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网游之红警在线 > 经典坦克战术

经典坦克战术

作者:森林熊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古德里安坦克战术《注意!坦克》

火力

装甲和运动是坦克的两个战斗特征,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щww~~lā

坦克火炮在静止和运动中都可以进行射击,并且在这两种情形下都采用直接瞄准的方法。当坦克静止时,可以迅速轻易地调校火炮,因此只需消耗非常有限的弹药就可以摧毁目标;而一旦坦克处于运动之中,因为观测方面的困难,比较难以确定目标,不过坦克却有另一个长处,就是它的炮身距离地面很高,特别是对于有草木掩护的地面,这种高炮身就显得十分有效——它虽然也招来批评,被认为是容易成为敌军炮火的靶子,不过反过来说,对于坦克炮手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运动中射击,对近距离的目标命中率还算不错,不过对于距离较远的目标,或是坦克行进在坎坷的地面上时,命中率会大打折扣。

将大量的坦克集中起来使用也是招致批评的一个方面。他们说:把所有的坦克都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攻击力量的观念正确吗?是否应该考虑把坦克分配给步兵师使用呢?如果说在今天步兵没有坦克就不能遂行攻击任务,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得出这种结论:凡是具有攻击能力的武器,凡是能够帮助其他兵种前进的武器,自然就算得上是一种主要兵器了。至于是否应该将坦克配备给步兵师,不妨用下面的假想战役来说明问题:

红蓝两军对战,双方各有100个步兵师和100个坦克营。

红军将所有坦克都配备给各步兵师,而蓝军则集中整编为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假设战线长度为300英里,其中100英里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100英里是坦克很难加以运用的地区,另外100英里则是适于坦克活动的地区。这样,在实战中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红军因为把坦克分配给各步兵师,所以有一部分坦克被置于其无法活动的地区,无所事事;另一部分坦克虽然可以活动,但是却受制于地形,使成功运用它们的希望显得十分缈茫;结果在最适于坦克活动的地区,红军只能集中起它全部坦克的三分之一投入战斗。而在蓝军方面,情形则大相径庭,它可以将全部的坦克兵力集中使用在最有利的地区,以产生决定性的效果,它在这一地区的坦克数量至少可以超出敌人一倍,而在其它采取防御态势的地域,即使受到敌人的坦克攻击,规模也是很小的。如果一个步兵师有50门反坦克炮,用来对付50辆坦克的进攻,就比对付200辆坦克要容易得多。

因此,我们的结论就是,把坦克分散配置给步兵师的观念,只不过是重拾1916年到1917年间英国人最初使用的坦克战术,事实上是失败的战术——直到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采取集中和大量使用的战术,才算获得了成功。

我们相信,迅速地攻入敌军阵地,利用坦克的装甲掩护,让我们摩托化的大炮直接击打在目标上,这种方法必然获得胜利。有人说:“摩托车并不能算是一种新武器,它只不过是一种运输旧武器的新方法而已。”当然内燃机本身不能发射炮弹,如果非要说坦克是一种新式武器的话,那么我们实际上要强调的是一个新的兵种,正如海军的潜艇也被称为新武器是一回事。我们相信我们是一种新武器,将来的成功可以在战史上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

如果我们的攻击必须成功,那么所有其它兵种就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我们密切配合,为了让我们的威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求一切必要的支援部队都必须拥有与我们相同的机动能力。即使在平时,这些兵种都应由我们直接指挥。为了获取最大的决战机会,所需要的不是集中的步兵,而是集中的坦克。

摘自《坦克指挥官》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国]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陆战武器的霸主。可在当时贫瘠落后的旧中国却对这种钢铁雄狮知之甚少,直至它问世十余年之后才由北洋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创了中国装甲兵的先河。(注:1919年法国派遣了少部分的雷诺ft-17到海参崴参加当时的多国对苏俄干涉军,后这批坦克辗转到了张作霖手上。奉系军阀张作霖1922年向英、法等国订购了36辆“雷诺”ft-17型坦克,1924年运抵大连,交付中国。)

1.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机枪型)

“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旋转炮塔式坦克。1917年,制造出第一辆样车。同年9月,批量生产,并定名为“雷诺”ft-17轻型坦克。战斗全重

7吨,最大速度10km/h,乘员2人,装备1挺8mmmodel1914机枪,弹药4800发,装甲厚

6-22mm。奉系军阀张作霖领导的东北军大概装备了超过14辆的法国产ft坦克(大部分配装的是捷克造的7.92mm

zb-26式轻机枪),1926年在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批坦克。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以后,少帅张学良带领东北军连同这些坦克一并加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骑兵装甲旅(名义上为中央政府指挥,实际为张学良的内卫部队),到1930年,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36辆ft-17坦克和24

辆装甲运兵车。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这些车辆大部分被日军俘获,编入日军和伪满洲国的部队服役。1933年春,张学良曾向蒋石的南京政府赠送了“雷诺”f-17战车2辆和沈阳兵工厂自行装配的装甲汽车4辆。

2.法/波兰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37炮型)

“雷诺”ft-17型坦克(37炮型)主要性能数据与“雷诺”ft-17型坦克(机枪型)基本相同,只是其装备了1门37mm火炮,弹药数为240发。20世纪30年代末,波兰曾向西班牙、匈牙利和中国出售了一批数目不详的ft-17。现在不知道这些ft-17有多少是原法国造的,多少是波兰仿造的。有记载说波兰造的cws-ft-17曾出口过。cws意思是“中央汽车制造厂”。1925年至1927年间波兰利用法国和自制的零部件组装了26(或27)辆ft-17。波兰版的ft-17用普通的铁料代替了原来的钢材。由于材质低劣不能用于实战,波兰军队用这种型号的坦克进行训练。有数据表明前后大概有30-45辆这样的波兰坦克卖到了中国。

3.英制nc-27轻型坦克

nc-27轻型坦克是与法制ft-17型坦克同一时代的英制坦克。1922年由奉系军阀张作霖购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的nc27轻型坦克与ft-17几乎悉数落入日寇手中。日军将获得的nc27和ft-17编成两个坦克连,后又有部分又移交给伪满洲**队。

4.美制m-1917轻型坦克

m-1917轻型坦克(又资料叫m18轻型坦克)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法国的ft-17

型37炮坦克为原型仿制而成的。其主要性能数据与法国的ft-17型坦克接近,只是其火炮该换成美制的而已。20世纪20年代后期,原东北军装备了此型坦克。

5.意制“菲亚特”fiat-3000轻型坦克

在20世纪20年代初,“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为意大利军队设计生产了fiat-3000轻型坦克,它是第一辆意大利的国产坦克,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出口到前苏联和中国。其战斗全重

5.5吨,最大速度10

km/h,装甲厚6-16mm,乘员2人,装备双6.5mm机枪炮塔。这种坦克也是原东北军装备的一种。据有关资料表明193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也从意大利购置了一定数量的换装37mm火炮的

“菲亚特”fiat-3000b型轻型坦克。

6.英制“维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轻型战车

南京政府于1929年3月在南京新小营,将财政部税警总团移交的24辆全履带式的英制“维克斯

卡登?洛伊德”超轻型战车,编成“陆军教导第一师战车队”,但此时该队仍是一支隶属陆军步兵师的种子车队,并非独立兵种。这应该算是南京国民政府军队中最早的战车部队。1936年又购买了29辆,他们大多数服役于第二坦克营。该战斗全重1.5吨,乘员2人,装备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涂装为英国制式战车的标准色橄榄绿。车体前右侧和车体右后侧涂有青天白日徽。车体前左侧为白色罗马字母a、b、c代表各分队,和各车的序号。

7.英制“维克斯”mke型坦克

1936年,总计16辆英制“维克斯”mk

e坦克装备战车第1连,代号为“虎”连,此坦克重为6.5吨,乘员3人,装有47mm炮1门和7.9mm机枪1挺。mk

e坦克保持了原厂的四色实边迷彩,所谓四色实边迷彩,是由黄色、灰色、深棕色和绿色四种不规则色块组合,并由黑边连接形成的伪装迷彩。炮塔右侧为白色阿拉伯数字标注各车的序号。数字为50-69之间(其中包括mk

f型4辆)。炮塔左侧则标有其连队代号的白色“虎”字。此种坦克没有涂装青天白日徽。

8.英制“维克斯”mkf指挥型坦克

英制“维克斯”mkf型坦克是“维克斯”mke型坦克的指挥型变型。f型的底盘及涂装与e型类似,只是“维克斯”mk

f型装备了无线电设备,炮塔因此进行了扩大。1936年,国民党战车营战车第1连装备了4辆该型坦克。“维克斯”mke与mk

f都参加了淞沪会战,据当时的照片资料可以得知该型坦克至少有一辆被日寇掳去。后在南京保卫战中这两种坦克基本损失殆尽。

9.英制“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m1931水陆两栖坦克

“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陆两栖坦克是英国在一战后研制的一种水陆两栖坦克。这种坦克有一个防水的车体和钢制的浮体。转向舵装在螺旋桨后面的一个圆筒里,由驾驶员的操纵杆控制。其性能数据为车重3.1吨,陆上速度40km/h,在水中

6km/h,行程150km,火力为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装甲厚9mm,乘员

2人。英**方由于发现这种坦克的悬挂装置容易损坏而且机械部分不可靠而没有装备。中国在1935年购买了29辆“维克斯卡登?

洛伊德”m1931水陆两栖坦克,其中16辆组建了战车第一营第2连,代号“龙”连。“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m1931水陆两栖坦克也和mk

e坦克一样保持了原厂的四色实边迷彩,其炮塔左侧标有其白色颜楷繁体“龙”字的连标记,并套有盾形、内凹四边形和圆形的红色排标记,分别表示1、2、3排。炮塔右后侧则是在各排标记内标有各车序号。据台湾有关资料记载其序号应在70-89之间为主。此种坦克也没有涂装青天白日徽。

10.英制“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

英制“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也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研发的一种双人轻型带可旋转炮塔的重机枪战车,装备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并配备有无线电台。作为战场侦察和支援步兵之用。广泛应用于北非及东南亚战场。同时,许多英联邦国家也装备了“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1936年,中国曾向英国购买了4辆该型战车,后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也装备有部分“维克斯”m1936轻型坦克。

11.法制amr33/35轻型坦克

法国在1934年,组建第1个轻型机械化师时,要求用新型的轻型坦克取代当时部队大量使用的“雷诺”ft-17坦克。于是就研发了诸如amr33/35

、amc34/35、r35、renault/amxr40、hotchkiss

h35/38/39等一批双人可旋转炮塔的轻型坦克。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时的地方军阀龙云所指挥的滇军曾从法国购买了数量不详的amr33/35轻型坦克,

在五华山事件后,中央军接受了这些滇军使用的amr33/35轻型坦克。配发给第200师,后参加了入缅作战。

12.意制cv-33超轻型坦克

1934年意大利的菲亚特和安萨尔多两家公司联合研发了cv-33超轻型坦克,这种超轻型坦克是cv-29的改进型。其战斗全重3.15吨,最大速度

13

英里/小时,装甲厚6-15mm,乘员2人,装备2挺8mm机枪。中国1936年购买了大约20辆(有一种说法为100辆)意大利的cv-33超轻型坦克。并参加了淞沪会战,有少量损毁和被俘。1938年初,国民政府又从意大利购入了一批cv-33超轻型坦克。扩编到机械化陆军第200师,而后参加了包括兰封战役、昆仑关战役和第一次入缅作战在内的多次战斗。抗战结束后,在国共内战中大部损毁或被我解放军缴获。成为人民装甲部队的一员。

13.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

pzkpfw

i轻型坦克又名“克虏伯”战车,其部分设计是基于英国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的底盘(1932年德国秘密向苏联购买的)。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德国与苏联在装甲车辆开发上有过很多合作。1929年,苏联从英国购买了2辆“卡登?洛伊德”

轻型坦克,并在其基础上研制了t-27坦克。1933年夏天,克虏伯公司又对其原设计作了一些改进,制造出来5辆la.s(意为农业拖拉机),在库姆斯道夫进行测试。德**方最后决定在克虏伯公司的底盘上安装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的上部结构和炮塔。1934年4月,改良过的lka

1(la.s)被定名为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进入正式生产。其战斗全重5.4吨,最大速度37

km/h,装甲厚6-13mm,乘员2人,装备2挺7.92mmmg13机枪。

1933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整军计划开始,大量的德制装备也陆续运到中国。其中,就包括1936年中**事代表团访问德国时定-购的10辆(有一种说法为17辆)pzkpfw

i/a型坦克。这些坦克交付时仍漆着德军的深灰色,抵达中国后在车体右后侧,炮塔下方漆上了青天白日徽,但仍保留着原德军的战术符号。这些坦克随即装备给战车第3连,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这10辆i号坦克由于战损和渡轮沉没等原因损失殆尽。(注:有一种说法中国还购买过pzkpfw

i/b型坦克,但暂时没有图片或资料可以考证)

14.德制pzbefwg.iausf.a指挥型轻型坦克

pzbefwg.iausf.a指挥型轻型坦克为pzkpfw

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的一种变型车,是为装甲部队在作战时进行指挥和联络而研制的,其中配有一部高频电台。其基本性能与pzkpfw

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相同。据某些资料表明中国曾在1936年从德国购买过2辆,装备给战车第3连的连部使用。(注:此型坦克是否装备,笔者不太确定,还有待考证)

15.德制sdkfz221型搜索车

sdkfz221型搜索车又名“毫须”

式装甲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广泛装备的一种轮式装甲车,作为战场侦察和巡逻的专用车辆。二战初期大量投入波兰、法国及苏联战场。战斗全重为4吨,最大速度90km/h,装甲厚5-8mm,乘员2-3人,装备1挺7.92mm

mg13机枪。1939年,德国向中国出售了一批sdkfz221型搜索车。装备于第200师的战车搜索营第3连(此连拥有sd.kfz

221搜索车12辆)曾奉命参加台儿庄战役,战斗中担任搜索警戒任务,有少数人员伤亡,车辆无损失。战役结束后,撤到湘潭重组。后参加昆仑关战役和第一次入缅作战,大部分在战斗中损毁。

16.德制sdkfz222型战车

sd.kfz.222型战车是sd.kfz.221型装甲车的改进型,它比221型稍大,火力也更强,顶部是开放式的,可以搭载更多的士兵。广泛运用于二战中德军的各个战场。sd

kfz222和221同一年来到中国,这些战车属于早期型,其外形与武器和德军使用的sdkfz

222略有不同,战斗全重为4.5吨,乘员3-4人,装备1挺7.92mmmg13或34机枪和1门20mmkwk30或38机关炮。

17.德制sdkfz223型通讯搜索车

sd.kfz.223型通讯搜索车是sd.kfz.222型轮式装甲车的变型车,它沿用了sd.kfz.222的底盘和sd.kfz.221的机枪塔,并安装了一个可折叠式天线。是二战德军中性能比较优良的一种通讯车辆。其武器是装备了1挺7.92mm

mg34机枪。而中国装备的则是1挺7.92mmmg13机枪。sdkfz223也是同年和221/222一起来到中国的。

18.苏制t-26b(1933年型)坦克

1938-1939

年间,苏联为避免日、德同时对其发起进攻,战略上希望中国方面能牵制日军,因此开始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于是,中国购买了苏联大约83辆t-26b

坦克(有一种说法为88辆),70辆装备给新组建的第200机械化师第一坦克团,第200师是中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师。第200师接受了t-26b坦克后不久就参加了以t-26b为主力的兰封遭遇战、和后来举世瞩目的昆仑关大战。但由于国民党装甲部队常因步坦协同不好、日军步炮兵反坦克战术纯熟和日本航空兵的火力优势,甚至于战场民用道路桥梁无法载重等因素,难以发挥其战斗力,两战役的战果实属得不偿失。t-26b而后还参与了中国远征军初期的入缅作战。

t-26b坦克战斗全重为10.5吨,乘员3人,装备1门45mm炮和1挺7.62mm

mg机枪,为了加强防空能力,部分坦克装备了2挺7.62mmmg机枪。这种坦克是苏联在30年代初以英国“维克斯”mk坦克为蓝本设计研发的。

19.苏制bt-5快速坦克

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坦克。1931年,苏联设计了一种基于“克里斯蒂”坦克的简化型坦克。称为bt-1快速坦克。bt-1坦克经试验不适合作战要求,生产了两辆样车之后就停产了。1931年底又设计出bt-2快速坦克,经试验后,在1932年1月bt-2坦克批量生产。虽然bt-2快速坦克的采用是苏联坦克发展的明显进步,但该坦克的性能仍未满足苏联军方的要求,因此又研制了bt-3和bt-4两种车型。但1932年苏联红军提出研制另一种bt快速坦克的要求,要求该车不仅要火力强,而且要通过采用本国研制的新型发动机来提高机动性,这种车型即为bt-5快速坦克,装有一门45mm火炮和一挺7.62mm并列机枪。中国在1938年也购买了此型坦克,据史料记载国民革命军陆军机械化第200师接受了4辆。

20.苏制ba-3轮式战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流行一种由军用卡车加装装甲外壳的轮式装甲车,这种装甲车制造简单且廉价,可大量装备。苏联也不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