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盗墓之南洋惊潮 > 第147章 宋墓

第147章 宋墓

作者:玉松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我记得小花儿教我的时候,曾经反复给我说过,如果发现土石结构的墓穴,在浅层一定要斜打盗洞,这样才不会导致塌方,一旦超过三米,那必须直打盗洞,否则一定会塌方,而且开口越小越好,不然周围的土石会不断地掉落,堆积在横打的盗洞口,你挖出来的宝贝儿取不出来,人也可能出不来。

还有重要的一点,一旦遇到足球一样大的石头,那就得重新打盗洞,因为要是挖出来,就是一个悬空的窝窝,随着土壤里的水分挥发,导致热胀冷缩,一阵风都能窝窝里的土石碎落。

小花儿还告诉我,如果竖直打盗洞,最好的就是黄土,也就是在堆土层的边缘,这样打下去,直接可以打到墓穴的顶部,从这点看,虽然还不知道下面是不是墓,但蛐蛐他们似乎有些门外汉了。小花儿说如果是土石结构的那就必须要使用大号旋风铲,用工兵铲不但慢,还控制不了方向。从盗洞的大小看和以往他们用旋风铲打出的盗洞大小做对比,明显地可以看出他们的旋风铲是可拆卸的,可以对接大小不同的旋风铲头。

我蹲在横向盗洞口,已经有不少的土石在从上面落下。在昨晚,旋风铲打出的盗洞,土质是湿的,他们一直打到湿土全无才横向打盗洞,到现在上层湿土水分已经全部蒸发,自然土石酥软,一碰就在盗洞底成了一堆。

我打着头灯朝里看,大约前方不到两米的距离是土石结构,再往前却突兀地变成了黄土结构,这就说明墓穴下面还有墓穴,这应该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可他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这个情况自古都有,先不说内地,比如河南,一亩地里可能有三四个墓穴,一亩地只有那么大,可能两个就沾满了,三四个就算把棺材全部挤在一起也摆不下,那就是叠墓,在十几米的地下有一个墓,在六七米上还有一个墓,算上浅土层还可以放一个墓。

当然,这是风水宝地,有的古人会直接将前任挖了丢掉,自己鸠占鹊巢,也有的是不知道,稀里糊涂正好将墓建再了别人家墓的顶上。

但在西境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西境别的没有,就是地方大,这遍布的草原,随便埋个人要找都得花不少时间,何况遇到叠墓的情况,我爷爷一辈子挖墓,才遇到过一回,难道这里是什么风水宝地?

我闭上眼开始琢磨了起来,首先我得想明白,蛐蛐是怎么发现下面有墓的,之前的一幕一幕在脑海里闪现,突然,我想起了之前下墓的时候发现的不同寻常的地方。

本来是土石结构的棺材里,突然出现了黄土地,就在棺材之下,当时是因为黄土不多,我以为那是下葬前被人故意放下去的,看来蛐蛐就是看到了这黄土,认为下面还有墓穴,手段当真是胜我一筹。

我一拍脑袋,我也应该看出来的,我还特意用手碾过,那土是被筛过的,而且没有与任何土石混合,如果是下葬前将黄土填埋在底下,再用土石盖上,那我挖开的时候应该是成块的,因为上面的土石重量在几百年的时间就会与黄土合二为一,但那黄土却没有与石头粘合,那就说明在很久之前便存在了。

蛐蛐也是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便确定了下面有货,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胡乱挖了上面的墓穴,把所有的重点放在了下面的墓,他不惜竖打盗洞,从这点来看,当时他所带来的人全部都上了,包括他自己。

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他们是如何分工的,一人干到力竭,马上换人,车轮战下来,很快能打下四米深的盗洞,而且他还有一根很细很尖,密度很大的探针,一边挖一边探寻墓穴的所在,一直挖到了四米,确定了位置之后,马上横打盗洞。

我小心翼翼地朝着里爬,我尽量不让背触碰盗洞的顶子,也不让手臂接触到盗洞两边,横打的盗洞明显被扩宽过,我爬到黄土的地方,停了下来,仔细地将周围打量了一遍,再来一个那种小巧玲珑的机关,一旦出事儿,我根本不可能爬出去。

前方的墓穴很奇怪,四四方方的结构,也就是看了一眼墓砖,我马上就判断出了年代,宋朝。

盗洞口开得很聪明,他们将墓砖一块一块地取出,整齐地码放在盗洞两边,不但节约了空间,还起到了一个支撑的作用,我打量着墓砖,这是青砖,也是宋朝常用的砖,这种砖不但用于墓穴,还用于建城。这砖很薄,比大拇指还短一些。

这种古青砖的主要原料为粘土,粘土加水调和后,挤压成型,再入砖窑焙烤,拿出来之后,马上用水冷却,让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使其具备更好的耐风化,耐水等特性。这种青砖硬度极高,我用手背敲上去,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也印证了我的猜测。

古人的智慧在创造方面当真是登峰造极,就拿这青砖来说,密度高,不变形,抗冻性能好,抗氧化,防水泡,耐磨损,抗风雨剥蚀,千年不腐。青砖透气性极强、吸水性好,能够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几千年仍保存完好,就是青砖性能优良的最好证明。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地发现这种青砖在墓穴里还有些不可抗拒的缺点,也就慢慢地改成了厚砖,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砖更厚更短了,而且能垒成圆形的样子了。

宋代的墓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香糕砖,因为外型长得很长很细,和当时的香糕很相似,也就有了这么个名字,我所看到的正是香糕砖,但还有一些不同,或许是因为土壤的缘故,有的砖头发黄,最好的青砖应该是表面青黄且光滑。而且似乎也略短了一些。

我顺着挖开的墓穴朝里爬,我惊讶地发现里面的空间非常地小,一个棺材放下去,左右也只能将手伸进去。我能确定的一点是墓主人没有建造棺椁,只弄了棺材,材料是柳木。我手摸上去,木头没有酥脆,说明下面的温度一直很平均,也说明这是一口厚棺,看来里面躺着的人还是有点东西的。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