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键侠 > 第四十八章、旧幕垂落

第四十八章、旧幕垂落

作者:赤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手机直接访问:

李汲先在魏州打击大户,既已没收彼等田产,很多人被迫流亡相州——只是薛嵩再不肯帮忙说项了,你们能够活着,李汲就算给了我很大的情面啦。

其后又施政于博州,博州缙绅勾结山贼为乱,被南霁云轻松讨平,于是又十数户逃往北方的贝、德二州。郭谟提醒秦睿:“节帅若欲交好魏博,则不可接纳彼等,不如逐之。”然而逃亡缙绅中有不少读书人,而秦睿幕下就缺读书人,实在是舍不得啊……

由此特意行文李汲,说我接纳那些逃户不是想跟你做对,而是为了造成两镇不和的假象,用来麻痹天雄军。

天雄军就是从前的冀州镇,领冀、沧、瀛、棣四州,田承嗣才刚从朝廷请下来军号。秦睿深恨田承嗣,每欲夺其基业,田承嗣对他虽无太大恶感,图谋之心却只有更炽。因其本有野心,不甘居于冀州四战之地,而向北是幽州李怀仙,向西是成德李宝臣、昭义军薛嵩,实力俱强,相邻唯一的软柿子,那就只有南面武顺军的秦睿了。

然而武顺军虽弱,也有两万雄兵,在没搞定燕、赵其余势力,起码使作壁上观之前,田承嗣也是不敢仓促动兵的。因而他常遣幕下前往清河,诡言交好秦睿,其实是意图麻痹对方——这对仇家想的完全一样。

秦睿行文李汲,说贵我两家联合,以谋田承嗣,事机倘若泄露,恐怕田某戒备难图。所以啊,咱们表面上不如冷淡一些,私底下携手便好——这便是我接纳贵镇降人的理由。

李汲回信,表示理解。秦睿由此大喜,就忙不迭地将逃户中多名士人召入幕下为吏——至于武顺军中从此普遍敌视魏博,他就不怎么在乎了。

因为秦睿对李汲嘛,其实也未必存有多大善意,他还奢望弄死李汲,好继承某个小寡妇呢……

时光荏苒,春尽夏来,李汲接到了上都留后使卢杞传递来的书信,展开来一瞧,先是点头——这驻京办主任挺称职啊,打探到了那么多有用的信息。

但他随即便皱起了眉头,因为卢杞通报,程元振完蛋了。

程元振原本深受李豫信重,其势熏天——李辅国在时,朝中多呼“五郎”而不敢名之,换上程元振,则被称呼为“十郎”……但他有心之恶,不受惩处,无心之恶,倒给自己掘好了坟墓。

此前因为担心李豫的身体,程元振曾经隐匿凤翔战事不报,幸亏李汲及时点醒,才未酿成大错。等到吐蕃军退,马璘还朝,当面指斥程元振,李豫恼怒,斥责其不识大体。

其实“不识大体”四字考语,并不算有多严重,尤其在皇帝看来,宦官需要懂得什么大体啊?听话就成了嘛。但朝臣得此契机,纷纷上奏弹劾程元振,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更是上疏切谏,请杀程元振以谢天下。

因为程元振已经彻底寒了节镇之心了,就这一方面而言,他比李辅国更遭人恨:首先是诱杀来瑱,继而又得罪了马璘,此外还有同华节度使李怀让,亦因程元振而死——

李怀让是陇西成纪人,定远将军李俱之子,少充行武,肃宗时入殿前射生,后晋升为左神武军大将军,实领威远营——是李晟的老上司。安史之乱平后,出李怀让为同华节度使,保障京东,此前御蕃之战,亦领同华军出征。

然而李汲前往凤翔,却并未得见李怀让,因为他已经死了……据说是此前大震关战败,同华军先退,程元振以此责问李怀让,李怀让虑为所害,干脆自己抹了脖子……

树倒众人推,由此李怀让自尽的罪责,也全都按在了程元振头上。理由很简单,因为李怀让昔日与李辅国相交甚笃,可以算是老阉的重要党羽,则李辅国死而程元振继,怎么可能容忍李怀让继领重兵呢?

——卢杞来信中,于此节语焉不详,李汲揣测其意,都中似有李怀让实为天子迫死的流言……倒也是说不准的事啊。

总而言之,朝议汹汹,最终李豫归罪于程元振,褫其诸职,罢归本乡。

其实程元振倒不倒的,并不重要,李汲最关切的是,据卢杞所奏,程元振前领诸职,有一半落到了鱼朝恩手上……特么的那混蛋就此重新又抖起来啦,且恐怕无人再能制约!

同时倒也有一个好消息:李豫终究敌不过群臣屡次上奏催促,正式册立李适为皇太子了。

卢杞做事还是很负责任的,其在京中,以李汲所留三万钱及雅轩茶肆的收益,厚交大臣,宣扬李汲之德,及魏博镇之艰辛,于是李豫大笔一挥,从大盈内库中将出三千匹锦缎来,赏赐魏博。

李汲接到消息,第一反应:你打发叫花子哪?堂堂一朝天子,赐予外镇节度,就拿出这么点儿财货来?你这可是赏赐魏博镇的,不是赏赐我个人的,两州之地,扔下这三千匹缎去,连水花都见不着一点儿!

而且我魏博本就盛产丝织品啊,你为啥赐锻呢?折成现金不好么?

然后第二反应:朝廷才刚富裕俩钱,您老人家就开始造啦……

安史之乱初平之时,京师物价腾贵,斗米竟达千钱,就连御厨

也无一季之储,全靠刘晏使尽浑身解数,才勉强将粮价抑压下来。刘晏的政策,主要是改革榷盐法和常平法,革新漕运,虽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但可尽量减少流通领域的损耗,且部分收地方之财归于朝廷。但问题吧,李豫从大盈内库掏钱赏赐禁军,此番又赏赐李汲,他用的并非皇家私产,而是国财……

昔日第五琦主财计,掌管左藏,因为京师权贵多求赏赐,无力推拒,就建议将各地赋税直接归入皇帝私有的大盈内库……从此公私不分,倘若碰上个大手大脚的皇帝,财政官员哪怕再有本事,也必入不敷出啊!好在就目前看起来,李豫比他老爹,多少还算节俭一点儿……只是赏赐起禁军、亲信来,却从不悭吝。

哦,这回赏赐魏博例外……

卢杞基本上每月一封书信,向李汲禀报中朝之事,逢有急务,还会临时遣使。不过李汲最担心的是西陲御蕃之事,临行前也跟卢杞交代过了,由此其秋吐蕃来侵,朝廷正式公文未至,而李汲已知其情。

马重英这回没再攻打陇上——估计不是被李汲给吓着了,而是被那些首鼠两端的西羌恶心到了——却发重兵攻打凉州。

河西节度副使杨文烈使监军柏文达将兵万余往御,蕃军夜袭,唐军大败,死伤过半,柏文达率残兵痛哭而归姑臧。然而杨志烈亲往相迎,却安慰他说:“监军能得全身而退便好,些许士卒死伤,何惜也?”将士皆怨其言。

随即吐蕃大军连破诸城,包围了姑臧,杨志烈还欲固守,士卒却不乐为用,不过短短十日,凉州便失陷了。杨志烈逃往甘州,为沙陀部所杀。

吐蕃既取凉州,不但彻底隔绝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更等于打开了镇西、北庭的大门……

好在于此同时,剑南西道节度使严武发兵西进,击破当面蕃军,攻克了当狗城和盐川城,算是给唐廷挣回了一些脸面。

其秋,唐廷的主要战略目的,是扫除卧榻之侧的隐患——郭子仪将兵击败西羌,果如其此前所言,将静边六府的党项羌迁往银川以北、夏州以西,将宁朔州的吐谷浑迁往夏州以西——以免彼等再次作乱,勾连西蕃。

旋即李豫召党项族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入朝觐见,厚加赏赐——从此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夏州,号平夏部。

因为此功,李豫欲加郭子仪尚书令一职,郭子仪推辞道:“自从太宗皇帝潜龙时担任此官,累圣不复置,近日皇太子(李适)也曾为之,此非微臣所宜当也。”三辞不受,李豫据说深受感动,乃命将此事记入国史。

为备西蕃,因郭子仪所奏,将从前东来勤王的安西四镇及北庭行营——原驻河中,今已罢河中节度使与耀德军——安置在泾、原两州,设泾原四镇北庭行军节度观察等使兼泾州刺史职,以马璘充任。

陇右既陷,且唐军又在大震关战败,蕃军一度包围凤翔,则凉州孤悬无依,迟早易手,本在李汲意料之中,闻讯虽然喟叹,倒也不至于大惊大怒。这一年的秋冬之际,唯有两条意料之外的消息,使李汲感触颇深。

其一,李光弼去世。

郭子仪、李光弼,乃是唐廷的两大柱石,位列三公,且都担任过方面之任,为副元帅——其实还有一个仆固怀恩,但这人甚至于一族的政治生命已经等同于死亡了——相信长安城内早就备好了两张华丽丽的冷板凳,虚位以待。然而郭子仪闻诏便行,老老实实回朝去安坐,李光弼却拥兵徐州,坚不肯归。

李豫知道李光弼之母在河中,乃数次三番,遣中使前往慰问,后来干脆将她迎至长安,赐第安置,厚加供给,并使李光弼之弟李光进执掌神策军。然而李光弼还是不肯听诏,时人都云,这是因为来瑱之死给他敲响了警钟,他唯恐还朝后遭到程元振的陷害……程元振之失脚落魄,未必没有这一层因素在——若能使李太尉还朝,以免他步上仆固怀恩的覆辙,天子又何惜一阉宦哪?

然而程元振虽罢,李光弼依旧不肯回来——说不定是忌惮鱼朝恩——最终便在本年八月,病殁于徐州。李豫闻丧,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旋以王维之弟王缙代其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行营。

郭子仪垂垂老矣,仆固怀恩等若囚禁,如今李光弼再一死,李汲仿佛瞧见了旧时代的落幕……但自己,能否掀起新时代的幕布来呢?还有谁会跟自己并肩作战,共同支撑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呢?

至于另一件事,是由卢杞报来,李汲展信一看,不由得拍案大骂:“这奸回劣道、老阉舅子,我定不肯与之干休!”

——所言“奸回劣道、老阉舅子”,指的正是当朝首相元载。因为元载出身寒微,屡试不中,最后是靠着论道衬了玄宗心意,策试中举,方才步入宦途的,故而敌视者私下都骂之为“劣道”;他曾巴结李辅国,与老阉之妻联宗,李汲故言“老阉舅子”。

元载欲图独断朝纲,但在政事堂虽可一言决事,却偏偏治不了“内相”李泌,因而常欲设谋将李泌逐出长安城去。叵耐李泌不但深得李豫父子信重,且善保身,既不

结党,也不轻易得罪人——就与吐蕃和谈之事,他难得地驳斥了元载几句,就此更遭嫉恨。

不过最终,还是李泌自己把借口——不是把柄——送到了元载手上。

且说李豫常患西蕃之侵,以问群臣,李泌便上《困蕃之策》,其主要内容是:

国家每秋集结关中诸镇兵马,西守大震关、凤翔等处,密布寨垒,使吐蕃无隙可趁——尤其今已破迁西羌,李抱玉又平南山群寇,唐军可以全力御蕃。而吐蕃既陷凉州,又不能下陇,其主攻目标必定指向瓜、沙等州,以及镇西、北庭。

可以向回纥请兵,促其南下,助守西域,让蕃、纥之间恶战几场,结下不解之仇。由此将吐蕃主力长时间牵系在北,同时朝廷遣使南下,结好南诏。

当初是云南太守张虔陀索贿不成,羞辱并且诬告南诏主阁罗凤,遂使阁罗凤兴兵杀张虔陀。鲜于仲通率八万大军南征,阁罗凤请降不允,最终在西洱河大败唐军,两家就此结怨,南诏倒向吐蕃。

然而据传,阁罗凤于数度击退唐军之后,反而在其首府太和城中立一石碑,写明不得已而叛唐的缘由,并对左右说:“我家代代侍奉中国,累受封赏,期盼后嗣能得归唐。若唐使者至,可指此碑,以洗清我之罪也。”

尤其吐蕃以助南诏御唐为名,夺占多处险要,驻扎重兵,索取军资、供给,南诏不堪其负,阁罗凤实有归唐之心。若能游说南诏,使逐蕃军,并在南方侵袭蕃地,则数千里之间,吐蕃被迫要南防南诏,北敌回纥,其军疲于奔命,久必困穷。

此外李泌还建议:“今蕃贼在陇右、河西,以牛运粮,粮尽而牛无所用。请发所藏恶缯,染为彩绢,通过党项与之贸易,每牛不过花费二三匹缯,则总计十八万匹,可得六万余头牛。再命锻农具、籴麦种,分赐沿边军镇,招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关中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渐多。如此实边而便农,比及五岁,可言破蕃矣!”

李豫览策大喜,便募可以出使南诏之人。元载趁机指使党羽上奏,说南诏相隔悬远,其情又不分明,必遣高才之重臣往说——言下之意,既然李泌你出了这个主意,那唯有你才能说服得了阁罗凤啦!

就此诱发朝野舆论,群议汹汹,那李长源肯定扛不住啊——他还要脸哪——被迫主动请缨,充南诏招抚使。

李汲得报,这个恨啊,且又担心——如今的交通状况可不比后世,不但蜀道难行,而且云南烟瘴之地,就阿兄你那身子骨,跑这一趟还不得累死?估计元载也是这么打算的,一去一回,恐怕得一年多时间,他就有机会彻底消除李泌在朝中的影响力啦,即便你得胜而回,中朝也不会再有你的位子了!

李汲心说我早瞧元载那厮不地道——你说一彻底不要脸地抱李辅国老阉粗腿的家伙,能有什么好操行了?且此人治政水平也只中平而已,据说擅长财计事,但正经没管过几天户部,可以说毫无建树,怎么两朝天子就都任由他独断中枢呢?

私下与幕僚们说起,颜真卿对此问题的看法相对简单一些,他说:“元载入政事堂,本是李辅国援引,更仗辅国之力压制群僚,逮辅国去,其势已不可制矣。且政事堂诸相多庸碌无为,但求安保禄位,乃不能与元载相争……”

反倒是杜黄裳和高郢的见解更深一层——当然啦,他们不敢当着颜真卿的面说。

杜黄裳道:“今圣初登基时,朝臣几无可信之人,且李辅国势大,故而拉拢元载,以为拮抗……”李汲微微点头——想当初还是他帮忙李适和元载牵线,一起图谋李辅国的呢。

“……其后虽罢李辅国,却用程元振、鱼朝恩。阉宦得势,太阿倒持,圣人岂能不知啊?然恐政事堂独大,故不得不重内廷以成均衡之势。则除非罢黜诸宦,不使参政、掌军,否则政事堂必用元载——载虽奸邪,却能任事,如裴公(裴冕)等,垂老颟顸,俱不如元载也。”

高郢补充道:“鼎足三立,始能稳固,而圣人所用之鼎,内廷、外朝,诸镇是也。”

李汲徐徐颔首:“公楚所言,最中窍要。”

如今支撑唐朝的三大势力,内廷、外朝和诸镇,实话说前两方皇帝都容易制约,起码替换其为首之人,只须稍稍动些脑筋便可办到,不至于酿成巨祸;唯有诸镇节度,是李豫不敢轻易触碰的——此前不过处死来瑱,便使得诸镇离心,但来瑱还不是节度领袖呢,难道李豫敢杀郭子仪、李光弼,或者仆固怀恩吗?

因而为了制约诸镇,就必须培养强有力的中朝政权。只是诸镇远而中朝近,政事堂若是坐大,虽然不至于威胁到皇帝宝座,却可力夺天家权柄,为此又不得不权重内朝——既包括宦官集团,也包括李泌等翰林学士。由此三股势力相互牵制,维持一定钧衡之势,皇帝才可能睡得着觉。

关键在于安史之乱后,天家威望大降,李豫本人也非强势君主。倘若换了太宗或者玄宗前期,根本不必要立什么鼎,自然四方俱朝禁中啊。

然后拉回来说,肃宗李亨留给儿子的宰臣,苗晋卿、裴冕、裴遵庆都是庸碌之辈;萧华

为李辅国所逐,病死硖州;李岘垂垂老矣,不复壮年时英风侠气;刘晏虽登堂拜相,却只负责财计事,无暇他顾……不管元载是忠是奸,干好干坏,起码他能够使得偌大的朝廷正常运转起来,倘若遽罢元载,外朝必弱,那三足之鼎就站不稳啦。

李适曾经向乃父推荐过李泌和张镐,都是宰相之材,但可惜被元载设谋,归李泌于内朝,而止张镐归洛;至于李豫自己想用的崔祐甫、李栖筠等,资历尚浅,还不能拜相。

李汲由此慨叹,这皇帝做得也挺窝囊啊,瘸腿天子,即便自身再如何有才、振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这一局面,况乎李豫本人还软弱、少谋……

由此元载擅权恣肆,李泌被迫远赴南诏。李汲恨元载入骨,但目前他身在外镇,实在鞭长莫及,只能遥望剑南方向,默默地为阿兄向上天祷告。且口吟李白的名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六卷“玉帐牙旗得上游”终)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丝路文学网】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