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 第113章 三国(四十四)

第113章 三国(四十四)

作者:洛娜21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刘关张三人最后被留在了兖州,以刘备的身份自然无法拜见小皇帝, 曹操属地的职位也暂时全满。m.yiwuwenxue.com

对于来投奔的小伙伴, 曹操也公开诚公布得同他商量了一下这个问题。

陛下虽然现在在昌邑,但是朝廷还没有来, 当地刺史的确有在圣命未到时先委任下属的权利。

但是曹操治下的兖州、豫州近期大部平稳,他接手也已有一年有余, 局面已经被控制。

原来不老实的也被他基本换完了, 一时之间确实没有可以塞人的地方。

所以他和刘备坦言道:可以等去接朝廷官员的兵士回来后,由大汉朝廷委任官员。

刘备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于是他便留在兖州等朝廷重组,顺便也能在兖州观摩曹操治理当地的状况,以此学习。

刘备虽弃官而走, 理论来说已经是一介草民。但是出于他是曹操友人的身份, 自然不会有人真的和他较真。

他现在住在兖州单身官员文臣宿舍, 住在这儿的基本都是正在接受培训的预备官员。

刘备三兄弟在其中也跟着培训的官员学了不少全新的知识。

他们到达之时, 此处官员的基础知识已经培训完毕,现在正在进行的已经接近结业部分的实操部分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关于蝗虫的治理。

这门课是为了应对来年开年后避无可避的蝗灾, 这堂课的教授是若干个老农。

因为兖州本地的语言系统就是北方语系, 虽然老农说的话较为质朴, 但是他说的话还是保证诸位明年要被下放的官员能够听明。

在今年闹蝗灾的时候, 就有若干蝗虫被抓住晒干后泡在了酒中保存, 到了如今将蝗虫尸体拿出来时候,尸体依然饱满, 可以用教学辨认。

老农另外还拿了蝗虫卵给大家辨认, 并且告知了蝗虫的生活习性。

蝗灾虽避无可避, 但是因为豫州狙击西面蝗灾的那一次,实际进入兖州豫州境地并且能够活到产卵的数量已经远远小于其余州府了。

而蝗虫的孵化肯定也不是一瞬间全数孵化,会根据各地的气候、地形产生变化。

所以来年这些官员预备役入职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这些小蝗虫还没有成为气候之前尽可能的扑杀。

今年兖州、豫州全境均鼓励村民尽量不要将家中的禽类宰杀,产下的鸡雏也不要择公母,全部留着。

包括野鸟、啮齿类,螳螂等会捕杀蝗虫的动物,都予以保护。

就等着来年靠这些吃掉小虫或是成虫呢。

自然界一物降一物,蝗虫在成灾的时候极为可怕,但是若是平时,那真是再好不过的饵料了。

村民们因为相信曹刺史,大家都互相监督,见着有人嘴馋了捕鸟尽量劝阻,并且看着家里的熊孩子不让他们搞弹弓抓鸟。

几乎全州的人都小心伺候着领地内的禽类。

哪怕它们来偷吃谷物,也只是拿着扫把驱赶,随着护食的农人凶残度直线下降,硬是养的属地内的小雀们肥成了球。

而对于一些过境的候鸟,村民们更是热情挽留。

它们要吃就吃,反正地里头的那些本来也没打算收回来了,不就是些牧草吗,多大点事儿。

用井水洗澡也没事,反正水打出来就是给人用的嘛,给鸟也一样。

这点水够不够?算了再给你们多打几盆。

等这些候鸟心满意足南飞的时候,村民也是非常恋恋不舍的,就差没挥舞着手绢说明年开春一定要来咱们这儿啦。

明年如此防治是否有效,尚且未可知,但是就曹操治下的这种教学模式实在让刘备三兄弟大开眼界。

尤其是建立在曹营造纸技术以及印刷技术上的表格清单。

干净整洁的表格如何填写,才能最简单的向上级说明遇到的情况,还有如何看懂上级的批示也是培训的一个小重点。

使用这种表格不需要下级官员多费心在语言的修饰上,这张表格就是非常简单的要素:时间地点姓名,所报何事,紧急程度,上级批示。

而且填写时候需要一式两份,一份用来流转一份用来留底备案。

刘备很快发现,曹营对于未来新生代的培养,重点几乎全数倾轧在实事之上。

尤其是案例分析,实在太实用。

有些拿出手的案例让做过很长时间父母官的刘备都难以解答。

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面临选择,这一点就连担任讲师的某官员在讲到这一案例的时候,都叹息曰无解。

这一课他们请来了一个老人,他所讲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是是若干年前,他在担任县令时候遭遇黄巾军的一役。

那时候兖州刺史还不是曹操,兖州军事尚且疲弱,黄巾军攻城时,他的城镇兵士、器械均都不足,只能死守。

见状,黄巾军将领也不想白白浪费力量攻城,他们的做法是黄巾军胁迫了若干城郭之间的治下民众逼他开门。

他要么开门,救下他治下的百姓。

要么死守城门,眼睁睁看着他们一个个被杀死。

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错误的选择。

开门与否,对于一地父母官都是煎熬。

当时黄巾军对他说的好,他们仅是为了借道,并不会伤害城中百姓。

但是这位官员坚定的拒绝了。

他驻守的城池一开,背后就是兖州腹地,黄巾军固然可能会遵守承诺,不杀他城中人,但是其他的人呢?

他虽为本地父母官,下面的每一个村民都是他的责任,但是他同样也是兖州的官员,庇护兖州人民也是他的责任。

难道他可以为了保住自己治下的民众,就将无辜的兖州民众送入屠刀之下吗?

当时他的做法是,他拒绝了黄巾军的要求,并且他在黄巾军每杀一个人的时候,都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

当时他站在城楼上说:是在下这辈子欠了你们,吾未能护住尔等,吾亦是放弃了尔等。

吾会牢记尔等的名字,欠你们的,由吾下辈子来还,还不清,就下下辈子还给你们。

那一日,黄巾军杀了足足七十六个村民,每一个赴死的村民都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也有咒骂他的无作为的,但也有表示不怪他的。

他背后的守军因气氛过于惨烈,纷纷扭过头去不忍再看,整座城的气氛都哀愤至极,而他却从头看到了尾。

并且将那些人临死前的样子烙刻在心中。

直至最后,连黄巾军的兵士都实在不忍再看这一幕,其将领见军心有被影响,最后只得放弃进城,剩下的百来名村民才被释放,这一支黄巾军亦是绕行此处。

这一战,他守住了,却再也没有勇气上城守兵,他没有勇气再面对一次这样的选择。

他选择申请了病退,后来在曹操入驻兖州之后,他又被人请了出来,如今便只做了个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这个官吏给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衣袍。

他的袍子内部,被他的妻绣上了这些人的名字。

七十六个村民,一人不差。

这位官员,每天都将这些人的名字穿在了身上,就像是在等着这些人召唤他去赎罪的那一日的到来。

这些预备役个个表情不同,或有遗憾,或有不赞同,也有义愤填膺的。

但是更多的人是面色煞白,并且露出深思之色的。

见此,官员告诉他们“做一个横征暴敛、人人喊打的恶官,远比做一个吏治清明,尽心负责的官员容易的多。”

白发苍苍的文士面色平静。

“吾之一生,都难忘那夕色血景。”

“那一日倒下的人,亦是成了吾之魇。”

“有些事,这辈子尔等都无法确知当时所做之抉择是对是错。”

“就如那南边岷江上的湔堋(都江堰)修建之时耗费人力众多,为人指责,后却造福了一片巴蜀之地。”

“亦有建立之时人人称颂的机制,最后却落了个零落结局。”

“吾只能说……从心,即可,是非功过,便留给后人评说吧。”

这一日,下课之时,刘备也跟着学子们向这位图书馆的官吏躬身以谢。

他后来在许多年后,重访兖州图书馆曾见到过这位官员,那时他已垂垂老矣,眸中光芒却愈加温润,见到刘备时他缓缓俯身行下级。

刘备亦是还礼,二人同坐下,聊了一下午。

这官员告诉他,自己这些年的体质每况愈下,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寿时将尽。

内心却极为平静。

不如说,他已经活得比自己预料中活得久的多啦。

彼时已为荆州刺史的刘备面带唏嘘之色,他在过往那些岁月中亦是经历了不少次选择,事后证明,有对的,也有错的。

只是他每次选择,却都遵循了这位无名小吏的教导——从心。

故而,虽错处不少,却也不曾后悔。

此亦可说人生之大幸。

有什么能够比虽有遗憾,却无后悔更能让人满足的呢?

就在刘备满兖州晃悠的时候,夏安然正忙着组织人手烧竹炭。

经过他的实地考察,兖州竹资源的确尚可,但是最为丰厚的还是豫州,所以他们将烧炭地点选择在了豫州的一竹林附近。

此处竹林茂密,因为周围的确都产竹,村民若有需要多自门口取材,除却猎户和采笋人,很少有人去砍伐那一块竹林。

竹子和寻常树木不同,它们的根系是横向发展,且极为发达,对于一些丘陵少农田的的确,农人们最怕的就是农田附近有竹林。

因为这些竹子哪怕距离甚远,也能很快将根系探过来。

这当然也有好处。

好处就是竹子的再生性提高了不少。

而且砍伐时候一点都不会有破坏生态平衡的心虚感。

夏安然令人在需要砍伐的竹木上做了记号,他这次的砍伐以实验为主,疏林为辅,他们刻意选了不同年龄的竹子欲做实验。

砍伐的竹子多半也是挑选的不同区域的竹子,避免给竹林带来过大的伤害。

虽然当他进入树林的时候便觉得,按照这林子的密度……想要给它伤害恐怕还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办到的事情。

同时,他也带来了制纸作坊不愿意使用而被废弃的竹节。

因为要出行到豫州,也因为小少年的老师们来了,小少年这几天正被领回去补课呢——曹操语。跟着夏安然出来的依旧是亮少年,但是这次庞统和庞德公也跟随了。

庞德公是蹭了曹军的防护,虽然目前兖豫二州匪人基本被剿灭,但是到了冬天,依然免不了的会有野狼等凶兽会袭击驴车。

他们现在抱团出行安全性便高了很多。

说实话,如果可以夏安然是不想要在这天气出来的。

大冬天,没有了冬天特别好用的曹纯大抱枕,他晚上根本就没法睡啊!

在昌邑的时候,曹纯偶尔几日无法返家,夏安然都是一个人孤孤单单抱着软枕头睡在炕上的,当得知兖州没有竹林,只有豫州境内有质量较好的竹林时,夏安然沮丧了好几天。

就差没对曹纯唱:想要把你捧在手心,虔诚得带走了。

你是我的小呀小暖炉,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不,事实上他唱了,然后他尝试了一下被曹纯捧♂在掌心,狠狠得温暖了一下的感觉。

事实证明,人不要浪,你一浪总有人能比你更浪。

曹纯此次未能跟来,因为李榷、郭汜二人到了洛阳,他们不肯再前进,只将所挟持的朝廷官员交给了前来接应的曹军。

李榷郭汜如今地位尴尬,小皇帝下了正式诏书迁都昌邑这个可谓穷乡僻壤的地方,众人虽在背后说这是曹操干的,但是诏书已下,首都就是变了。

而小皇帝如今有了曹军的支持,这便意味着李榷、郭汜再也没法像之前一样对着小皇帝呼来喝去,他们如今身上所肩负的官职也变得尴尬起来。

西边的马腾韩遂虎视眈眈,东边的曹操冷漠旁观,李榷、郭汜军又因为内讧在长安干了一架,人数有所减员,如今也只能盘踞在洛阳城外,同虎视眈眈的司隶守军面对面。

没有胆量硬闯。

曹操倒是非常好说话,他热情的邀请李榷郭汜二人进入兖州,但是他们两人谁敢进去哦?

之前把小皇帝得罪的死死的,现在小皇帝有了靠山难道他们要用自己的性命,去揣摩小皇帝的度量吗?

即便小皇帝的肚量足够大,按照他们对曹操的了解,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曹操难道会放过这个光明正大收剿青州兵的机会吗?

倘若没有了兵权,他李榷又如何在这个战火纷飞世界上立足?

出于种种因素,此二人最后仅仅是客气的讲自己是小皇帝派驻在长安的将领,此行只是为了护送诸位大臣,不敢久呆,并且强烈要求回到了长安城。

曹操放他们走了吗?是的,他当真放他们走了。

因为曹操而言,此时他的心腹大患并非是这两人。

而是处于兖州豫州东面的,陶谦所治理的徐州。

他已经得到确切的消息,袁术,带着传国玉玺到了徐州。

这倒真不是他特地去查,而是袁术似乎并没有掩藏自己行踪的意识,他的举止行为极为的高调,就差没大声呼和“我就在这儿哟!”了

徐州刺史陶谦本就是袁术的人,袁术战败去前去投靠也的确再理所当然不过。

徐州和兖州接壤,占地广袤,土壤丰美,水资源充沛,又是平原地带,产粮众多,一直都是东汉朝廷的粮食供应大区。

同时,他的渔业丰富,江海运、贸易往来便捷,是一块众人皆知的膏腴之地,

这一点,从曹操的父亲曹嵩,宁可不投奔自己在兖州做刺史的儿子,也要留在徐州就可以看出。

这块地方,曹操之前,也心动过。

但是一来他师出无名,二来那时恰巧发生了灭董前兆,等再回来时,曹操已经有了豫州。

他心知肚明,占据了两个州府的自己,之所以之前没有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主要还是因为无论是兖州还是豫州,占地都不甚广袤。

他手中两个州加起来的面积,大约同徐州相当。

但也因为如此,如果他曹孟德再将徐州打下,那他将成为旁的诸侯之间的眼中钉,原先没有注意到他这一股新生势力的诸侯们也会立刻将他视为可以吞并的对象。

所以曹操将这一野心埋在了心中,但是现在,情况就有所不同。

昌邑迎来了陛下,普天之下,皆为王土,徐州刺史的任命,应当由朝廷发达。

如果小皇帝当真找到一个借口罢免了陶谦,那么有一个忠臣良将包袱的陶谦,也只能乖乖听命,至于他会不会离开,又是另外一回事起码能够膈应到他。

若是以往,曹操不会一心想要拿下徐州,尤其在蝗灾情势未名的情况下,于他而言,多拿一个徐州只会成为他的负担,并无争斗的价值。

但是,袁术,成为了这一个变化的计量,也成为了压倒这一天平的一个巨大的筹码,在曹操看来,袁术此人蠢笨不堪也就罢了,他简直就是此世间的最大一个搅屎棍。

此人贪婪,却要专权。更可恶的是他贪婪好色、奢侈成性,可谓骄奢淫逸之极。

在他的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往往苦不堪言。

而且他治下的兵士,全无纪律可言。

袁术甚至纵容兵士们对百姓进行掠夺,以此激励士气。

这一行为在曹操看来是极为愚蠢的事情,而他也的确吃到了苦果,在和荆州刘表的作战中,他遭遇到了来自背后民众的背叛,这一刀令他损失惨重,但到底有忠心于他四世三公身份的游侠、死士将他救了出来。

只可惜他似乎完全没有收到教训,听说袁术刚刚到了徐州,便要求陶谦交出兵权。

陶坚自然不肯,双方隐晦的进行了一番抢夺。

远在兖州的曹操并不知道他们那一次抢夺,谁输谁赢,但是就他所看到的结果而言,袁术占了上风,这应该也同陶谦没有认真对待,也不够心狠有关。

与陶谦而言,袁术于他到底有知遇之恩,所以陶谦这一次退让了,他退让的结果就是徐州在大灾之后亦是无法恢复生息,徐州百姓遭到了袁军的骚扰。

正因为徐州富庶,袁术又已经称王,那么在他看来,徐州的一切本就是他唾手可及的东西。

民众的自然也是他的。

他刚到徐州不久,便又纳了三房美人,全是其属下,在他人宅中抢夺了的妇人。除了女人之外,袁术也没少抢夺钱财。

他的哥哥袁绍在组织伐董联盟的时候就喜欢举办宴会,他的弟弟也一样,刚到徐州不久,宴会倒是一场又一场的办。

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徐州就会被袁术掏空,而被掏空了徐州之后,养肥了的袁家军自然会将目标移向现在已经非常显眼的兖州,何况对于袁术而言,既然他想要做皇帝,那么小皇帝刘协的存在,自然已经成了他的眼中钉。

按照曹操对他的了解,袁术想的八成就是现在别人不认同他正统的地位,完全是因为他得位不正,既然如此,如果让小皇帝传位给他,那他岂不就是名正言顺了?

在这个万事讲究正统的年代,他的想法的确没错,但是曹操不会让他得逞,他想要拱卫的汉室,可不是袁公路为帝王的汉室。

这一个冬天,曹营过得非常忙碌,大批汉臣的涌入,给曹营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这个负担并不是指物资上的,而是指精神上的。

之前就说过,昌邑是一个相对比较贫穷的城市,这里也从来没有成为诸侯王的封地,自然也没有宫殿。

原来小皇帝居住在兖州最好的房屋,这本也没有错误,但是现在,群臣们纷纷表示,陛下住在这个没有宫殿的地方,实在是太委屈了!

就连董卓当年都为陛下修筑了长安宫殿呢!

所以这些汉臣刚到曹营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先抱着他们委屈坏了的小皇帝哭了一通。

刘协平静的看着这些涕泗横流的大臣们,内心半点没有被打动的意思。

在他看来,所谓的这些大汉忠臣们能活着走到这里的,都曾背叛过他,他冷眼看着这些人刚刚抵达此处,刚吃饱饭换上了干净的衣服,便开始唧唧歪歪指责曹孟德对他的轻慢,又用极为拙劣的方式在他面前挑拨离间。

小皇帝只想冷笑,他着王冕,面孔被珠串遮挡,又是坐在玉阶之上,诸位大臣看不清他的表情。

他们只一味的自我表演,小皇帝一边看着他们这些不堪入目的表现,一边在心中想,还不如同夏主簿一起去豫州看竹林呢,听夏主簿说,竹林有一畜极其肥嫩美味,其名为竹鼠,红烧清炖滋味都很鲜美。

现在因为他们这些大汉忠臣,他反而被留在了这里,夏主簿只得带着诸葛亮与庞统二人前去那,真让人羡慕。

其实有一句说一句,就算这些汉朝臣子们不来昌邑,曹操也不会让你去的呀陛下!

直到小皇帝听闻这些大臣们要逼着曹操修筑宫殿,他才出声制止。

他的理由非常简单,昌邑很穷,今年的税收尚未抵达王都,以小皇帝为首的汉室政府,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收入。

说白了,他们此时衣食住行,靠的全都是曹孟德自己的产出,虽然也有大臣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