半里直,自南婉转而来,穿府之后,汇入其它河流。白沙河绕过里湖的地方,有一白沙乡,白沙乡离华亭县城走水路十余里,走陆路三十余里。

    白沙乡南,有一处典型的乱葬岗。

    乱葬岗位于河汊淤积处,有几条小的河道涌来,灌入白沙河。这里水涨水落,经常被淹,故而无主,属于义田。

    江南一带对田与地分得很清楚,田是水田的特称,地则是山坡以及水边沼泽等无法种稻的土地,义田说是田,实际上也无法耕种,这里算是河汊所在,有一个分水用的土包,权且被官府用来埋那些无魂之人。

    不远处是官道,大部分流离失所的死难之民、乞丐以及早夭的孩子,总之,无法埋入祖坟的人,都会埋在这里,说是埋,就是随便一丢,不久就会被流浪狗吃个干净,这里本来就是沼泽之地,芦苇连片,远离村舍,也不会引发瘟疫。

    每当有人从远处经过,都会惊起一群乌鸦,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

    这个年代,死人是经常的事,丢到这里,也没人会去掩埋,所以乱葬岗上就有很多尸骸,每到夜里,也是磷火四起,一副阴森的样子,没人会在这里逗留。

    每年冬天,乱葬岗的腐败味道被严寒压制后,官府都会雇人,来将骨殖清理掉,就是顺着河道用船丢到大江口。

    今夜星空在云朵里忽闪忽现,空气中飘荡这细细的水丝,到了后半夜,河汊上慢悠悠地摇来一条小船,那种普通的平底乌篷船,载人运货的主力,在这里毫无特色。

    这个时辰,来这里的船,只能是来丢弃尸骨的,这种事也只能在这个时辰里做。

    朦胧的月色,掩映着水汽,月牙儿细细,如同缀满了眼泪,弄得四下里安静如斯。

    草席裹着的人儿,被如此粗暴地对待,从船舱中被拖着脚直接拉到船头,草席撕裂,露出少年惨白的面容,在惨淡的月光下,如同擦了一脸的白粉,他是如此俊俏,这不是一张典型的南方男子的脸,有些细长,宽宽的额头,眉毛浓黑且平直,在尾端稍微有一些弯,颧骨也不高,下巴隐约有点尖,只是嘴唇惨白,发髻歪斜,散了一些。

    竹蒿深深地插入水下,船被死硬地顶到岸边,少年的身体动了动,也许是船体的震动,也许是。。。

    船上两位上了年纪的人,也许不到四十吧,古人显老,尤其瘦人。

    他们都是对襟小坎肩,宽筒的大裤衩子,快到脚踝了,不像水上讨生活的。

    两人竹篙把船抵在岸边,抬着少年手脚,嘴里喊着,“吆、喝”,草草地将少年丢上了岸,也不管了,撑开船,就走了。

    “老二,三哥儿怕是没死吧,这么长时间,身子也不硬。”一脸麻子的男子有点怕。

    “气早没了,过了今晚,就挺尸了。”叫老二的男子随口应道。

    “这是一条人命啊,你们下手太重了。”

    “养婿,不算命,就当养条牲口。”

    “唉。。。”麻脸谈了口气,摇着船,频频地回头望着那乱葬岗。

    暮色沉沉,随着吱吱呀呀的摇橹声,小船一会儿就不见了。

    后半夜,天空晴朗,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上被草席裹着的少年醒了,只是僵硬着身子不能动,被抛在泥地而来的疼痛感让人窒息。窒息所带来的压抑感呕吐感,也促进了意识的恢复,慢慢地,少年对身体的感知逐渐由麻木到清晰了。

    麻木与疼痛的交杂,在某个时间节点,是一种舒适的意识,少年心想,原来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感觉。

    穿越总得给点福利,只是此时这福利不会多,刚刚好,够他活下来。

    慢慢地,他能感知到体温的回升,冰冷的躯干也能感觉点暖意了。许久,打更的梆子声隐约传来,少年慢慢地坐起,一翻一坐之间,身上的单衣裹满了黑泥,草叶。

    爬出烂泥汤,却要忍受着钻心的疼痛,然后,起身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烂泥走过沼泽,并不是少年知道路,只是远方有灯,他觉得自己应该往那里去,也算是求生的本能。

    扒开芦苇丛,鞋被他早早地挂在脖子上,裤子也脱了下来,等走出这片沼泽地,官道亮亮的就在不远方。

    走上官道,少年感觉到了,本来头上鼓起的血包也消了,后腰间被切开的疼痛消失了,翻起的皮肉也愈合了,四肢和躯干的伤也消失了,原来折断的左臂,奇迹般地接好了。

    浑身上下一片轻盈。

    少年不由得一阵惊喜,“原来如此!谢天谢地。”

    江南富庶,人们平日里的出行基本上都会优先选择水路,但仍然修了很多的官道。沿着官道,官建颇多,就是路边的亭子,也称为官亭,供路人歇脚避雨,夜里往往在亭子里挂一盏常明灯,这灯的设计很是巧妙,风吹不灭雨打不灭,又称气死风灯,就是给夜行人指明方向。

    夜里在佘山的山顶,就会看到一片漆黑之中,官亭的气死风灯星星点点,壮观的很,夜间的官道就是通过这灯笼与村庄得以标记。

    亭子建在路边、村旁,一亭一草屋。

    走了很久很久,才走到一处官亭,少年身体尽管伤势痊愈,但是架不住虚弱,有些气喘胸闷。

    黎明前的那一段时间往往是最黑暗也是最冷的时刻,尤其此时仲秋之际,江南四季分明,秋天还是比较凉的,少年光着屁股,上身的单衣已经被体温烤干,只见他被冻得瑟瑟发抖,却很自然地取下灯笼。

    少年拢了拢四下里散放的柴火,在草屋边生起一堆火,借热气,终于让身体暖和起来。但是腹中的饥饿感也随之而来,环顾四周,确实没有可以填腹的东西,忍着吧,前世的经验,当饥饿感消除后,会有饱腹的滋味。

    借着光亮,少年看着自己的衣服,普通的棉质单衣,于是迅速脱下来,浑身上下只剩下一个兜铛,少年很是好奇,这就是内裤?转而又不觉得惊讶,有种习以为常的感觉。

    亭子边有水池,有泉眼,池子的四周甚至池子底部也铺了砖,可以解渴,也可以洗涤衣物。

    少年飞快地将衣服漂洗了一遍,泥土自然洗净了,借着灯笼散出的微弱光芒,也能看到衣服上血迹凝固后留下的斑痕。

    本来是黑色的衣服,洗了多水之后,掉色很严重,已经有些泛白了,血迹凝固,就特别显眼,尤其后背,糊得满满的。

    心想,这是遭了什么罪,脑海中却没有之前的记忆。血迹清洗之后,再在沟里抓起一滩淤泥,擦洗一番,血斑的颜色变淡了,淤泥的黑色再一掺和,对着火光,也不怎么能看出来。

    也就一袋烟光景,衣服洗净,扭干,用一根木棍挑在火堆边,少年拆了亭内断下来的木头栏杆,所以炭火很旺。

    洗完衣服,接着凉凉的池水,将身体好好地洗了一遍,身上只有一些泥沙,冲一冲就行了,主要是头发,他将淤泥抹上,再用水冲,也是干净地很,找根木棍,简单地别上,这套动作下来,敏捷而自然,这是一个勤快的人。

    洗干净之后,就着炭火,一点点地烤干身子。

    天亮时分,裤子干了,穿上,继续烤上衣。

    ####

    朝日刚出现在平野,少年用水将火浇灭,走出官亭。回头看了看,草亭草屋低矮,却又古风盎然,与周边相衬合,于是远近相间,黄色绿色黑白色,层次分明,仿佛一种田园气度,悠然入心。

    少年顺着官道向北走去,期间越过石桥,两边的稻田泛黄,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马上就要收割,空气中于是弥漫着一种收获的干燥,对的,是浮躁。

    顺路而来的第一个集镇,少年的脑海中突然显现了集镇的名字,“放塘”,再向北是徐泾,这里的地名,很多的塘、泾、浜之类,另外一个字大都是姓氏加上水的分类,离华亭远着呢,“看来阿爹把自己丢得够远,”少年不自居地嘟囔了一句,把自己也惊动了,这句身体的灵魂似乎、应该还在。

    沿着大路,径直就进了放塘,放塘是典型的江南集镇,官道宽大横穿其中,房屋以官道为对称轴,向两侧层层展开,一条小泾紧贴着外围,自然也可以行船,旱路水路俱全,这是标配。

    镇中央的路都铺了青石,两边的店铺都是连在一起,看起来更坚固,大都是穿斗式木结构。这种设计的好处很多,门板就很容易卸下装上,铺面也显得宽敞,一打眼就可以看清楚店里的货物,实用为主吧。

    少年的肚子开始咕咕作响,紧接着油烟的香气传来,但见不远处,集镇的十字街口,一处三面敞开的早点铺子,正冒着热气,蒸汽升腾,在这清凉的晨街上很是显眼。

    再往前走,就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那里下面,水汽升腾间,一身绸衣绸裤,宛如仙女一般,那身材,随着不断地转身,在烟气中忽隐忽现,也是一番韵味。

    江南商风浓烈,商家的女子出头露面并不是什么大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只能是大家闺秀,前提是大家户。

    走到近前,明显的一家三口,男主人四处打杂,女主人负责下面加浇头,一个不大的丫头在那里招待,一家人典型的江南人秀气的长相,打扮得都是一丝不苟,清爽干练。

    少年肚子开始咕咕直叫,确实是饿了,犹豫了一番,走向前去,

    “阿娘,我没带钱,能不能先赊一碗面。”

    “小哥不是本镇人吧,小本生意,见不得赊账。”中年女子笑盈盈地说。

    少年犹豫一下,“不瞒阿娘,家离得远,肚子又饿得慌,先允我一碗,容后再给。”脸上浮荡着不好意思的表情,手脚不知道往那里放,毕竟是求人,面子确实难堪。

    倒是旁边的男主人看到这个情势,张口了,“不妨,小哥先坐下来,容娘给小哥下面。”说话十分地干脆,而中年女子,也是面带笑容,没有任何不悦,紧接着扯了两把面条丢进锅中。

    少年赶紧行礼,致谢。这套动作似乎天成,少年也是感叹,原主也是个知礼的人。

    妇人对他笑笑,指着店里,“小哥随意坐就行。”接着就忙活去了。

    此时过来吃早餐的人不少,大家只是看看少年,也没啥言语,仿佛司空见惯。或许,松江府本就繁华,商事鼎盛,有几个外人很正常,况且这个少年一口本地腔,就是讨一口白食又会怎样。

    少年知趣,说一碗白水面就行。

    面很快就来了,白水面上飘了几颗青菜,这里的人,午餐与晚餐都是吃米饭,只有早餐,讲究的人会吃面条。

    虽说是白水面,汤却是肉汤,眼色清亮,大油飘在上面,又用生抽做底,味道十足,即便前世,少年也没有尝过这么鲜美的味道,江南人真是会吃,一碗面能做成这种样子。

    老板娘给少年的碗中着实加了面的,也添多了汤,热汤入胃,直吃得细汗排出,那是一个舒畅。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