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 第二百零四章 日军战车第1团(下)

第二百零四章 日军战车第1团(下)

作者:青椒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这位埃伦上校,对装甲部队似乎特别有研究,当他听说日军坦克在来时的路上,深受烂泥地困扰时,他给出了一个极为简单高效的解决办法。

那就是,在战车履带的一侧,捆上一根“自救木”。

所谓“自救木”,其实就是一根削去了枝干,光秃秃的原木,当把它捆在坦克履带上时,通过履带自身的旋转,会自动将这根原木转到坦克身下,借着这根木头的支撑力,坦克会如有神助的爬出烂泥堆。

而随着原木不断跟随履带转动,坦克将自行跃过一个又一个障碍,不断向前挺进。

为了验证这位德军上校的说法,已经摆脱了原始森林烂泥地的安冈正臣中将。特意又在草原上实验了一回。

没想到这种方法,果然非常好使,尤其是对于日军这种吨位不大的坦克来说,显得非常见效。

日军战车团的一众官佐们看得是目瞪口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困扰部队多时的难题,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的迎刃而解了。

而解决的办法,竟是如此的构思巧妙,省时又省力,让人不得不大为叹服。

就这样,从第一次见面起,安冈正臣就将这位埃伦上校,奉作了座上宾。

1939年7月1日凌晨,当小松原偷袭苏军169团得手后,又紧接着吸引了对方两个团的兵力上前增援,他自以为已经调动了苏军主力,就在午时,向战车团团长安冈正臣,传达了协同作战的指示。

按理说,小松原和安冈正臣同为日军中将,很难说得上是谁指挥谁,但依照日军传统,当同一战区内,出现两名级别相同的指挥官时,应该以授衔最早的为最高统帅,因此,小松原中将就当之无愧的指挥起安冈正臣来。

安冈正臣本身就担负着指挥日军河东兵团的职责,该兵团除了战车第1团以外,还包括第23师团所属的72联队,以及一个独立的野炮兵大队,从实力上来讲,并不比小松原的河西兵团弱。

按照计划,河东兵团应于7月2日凌晨发起正面攻击,这个时候,河东苏军应该多半已经被小松原的侧击部队吸引,大量调往河西而实力大减了。

但小松原建议安冈,可以派72联队提前一天追击,否则很可能将错失战机。

安冈正臣反复查看了三次电报,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看错,小松原的确使用的是“追击”两个字。

他听后严重怀疑苏军不会这么快就撤往河西,还以为是老同学立功心切,犯了贪功冒进的毛病,因此起初没敢轻举妄动。

他通过望远镜又仔细观察了下东岸苏军的坚固阵地,发现这些防守在工事中的苏联大兵,根本就是稳如泰山,丝毫也没有一点调动增援西岸的迹象。

这要是现在打起来,哪里是什么轻松的“追击”嘛,分明就是血战强攻。

安冈正臣与小松原在陆军大学时就是同班同学,对于这个临时上司,他是丝毫没有畏惧感的。

既然苏军不动,那自己也干脆不动好了。

安冈正臣哪里想得到,真正增援西岸的,其实是朱可夫一直隐藏的机械化大军,那些守备前沿工事的,不过是82师的两个训练不足的步兵团罢了。

没想到才过了半天,小松原再次来电,声称击破苏军170团防线,并已经派出战车大队,直接插向了苏军1号渡口方向,这份通讯件,终于让安冈正臣再也坐不住了。

既然河西兵团行动如此顺利,那自己还不抓紧动手,岂不是搞到最后,啥功劳也可能捞不到了。

安冈当即下定决心,立刻向河东苏军,发起佯攻。

在野炮兵大队实施三十分钟的压制性炮击后,战车团所属的第3战车联队率先从北面进发,坦克和重型装甲车纷纷冲出掩体,向苏军阵地大大咧咧的攻去。

然而,日军战车才刚刚冲到苏军阵地附近,还没来得及好好表现下,就遭遇了朱可夫精心设下的雷场,冲在最前面的两辆坦克当场被炸的跳了起来,后面跟进的日军战车立马认怂,踟蹰不前起来。

偏偏第一次参与大规模实战的战车团缺乏经验,工兵联队也没有很好的组织起来,结果第3战车联队几十辆气势汹汹的坦克,面对苏军一个小小的雷场竟然毫无办法,只能尴尬的徘徊在苏军阵地前,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第一次进攻,就这么毫无光彩的结束了。

就当安冈正臣有点气馁时,那位挂着自信微笑的埃伦上校却主动找了上来。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按照刚刚埃伦上校的仔细观察,苏军正面防守部队表现相当糟糕,他们不仅训练生疏,就连士气也不高昂,一点也没有一支正规部队该有的样子,在日军第3战车联队受挫不前时,他们并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输出更多火力。

这个发现很重要,对付这种二三流部队,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多面夹击他们,一旦他们承受不住压力,就很容易惊慌失措,导致部队崩溃。

安冈正臣大为欣喜,全盘采用了埃伦上校的方案,命令第3战车联队再次从正面进攻苏军阵地,而第4战车联队则沿着南面从侧翼发起进攻。

等到这次战斗发起时,日军一改战术,集中了大量重型武器,全部发扬到一线,按照德军顾问埃伦上校的说法就是:

“谁先开火,并能进行最猛烈的集火射击,谁就更可能取得胜利”。

一时间,日军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九二式野战加农炮等等,甚至连迫击炮都集中火力,疯狂的向苏军阵地倾泻着。

密集的火炮,将苏军精心布置的雷场基本破坏殆尽,更是将战壕中的苏军士兵们,压制的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而此时的朱可夫,为了保证苏军的河西作战,将炮弹优先运送给了周逸龙所部,自己只能先克制的,用有限火力进行还击。

等到日军炮火还没有完全停息,两个联队的日军战车,就在埃伦上校的提议下,浩浩荡荡的冲向了苏军阵地,它们身边跟随的是密密麻麻的日军步兵。

这一次,他们的进攻甚至得到了,向前配置的37毫米速射炮和各种山炮,步兵炮的有力支援。

跟第一次进攻时的毛毛雨比起来,日军的这次进攻简直就像是滔天巨浪,那猛烈的势头,几乎将阵地中防守的苏军士兵们,打得晕头转向。

朱可夫的阵地,本来是按照第一次诺门罕战役时的布局,继续加固加深的。

因此,东岸苏军的阵地,仍然主要以五道防线为主。

前三道防线,朱可夫交给了82师的另外两个团,第四道防线由57师171团防守,第五道防线则作为最后的预备防线,由一些兵团直属部队填充。

82师是标准的地方师,训练不足,战力较弱,兵源也基本都是当地人,素质参差不齐。

57师是野战师,部队除了训练并不参与地方生产,兵源也是经过统一筛选的,实力较强。

按照朱可夫的计划,东线战场主要负责拖延牵制日军兵力,因此可以用空间换时间的打法,有计划的每天放弃一道防线,通过坚固的防御工事,消耗迟滞日军即可。

可日军调整战术后,爆发出了惊人的战力,大大出乎朱可夫的意料之外,他们以雷霆之势,迅猛的击溃了表现不佳的82师,竟在一天之内,连破苏军三道防线。

如果防守第四道防线的57师步兵171团,也支持不住的话,那整个东岸苏军,就基本面临全线崩溃的局面了。

看起来,日军中也是有些能人的,其对装甲战术的研究,对火力的发扬,并不在苏军之下,朱可夫背手皱眉,站在地图前,严肃的思考着。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