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朱元璋传 > 第四十九章 冯胜自裁 帝魂归孝陵

第四十九章 冯胜自裁 帝魂归孝陵

作者:段雪莲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冯胜收了美女以及万两黄金,但是朱元璋很快就知晓了这件事。结果还是全部如数退还了回来。除此之外,辽东这场大捷的功劳也没有了,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其实朱元璋已经是手下留情了,仅仅是没收了他的大将军印,让他回到凤阳老家养老,还依旧保留着宋国公的爵位。但是身为征战沙场多年的将军来讲,冯胜每时每刻都想念着他曾经在战场杀敌的情景,非常想要重回战场。但是这样的情形只能在梦里见到了。

冯胜无言地坐在村头,天空中飘着大雪,他闭上双眼仿佛眼前又出现了千军万马厮杀的场景。他已经陷入到这个情境中无可自拔,连耳边的说话声也听不见。

“大表兄,我已经喊了你两声了,你怎么听不见,是不是犯傻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来到了冯胜的身旁。

冯胜睁开眼睛,一看是自己的表弟樊父:“怎么又是你?”

“我是来给你送瓦罐的呀。”

“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不要你的瓦罐。”冯胜有些烦了,“你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富裕了,我要用瓦罐,就从那些贫苦的窑户家购买。乡里乡亲的,也算帮帮他们,你就别来瞎掺和了。”

“我说大表兄,你可真奇怪。人家都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你倒好胳膊肘往外拐,钱让我赚,难道不比别人强多了?”

“我今天早上就已经告诉你了,不要就是不要,哪还有那么多话要讲。”。

“我都把这些瓦罐拉来了,你不能让我再拉回去吧。”

“那你就拉回去。”

“大表哥,事情不能做得这样绝情,情面总要给我留一点。”

冯胜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痛快地就赶紧给我离开。”

“这样吧,”樊父与冯胜商量道,“双方都照顾一下,我拉走一半,剩下的一半你再去买那些穷窑户的。”

冯胜不再理睬樊父,骑上当年的战马,把那柄陪了自己半辈子的金背砍山刀拿上,在打麦场开始舞动起来,一把大刀舞得呼呼生风,真是英雄不减当年。

樊父就这样被晾在了一边。就在这个时候,穷窑户们将瓦罐给冯胜送了过来,冯胜痛快地将所有的一切都收下了,还当场将银子付清了。樊父见到这一切,心里感觉分外难过。他看冯胜根本就不理会自己,于是一赌气,就把拉来的瓦罐全部推了下去,摔了个粉碎。然后,还狠狠地跺脚说:“冯胜,你不把我当兄弟,就不要怪我心狠了。此仇不报非君子!”

两天之后,朱元璋收到了来自御史的一封密报。在这封密报中冯胜的表弟樊父检举,冯胜每天习武,意在图谋不轨。朱元璋拿着手中的这封密报,口中叨念着冯胜。突然想起了多天以前自己做的那个奇怪的梦。冯胜冯胜,袋子里缝剩下的魔鬼,现在那些开国大将全都不在了,只剩下一个冯胜,如果我死后,这个冯胜不就是皇太孙的心腹大患吗。自己的江山可不能让冯胜日后夺了去!

于是,朱元璋传旨,召冯胜进宫。

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那杯美酒,冯胜明白,自己已经看到阎王在向自己招手了。看看对面的皇帝,心里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是该恨还是还爱的情绪,于是说道:“万岁,想当年,我们几个兄弟一起与圣上征战沙场,也曾立下无数战功。家兄国用早逝,臣有幸被圣上封为宋国公,能活到今天也算是长寿了,真心感谢圣上。”

“冯胜,朕算是对你不薄。辽东大捷,你贪慕财色,本应是死罪,朕不忍心对你多加指责,让你归老还乡,但是你不应该还想着上阵冲杀,朕百年之后,何人能打得过你宋国公,朕实在是不能放心地离去。”

“万岁,不用再说了,臣明白了,我是不会让陛下为难的。”说着,冯胜就毅然端起了酒杯。

“宋国公,你就放心喝吧,你是本朝的功臣,朕是不会下毒害你的。”朱元璋说着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冯胜心想,你的酒杯里当然没毒,自己的酒杯里可就不一定了,喝下去也算是了了皇上的一桩心愿,已经活这么大岁数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一仰脖,干下去。

朱元璋笑了笑说:“朕说过,让你放心喝。宋国公,回家吧,朕希望你能好自为之,希望你的子孙也能继承你国公的爵位。”

冯胜没想到酒中真的没有毒,但是皇上最后的那句话又别有深意。他走出宫殿,站在宫院中想了半天。皇上已经说出了对自己不放心之言,假如当年战死在沙场,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但是现在对皇上构成了威胁,虽然没有赐下毒酒,自己也当明智。还不如死在皇上前面,让自己的后代及家人不受牵连,也免得像傅友德那样,弄个家破人亡,妻女被发配边疆。想到此,他就拔出了腰间的匕首,刺向了自己的胸口。顿时心房破裂,鲜血喷涌而出,倒地身亡。

朱元璋很快就知道了冯胜自裁的消息,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这下子皇太孙的最大隐患也被除去了,他终于可以放心地离开这个世界了。大概是心中那颗石头终于落地了,朱元璋不久就病倒了。

因为身体不适,朱元璋躲进了自己最宠爱的李贤妃宫中,一住就是几个月。

争执端午佳节,吃过午饭的朱元璋与李妃聊起了天,忽然冒出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来:“贤妃,你看燕王这个人如何。”

“万岁的龙子每个都是将相之才,燕王更胜一筹,他简直就是和万岁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那朕把燕王过继给你怎么样?”“妾妃可无福消受。”

“朕与你说心里话,”朱元璋牵起李妃的手,“皇太孙实在是太善良了,怕是以后很难驾驭江山,朕想着把这皇位传给燕王,贤妃意下如何?”

“传位是皇家大事,妾妃可不敢多嘴。”

“朕就是想听一听你的见解。”

“万岁,妾妃认为皇储不能随便改来改去,皇太孙本性善良,那也是他的长处,绝不是什么坏事啊。”李妃问,“万岁不是已经把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吗,朝中的文武怎么敢和皇太孙争位呢。”

“朕现在年岁已大,来日也不多了,现在更加担心百年之后的事情。”朱元璋长叹一声,“如果日后让皇太孙继承皇位,朕一直有一件事放心不下。”

“万岁能把这事告诉臣妾,让臣妾为您分担吗?”

“皇太孙年少,朕不能让吕后和武则天的旧事重新在我朝上演。”

“妾妃知道皇上用心良苦,请万岁放手安排。”

“朕把心声都向你吐露了,在朕归天之日,会下旨让所有嫔妃随葬,只是有些委屈你了。”朱元璋动了真情,眼中已是含泪。

“万岁是打天下创下大业的大英雄,何必为了儿女情长苦恼呢。嫔妃们包括妾妃在内,已经跟随万岁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能够与万岁一起归天,也是理所当然的。”

“你不怪罪朕?”

“万岁为了大明基业,也是迫不得已而为,臣妾怎么会怪罪圣上呢。”

“爱妃,朕已经在偏殿准备了一席御宴,传旨把你的两个长兄召了过来,他们一个升任为亲军金吾卫指挥,一个升任为锦衣卫指挥,你现在去和他们见上一面,以后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李妃跪倒叩拜说:“妾妃多谢万岁对家兄的关爱,也不枉妾妃陪伴皇上一次,现在且容臣妾退下。”

“好吧,速去速回。”

不一会,刘太监就报告说:“启禀万岁爷,贤妃娘娘在后宫自缢了。”

“啊!”朱元璋突闻噩耗,禁不住落下泪来,“她说不怪罪朕,她是不想让朕伤心,朕对有愧啊。”

李妃去世之后,朱元璋的病更重了,没几日就卧床不起。朱允炆每天在他的病榻前伺候着,眼看着朱元璋的病每天都在加重。

经过一连两日的昏迷,一天,朱元璋忽然明显好转过来。他抬眼对御医说:“你先退下。”

御医站起说:“遵旨。”临走的时候,他对朱允坟使了个眼色。

朱允炆赶紧跟过去问:“先生有什么要嘱咐的?”

“恕小人直言,只怕这是皇上的回光返照,您要是有什么话要对皇上说,就赶紧说吧,只怕错过了就再也说不成了。”

“明白了。”朱允炆回到了病榻前。

朱元璋抓住他的手说:“孙儿,想来爷爷的大限也到了。”

朱允炆赶紧宽慰道:“皇祖父今日明显转好,孙儿年龄尚小,大明江山不能没有您,还需要您再主政几年,您可不能现在就撇下孙儿啊。”

朱元璋苦笑一下说:“爷爷当然也不想走,但是这也不由着爷爷做主啊。还好爷爷已经为你清除了所有障碍,现在你终于可以稳坐江山了。”

“皇祖父的苦心,孙儿都知道。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现在都没有了的造反能力,孙儿会让大明千秋万代。”

“孙儿,当皇帝就是要狠心,不能太过仁慈,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善良,你要记住只要是对江山不利的人,不管是谁,都不能留情面,该杀就得杀。”

“皇祖父,那些开国的大臣大将现在都已经不在了,但是,您想过没有,有一个人现在还在威胁着孙儿的江山。”

“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到底是谁?趁着朕还有一口气,你赶紧说他是谁。”

“燕王。”

朱元璋顿时沉默不语。看起来,朱允坟确实比朱标聪明多了。历史上,为争帝位,兄弟骨肉之间互相残杀的事例举不胜举。过去,朱元璋只顾着屠杀开国功臣了,没怎么去考虑自己儿孙之间的关系。现在,朱允坟提出来了,朱元璋就不能不在心中打起一个问号来: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孙是否也会为争帝位而互相残杀?

诚然,正如朱允炆所言,燕王朱棣是有“资本”争夺帝位的。朱棣聪慧又果敢——朱元璋忘不了徐达对朱棣的评价:朱棣的为人,就像当年打天下时候的朱元璋一个样——而且,在分封的诸王之中,朱棣的兵马是最多的。问题是:朱棣虽然有争夺帝位的“资本”,但是否真的如朱允炆所言,还有“想当皇帝的念头”?

见朱元璋沉默不语,朱允炆就轻轻站起来言道:“爷爷,孩儿适才言语之中,若有什么大不敬之处,祈请爷爷宽恕。”

朱元璋定睛地看着朱允炆。末了,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孩子,你放心,任何不利于你当皇帝的人和事,爷爷都会替你处理的。”

朱允坟心中一喜,忙着躬身言道:“如此,孩儿就告辞了!孩儿恭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朱允坟最后的话多少有点虚伪,至多也只能算是客套话。撇开“福如东海”不说,就“寿比南山”四个字,也不会是朱允炆的真心话。也甭说是“寿比南山”了,就朱元璋再活个五十年,朱允炆恐怕就要急白了头发:他很难再当上皇帝了。

不过,朱元璋说话还是算数的。他说要替朱允坟“处理”事情就马上付诸了行动。很快,一纸圣旨飞抵北平。朱元璋谕令朱棣抓紧时间回南京一趟。

接到朱元璋的圣旨,朱棣和徐氏都大吃一惊。朱元璋只叫朱棣回京,并未说明是什么事。朱元璋此时叫朱棣回京到底会有什么事?

本来,当皇帝的父亲叫当王爷的儿子回京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朱棣和徐氏好像没有必要“大吃一惊”的,更没有必要疑神疑鬼。然而事实是,朱棣接到圣旨之后,马上就和徐氏一起躲在燕王府的一间密室内嘀嘀咕咕起来。

朱棣和徐氏如此慎重其事,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他们自己的心中有鬼。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经拥有了一支数十万人的军队,而且战将如云。更主要的,他们的军队因为经常打仗,其战斗力极强。

刚一躲进王府内的密室,朱棣就急急地问徐氏道:“爱妃,父皇不说原委,只说召我进京,你看是凶还是吉?”

徐氏犹犹豫豫地道:“是凶是吉,妾身不敢妄测。妾身担心的是,皇上是否发觉了王爷的意图。”

朱棣言道:“如泉父皇发觉了我的意图,那此去必然凶多吉少。反之,就应该没有什么凶事可言了。”

徐氏思忖道:“依妾身看来,皇上不大可能发觉王爷的什么意图。王爷的兵马虽多,但异常地分散,且大都分布在边陲,皇上如何能弄得清楚?还有,王爷身处战略要地,兵马多一些,也是正常的。”

朱棣皱眉道:“爱妃言之有理。不过,父皇这个时候叫我进京,多少有些蹊跷。”

徐氏点头道:“王爷说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皇上不会无缘无故地召你进京的。”

朱棣顿了顿,接着问道:“爱妃,既然情况不明,那我就找个借口不遵旨回京,你看如何?”

徐氏摇头道:“妾身以为不可。如果王爷不回京,就是皇上本来没有什么疑心,恐怕也要因此而起疑心了。更主要的,王爷现在还不能同皇上明打明地闹翻。”

朱棣言道:“这是自然。只要父皇还在,我就没有理由举兵南下,即使举兵南下,恐也没有绝对的胜算。”

徐氏道:“既然如此,那王爷就只能遵旨而行。”

朱棣道:“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我的心中总是有些忐忑……万一,我此次进京,一去不回,且为之奈何?”

徐氏回道:“王爷如果真的一去不回的话,那妾身就断无再苟活下去的道理。”

朱棣苦笑道:“爱妃,死有何惧?你的父亲,你的周三叔,还有那么多的盖世英豪,不都一个个地化为了尘埃?我朱棣的性命,又能比你父亲他们高贵几何?”

徐氏幽幽地道:“王爷是不甘心……不甘心这么多年的准备和努力一下子将化为泡影。”

朱棣深深地点了点头道:“知我心者,爱妃一人而已。”

朱棣说完默然。徐氏也默然。突地,徐氏言道:“王爷,你刚才提起妾身的父亲和妾身的周三叔他们,妾身恐怕猜出皇上叫你回京的意图了。”

朱棣赶紧催道:“爱妃快说!”

徐氏却不紧不慢地问道:“王爷,你说,皇上把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杀完了,目的何在?”

朱棣回道:“爱妃,这还用问吗?开国功臣都杀完了,大明江山的潜在威胁便都消除了。”

徐氏的话说得很重。“王爷说的对!开国功臣没有了,大明江山的威胁也就随之消除了。但妾身以为,大明江山的威胁虽然消除了,可太子殿下日后登基的威胁,却并没有完全消除。”

朱棣一怔,旋即,两只眼睛张得溜圆:“爱妃,这是你以为的,还是你以为是父皇以为的?”

徐氏这样回道:“妾身一时说不清楚……妾身只知道,对太子殿下日后登基威胁最大的,是王爷你。”

朱棣猛然将徐氏搂在了怀里:“爱妃所言极是啊……经爱妃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我现在敢肯定,父皇召我进京,就是要解除掉允炆日后登基的最大威胁!”

徐氏这时却不由得紧张起来:“王爷,果真如此吗?果真如此的话,你此去岂不真的是凶多吉少?”

朱棣的脸上,倒现出了一缕轻松:“爱妃,果真如此的话,我此去就不会有什么凶险了!”

徐氏有些糊涂:“王爷此话何意?”

朱棣居然笑着言道:“爱妃,只要父皇本来对我没有疑心,那么,他此番召我进京,至多是想作一番试探而已。而且,我估计,父皇召我进京,八成是那个允炆出的主意。”

徐氏下意识地点头道:“妾身记得,王爷曾说过,说那个太子殿下是个颇有心计的人。”

朱棣很是自负地言道:“爱妃,允炆再有心计,也不会是我的对手!”

徐氏在朱棣的怀里拱动了一下:“妾身对王爷总是有信心的……不过,无论如何,王爷也不能大意。”

朱棣言道:“爱妃提醒得是。不过,如果父皇这次召我进京,真的是因为此事的话,那我就一定会平平安安地回来!”

徐氏又在朱棣的怀中拱动了一下。“既如此,妾身就在这里预祝王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

朱棣离开北平的前一晚,徐氏很好地同他亲热了一回,并亲热得有些恋恋不舍又珠泪涟涟的模样。对朱棣的即将南下,她实在是有些不放心。

朱棣离开北平对徐氏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有爱妃在这里盼望,我一定会平安无事!”

撇开徐氏在北平牵肠挂肚不说,单表朱棣带着一千随从南下。朱棣带的随从不多,而且也不是径直南下。他离开北平之后,先是向西南拐,途经了太原,接又向西南拐,途经了西安,然后才拐向东南,去往南京。

朱棣两次往西南拐,自然耽误了不少时间。但他这样做是有目的的。他在太原停留了一天,见到了他的三哥晋王朱榈。他在西安也停留了一天,又见到了他的二哥秦王朱樉。

朱棣为何要特地途经太原和西安呢?当然不是因为他想念朱㭎和朱校了。实际上,朱棣居北平期间,曾屡次派心腹手下到太原和西安走动,有时,给朱㭎送去几个北方的美女,有时,给朱樉捎去一些北方的土产。这当然只是掩饰或手段,不是目的。朱棣派心腹手下去太原和西安的目的,是侦探朱㭎和朱樉二人的治军情况及二人辖区内的治安情况。侦探的结果,当然令朱棣满意。朱㭎荒淫成性,根本不理政事。朱樉暴戾无比,封地内的百姓怨声载道。朱㭎也好,朱樉也罢,二人的军队都很有限,而且军纪涣散,除了会糟踏老百姓之外,毫无战斗力可言。

朱棣侦探朱㭎和朱樉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的。要知道,朱棣日后想当皇帝,就必然要发兵攻打南京,而发兵攻打南京,又必然要从朱㭎和朱樉的封地经过。也就是说,朱㭎和朱樉都是朱棣日后潜在的对手。但这样的对手,朱棣现在已经不放在眼里了。他曾在徐氏的面前这样说大话:只要十万兵马,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全踏平朱㭎和朱樉的封地。

这一次,朱棣奉旨回南京而绕道太原和西安,除了再顺便察看一下太原和西安两地的情况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朱棣听手下密报,说是朱㭎和朱校都病了。朱棣是去“探望”朱桐和朱校的病情的。当然了,这种“探望”至少也是幸灾乐祸的。对朱棣而言,朱㭎和朱樉要是都病死了那是最好。试想想看,朱标已经死了,如果朱榈和朱樉再一起死掉,那他朱棣就等于是朱元璋的大儿子了。有了“大儿子”这个名头,他朱棣日后干起事来,也就会方便多了。

朱㭎和朱樉果然都生病了。朱桐的病轻些,还能自个儿走路,但早已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朱棣仿佛十分关切地对朱桐言道:“三哥,切莫要整日地泡在女人堆里啊!你没听说过,女人腰下一把刀吗?”

朱棣的话,至少听起来是很得体的。然而朱㭎却回道:“四弟,女人就是我的生命。不泡在女人堆里,我还要性命何用?”

朱㭎说得义正辞严,大有“生命不息,玩女人不止”的英雄气概。朱棣接着笑道:“三哥言之有理。所谓人各有志耳!”

朱樉的病情看起来比较严重。朱棣抵达西安的时候,朱樉都已经卧床不起了。朱棣也很想“劝慰”朱樉几句,但不知是因为什么,朱樉不大理睬朱棣。于是朱棣就独自在西安城内游逛了一天,然后就直奔南京而去。

到达南京之后,朱棣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的行程向朱元璋汇报了,并说自己之所以要绕道太原和西安,就是因为听说二哥和三哥病了。朱棣如此“诚实”又如此重“兄弟情义”,自然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而朱元璋,似乎也给朱棣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朱棣将自己的行程向朱元璋汇报之后,朱元璋曾深有感触地对朱棣言道:“唉,如果樉儿和榈儿都能像棣儿你一般,那大明江山还有何忧?”

有朱元璋这句话垫底,朱棣此番南京之行,也就了无所虑了。

朱棣和朱允坟的见面是在乾清宫里。刚一照面,朱棣就率先冲着朱允炆屈膝行礼道:“燕王朱棣,参见太子殿下。”

朱允坟赶紧回礼道:“四叔这是何干?允炆应向四叔行大礼才是啊!”

朱棣一本正经地言道:“太子殿下此言差矣!朱棣虽是你的四叔,但你却是大明的太子。论家,你是我的晚辈,可论国,则我当向你行礼。太子殿下,放眼大明江山,是家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