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刘秀传 > 第四十二章 故人相访为国劝谏 为封禅假意做好梦

第四十二章 故人相访为国劝谏 为封禅假意做好梦

作者:曹金洪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光武帝拉着眼光来到宫中,各自在位置上落了座,光武帝便命人准备好了酒菜,两个人边吃边谈。刘秀问严光此次到京是否有什么事情需要禀报,严光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立即倒地跪拜,而是像原来一样,冲着光武帝嘿嘿一笑,说道:“想你了呗。”

“想我?”光武帝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放肆的话了,不禁哈哈一笑,问道“想我你为什么不直接进宫,却跑到太学去啦?”

严光见光武帝问道此时,便将自己此番前来的目的说了出来。原来他也是听说了光武帝要为太子选师父一事而来。光武帝一听大喜,有几分不相信地问:“倘若子陵真的愿意走出山林来教导太子,那可是我汉室的洪福,朕立即责令国舅让贤给子陵。”

严光不置可否地问:“外面传言太子傅早已被皇上内定给阴识了,原来真有此事?”

光武帝点点头:“这哪里是朕内定,主要是皇后一手安排的,她对外人教诲太子不放心。当然,只要子陵愿为太子傅,我会责令阴识退让的!”

严光冷冷地反问道:“皇上也认为阴识可以做太子傅!”

光武帝摇摇头:“他那点墨水朕还不清楚,斗大的字不识两筐,让阴识做太子傅不过是给他脸上贴层金。朕想寻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太子少傅,由他真正负责教诲太子的事。子陵广交天下贤人雅士,可否举荐几位?”

“天下可为太子傅的人比比皆是,仅太学馆内就不乏其人,张佚、桓荣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圣上为何不用,却以招聘的幌子欺骗天下文人学士,而让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为太子傅呢?现在皇上寻找人辅导太子,是为大汉刘氏皇室着想?还是为阴氏外戚着想?皇上若是为了阴氏外戚,就让阴识为太子傅,若皇上为了刘氏天下着想,就应该任人唯贤。”

严光说到这里,猛地将一樽酒一饮而尽,然后把杯顿在案上,颇为气愤地说:“皇上,你这样做是在断送大汉皇室的天下呀!”

刘秀被严光说得面红耳赤,急忙举酒致谢说:“严兄一席话,朕茅塞顿开,不是你提醒朕,朕差点犯了大错,朕敬先生一杯,来,干!”

“这酒我不能喝,我要听听皇上准备如何处理这次太子傅招聘之事?”

刘秀见严光不给他留情面,略显尴尬地说:“朕就按严兄举荐,由张佚为太子傅,桓荣为太子少傅,如何?”

严光摇头说道:“皇上不要以为我是来为张佚和桓荣作说客的,直到今天我以前根本不认识二位,但对二人的才华是有所闻的,但也不能因为我一句话就轻易做出决定,皇上应该继续招聘下去,选贤择能,从中挑出有真才实学而又贤德的人做太子傅,若没有胜过张佚与桓荣的,再抽调二人做太子傅,然后从招聘中挑选一些贤才之人充实太学。”

刘秀连连点头称是,二人一直喝到掌灯时分才罢休,刘秀拉着严光的手说。

“子陵,自长安太学馆一别,你我再也没有同床共枕过,今日我二人就一床共眠,叙叙别后之情,如果你决意不愿留在京师辅助太子,只怕将来再见面的机会不多了,你我都是快六十的人了。”

严光见刘秀说得如此动情,点点头:“只要皇上不认为我这草木之身玷污了皇上龙体,恭敬不如从命。”

晚上,二人同床共卧,一直谈到深夜才入睡。

第二天,严光还没起床刘秀就先起身,当服侍太监进来时刘秀已经穿戴整齐,太监怕刘秀怪罪,急忙跪地求饶,刘秀摆摆手:“朕出去进行早课,严先生醒来时你服侍他更衣就可以了,不得有半点马虎。”

所谓早课,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先打一套长拳,再舞弄几件兵器,或骑马跑上几圈,然后再坐下来读上几篇文章。当然,这必须是不上早朝之时。

刘秀上完早课回到寝宫,严光刚好起来,刘秀上前说道:“子陵,朕今日恰好没有什么重要事处理,你陪朕外出狩猎吧?朕好久没有痛痛快快地乐一乐了。”

严光迟疑一下:“可是,我不懂狩猎。”

“没关系,只是出去兜兜风,你不懂狩猎可以观看么。”

刘秀命人准备车驾,他和严光同乘一辆车辇,并排而坐,从大街上穿行时引来众人非议。刘秀置若惘闻,严光也泰然处之,直到邙山行猎场,严光才说道:“我本来不想同皇上共乘一辇,更不应该并排而坐,但转念一想我必须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树立皇上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刘秀笑道:“原来子陵效法侯赢成就魏公子无忌之为,多谢多谢,朕请严兄同车而行只是想重温太学郊游时的放浪形骸劲儿,不受任何君臣之礼的约束,痛痛快快地乐上一乐,想不到子陵在言谈举止上都处处为朕考虑——”

今天,不知是因为有同学相伴,还是因为行猎时有了兴头,总之,刘秀的运气特别好,较往常捕到的猎物特别多,他也特别兴奋,中午又和严光等人在邙山脚下野炊一顿,下午接着行猎,一直打到天色已晚才依依地离开邙山猎场。

当光武帝车驾仪仗回到洛阳西门时,城门已经关闭。刘秀命护驾御林军上前喊门。不久,御林军校尉张宗回来报告说,守门将官拒绝开城门。刘秀见严光正坐在旁边,他觉得很没有面子,生气地斥道:“你为何不说朕在此,急着回宫?”

张宗急忙施礼答道:“回皇上,臣说皇上行猎在此,要他们立即打开城门,可他们推说看不清皇上是否在此,拒绝开门。”

“今日是何人负责驻守西门!”刘秀不满地问道。

“执金吾郅恽。”

刘秀看着严光,迟疑一下说:“朕亲自到城门前让郅恽看个清楚,看他还敢不开城门!”

刘秀命人驱车来到城门前,然后对张宗说:“你去上前喊门,让郅恽看得仔细一些,瞧瞧是不是朕在此!”

张宗上前高声喊道:“郅大人,皇上在此,请你看仔细些,快开门让皇上回宫。”

谁知张宗话音刚落,郅恽就在城上大声说道:“皇上以勤政著称于天下,怎会私自出城行猎呢?即使偶尔行猎也决不会天晚而归。对于关城门的时辰皇上怎会不知而故意推迟入内呢?皇上曾经有令,城门一旦关上,除非重大军情,一般不许私开城门。”

张宗急了也大声说道:“皇上就在城下,怎么叫私开城门呢?郅大人难道敢不奉诏令吗?”

郅恽仍然装糊涂说:“天色已晚,看不清城下是何人,倘若有人冒充皇上来骗开城门,这个罪责何人敢当?”

郅恽的话刘秀听得一清二楚,他铁青着脸对张宗说:“不要再同他多费口舌了,随朕到北门,入城后朕再收拾他!”

刘秀一言不发来到北门,北门守将崔进一听说皇上狩猎归来,急忙打开城门,亲自出城把刘秀迎入城内,刘秀的脸色这才缓和一些,向严光说道:“崔进是朕一手栽培起来的年轻将领,值得信赖,可以大用,而郅恽则自以为有功,倚老卖老,朕一定好好教训教训他。”

一直沉默不语的严光这才说道:“以我一个草民之见,皇上应该严惩崔进而重奖郅恽才对。”

光武帝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郅恽是听从皇上守城禁令,恪遵职守,一丝不苟,秉公办事。而崔进却是一听皇上之名也不详察就慌忙开门,这是徇私舞弊,趋炎附势,玩忽职守。”

光武帝一听严光说得有道理,频频点头,忽然又问道:“子陵如何看待朕今日的游猎呢?”

严光说:“皇上整日操劳于国事,偶尔在闲暇之际出宫游猎消遣一下疲劳也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百姓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的事。可是,皇上一旦沉缅于游猎,乐而忘返,乐而忘却国家大事就不应该了,这就是过度吧。”

光武帝接受了严光的建议,第二天早朝上亲口向群臣致歉,并恳请众人监督,文武大臣也被光武帝的诚心所感动,齐声高呼万岁。

光武帝命人把执金吾郅恽宣上殿,对他大加赞扬,并赏赐他布帛百匹,良马十匹,以表示自己的致歉和厚爱。相反,光武帝也命人把崔进叫上殿,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把他训斥一顿,撤了他的北门侯一职,降为参封县县尉。

严光走了,光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郊外,临别时,光武帝感慨地说:“子陵,我虽是帝室之胄,但其实是布衣一个,如今能承袭汉室宗祧,登上九五之尊,实出所料,每当想起此事总感到惴惴不安。卑微之躯承蒙上天垂青巧得大宝,如果稍一不慎做出愧对天下黎民百姓之事,实在应该受到天地神灵的惩罚。因此,自登基称王以来,朕都兢兢业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和为贵,用仁爱治理天下。朕私下把自己同秦皇汉武作比较,无论史家如何评价朕,朕都不以为意,但朕至今仍有两大遗憾——”

严光不解地问:“正如皇上所言,论功德,足以和秦皇汉武媲美,为王者能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啦,但不知皇上还有哪两大遗憾?”

光武帝注视着严光,叹息说:“朕第一大遗憾就是没能请动你来辅佐汉室,如此大贤遗之山林,这是国家的不幸,更是朝廷的悲哀。”

严光摇摇头:“皇上惜才之心实在折服,但皇上言重了,我不过是遗之山林的蓬蒿而已,皇上之心是得不到的东西都是好的,这也许就是一种残缺的美,或者说是一种遗憾的美吧。希望皇上把待我之心投放到对待天下读书人的身上,汉室将更加旺隆。”

光武帝诚恳地点点头:“请子陵放心,朕一定做得到!”

光武帝不待严光询问,又说道:“朕的第二大遗憾就是已到花甲之年仍然没有资格上泰山封禅。”

严光明白了刘秀的心思,刘秀自认为功德可以和秦皇汉武媲美,这两人均到泰山封禅,告祭天地,表功彰德,显然,刘秀也想效法古人让自己的业绩传播远扬,给历史留下一块丰碑。

可是,封禅泰山不是哪一个皇帝随便想去就去的,必须拈量自己的功德是否够格,否则必然贻笑大方。当然,更重要的是天下必须出现祥瑞征兆,表示皇帝的功德惊动了天地神灵,从而显示出各种祥瑞征兆,只有各地祥瑞征兆连续出现时才可以上泰山封禅。

严光略一迟疑,附在光武帝耳边嘱咐几声,光武帝大喜,握住严光的手说:“子陵真不愧为天下奇才啊!”

严光不待光武帝说下去,急忙登车而去。

光武帝望着消失在烟尘中的马车回味着严光刚才的话,心中有了主意。

光武帝为了实现泰山封禅的夙愿,他暗中调集几位亲信之人入宫亲授密计。

数月后,几位出京办事的亲信一一归来,光武帝估计时机成熟,便在一次朝会上向群臣宣布,这些日子时常做梦,不知是吉是凶,群臣询问他都做些什么梦,光武帝说:“经常梦见自己和众大臣一起来到一座无比高大的山上,只见山上云雾缭绕,怪石林立,又见龙吟虎啸,仙人缤纷,不知不觉中来到一高大无比的大殿,里面供奉着玉帝、王母、太白金星、女娲娘娘等天神圣像。许多大臣劝朕上前拜谢,谁知刚刚跪下就醒了。”

光武帝说到这里扫视了一下左右大臣:“这类似的梦接连出现多次,朕惴惴不安,不知哪位大臣懂得周公解梦,给朕一解吉凶?”

光武帝话音刚落,光禄勋梁松就出班高声奏道:“恭喜皇上,祝福陛下,万岁,可喜可贺呀!”

光武帝莫名其妙的样子问:“梁爱卿,莫非你懂得解梦不成?”

梁松急忙答道:“臣潜心研究周公解梦多年,无论什么梦一听便知吉凶,皇上这梦可是大吉大利之梦,千载难寻呀!”

光武帝摇摇头,颇带不悦地说:“朕向来反对臣子故意掩盖真相取悦寡人,朕虽不懂解梦之理,但这众多大臣中也一定另有人深谙此道吧?”

光武帝看着其他大臣。

尚书令丁邯上前奏道:“对于解梦臣也略知一二,梁大人说得一点不错,皇上这梦确实是上上佳梦。”

光武帝将信将疑的样子问:“既然二位爱卿都说朕的梦是上好之梦,但不知好在哪里,朕怎么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呢?”

丁邯说道:“皇上所做的这种梦倘若落在一般百姓或者朝廷大臣们身上也算不得上好之梦,不过预示着升迁或发财,但对于皇上,就不同了。臣可以用性命作保,作为皇帝能做这样的梦千古稀少,因为陛下这梦预示着要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特大喜事么?”

其余的大臣一听丁邯这么说,都是一愣,立即交头结耳议论起来,忽然,司空冯鲂、司徒冯勤、太尉赵熹三人同时走上前,异口同声说道:“上苍昭佑陛下封禅泰山,臣等恭请吾皇早日举行封禅大典!”

文武大臣一看这三人率先奏请皇上到泰山封禅,谁还敢怠慢,都纷纷下跪山呼万岁,恳请光武帝早日封禅。

光武帝内心喜不自胜,表面上仍谦和地说道:“这数百年来,除了秦皇汉武之外,没有第三人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朕自思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帝王,哪有资格上泰山现丑呢?传之后世,岂不令大方之家贻笑寡人不自量力?秦皇奋六世余烈发愤图强,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举扫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后来又南定吴越北讨匈奴,筑长城作为北国边防屏障,此外还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其功绩胜过三皇五帝,因此自拟尊号为始皇帝。再说我大汉孝武皇帝,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上承高祖、文景之治,十六岁登基为帝,任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张骞、卫青出使西域,开通通往西域的丝绸商路,又派卫青、李广、霍去病北讨匈奴,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边防,使汉室空前强盛,外敌来附,国泰民安。”

光武帝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略带感慨地说:“朕与孝武帝相比,实在感到惭愧,惭愧。”

丁邯不急不慢地起身奏道:“皇上自谦了,以臣私下愚见,皇上功德不仅可以同秦皇汉武媲美,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光武帝不待丁邯说下去,猛地一拍御案斥道:“大胆的丁邯,你,你敢诋毁孝武皇帝,奉承寡人!”

“皇上息怒!”丁邯深深一揖,“请皇上听臣把话说完,如果臣真的打半句诳语来奉承皇上,再请皇上治臣的罪也不晚。”

光武帝余怒未消:“朕先饶过你,你快把话说完,若有诳语决不饶恕!”

丁邯说道:“皇上虽是汉室之胄,实为布衣起家,受天命于汉室垂危之际,舍家起兵征讨莽贼,救王室于危难之中,使汉室帝祚断而又续,于国于民有社稷再造之功,类同于秦室高祖。吾皇白手起家后,棘阳一战,至亲死难数十人,昆阳鏖战,多亏陛下指挥有方才以少胜多,取得大捷,但胞兄死难。更始在位,皇上有功而不得重用,委自枉屈,忍辱负重,只身数百人持节河北,此时更显示出皇上的雄才大略与过人之处,联姻和刘扬,借兵灭王郎,独树一帜奠定帝业。慧眼独具,力排众议,建都洛阳,然后夺关中平河汉,降赤眉,踏平中原,征刘永,震慑江南。后来又逼降了张步,镇压彭宠,巩固中原。接下来御驾亲征隗嚣,击杀西蜀公孙述,使窦融、卢芳归顺,从而天下一统,在这统一大业的每次大的征战中,哪一次没有皇上您的身影?”

丁邯说到这里早已二目含泪,他只得举袖轻拭一下泪水,又动情地说道:“常言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皇上时常用这句话告诫群臣更提醒自己,为了发扬光大汉室,皇上效法文景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先后多次颁诏天下减免徭役赋税。兴修水利,整治黄水。开荒垦田,修边安民,抚恤贫困,救济灾民。为了节省节开支减轻百姓负担,皇上还下令将士守边屯田,裁并郡国,省减吏员。皇上轻刑省罚,下令核查土地、释放奴婢更是获得天下苍生称颂。若论及皇上的美德,更是千古独一无二。有人说自古君王只可同苦而不可同甘,皇上却是既能同苦又能同甘。全国统一后,许多大臣坐卧不安,担心皇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是皇上却对有功之臣封侯拜相荫及子孙。皇上重孝尊道,表彰节义,显拔幽隐,对同党关怀备至,对严光更是厚爱有加,他一个布衣之身,皇上却不认为卑贱与他同饮同睡。皇上虽贵为天子,却勤俭节约,事必躬行。皇上为人谦和,宽厚爱人的美德更是天下人人皆知——”

丁邯号啕大哭,一字一句地说:“皇——上——臣——臣句句是实,请——皇——上——圣裁!”

冯鲂、冯勤、赵熹三人再次奏道:“皇上,丁大人句句是实呀,请皇上早日作出封禅的决定吧。”

其他王公大臣也再次跪奏:“皇上英明,理应泰山封禅,否则,不足以昭示皇上之功勋。”

光武帝还在犹豫。

这时,丁邯以头击地,露出斑斑血迹,泣声说道:“皇上谦恭仁爱之心百世无有,但皇上之功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如今又有神祗降临陛下,昭示皇上封禅泰山。倘若皇上不应天昭,只怕于国于民非祸而害,望皇上为天下苍生着想也应当封禅呐——”

光武帝大为感动,从御座上缓缓站起,赐众大臣平身,然后心情沉郁,面色凝重地说:“朕听了丁爱卿一席话,又见这么多大臣再三跪请,朕内心感触颇深,知道众卿对朕的一片赤诚之心,朕之所以能有天下正是因为朕有这么多赤胆忠心的大臣啊!丁卿列举了朕的这么多功劳,但朕都认为这些功绩都是众朝臣的,至少是你们及那些死难的将士们与朕一起取得的。祭遵、来歙、岑彭,还有胞兄、大嫂、二姐等都在征讨中死难,许多将帅历经百战有幸存活,但也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没有随朕过上几天安闲的日子都一一舍朕而去,朕感到内疚啊!”

光武帝稍停片刻,也泪流满面地说:“如果让朕封禅泰山,朕只是向上天奏报这些随朕东征西讨有功大臣的功勋,还有你们这些王公大臣,才是大汉朝的顶梁柱!”

光武帝话音刚落,就有快马送来的奏表说南阳郡白水乡前天突然风雨大作,天降五色奇石,上面刻有图谶。

光武帝命人打开送来的五色奇石,上面果然刻着一行字:河洛出,会昌符。

众人不理解五色奇石上的谶语是什么意思,梁松提醒说:“河洛也许是上古留下的《河图》与《洛书》,只要找到这两书看一看可能会明白谶语上的暗示。”

梁松这一提示,众人都认为有道理,光武帝便命人取来《河图》、《洛书》。梁松先看看河图,见河图上的图案与五色奇石上的彩绘类似,再一看《洛书》上面果然有《会昌符》,只见上面写着:赤刘之九,令命岱宗。

不克慎重,何益于承。

诚善用之,奸伪不萌。

梁松立即向光武帝叩首说:“皇上,数百年前就命定皇上要封禅泰山,近年来风调雨顺,国富民强,中兴之势触动了天地,再次降征兆于陛下,暗示皇上尽快封禅。”

光武帝慎重地点点头:“既然上天这样指示,朕作为天之子,代天管理民事,只好听从上天的安排去泰山封禅,为百姓祈祷福祐。”

于是,光武帝下令梁松、丁邯、冯鲂、冯勤、赵熹等人负责封禅事宜,早早作好准备,并选定吉日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除了帝乡出现征兆外,接下来会稽郡出现鱼腹呈书,东海郡有鹦鹉暗语,代郡有一牛三犊等等,这等征兆使百姓对上天要求光武帝泰山封禅深信不疑,正当光武帝选定正月二十八正式出书去泰山封禅时,京师洛阳却出了一件人命案,闹得洛阳满城风语,也搅得光武帝坐卧不安。

本来这件人命案并不算什么,洛阳令董宣依法处死一个仗势欺人的家奴,可是,这家奴却不是一般人家的,而是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府上的,并且湖阳公主与这家奴有着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微妙的关系,整个案子就复杂起来。

说起湖阳公主,我们还得回头叙述一下:湖阳公主就是刘秀大姐刘黄,因为刘秀早年丧父,大姐在刘秀的成长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她对刘秀特别疼爱。在刘秀很小的时候,家中有好吃的,刘黄总是首先想着刘秀,家中有好穿的,刘黄总给刘秀留着,若是干农活料理家务,刘黄却不让刘秀插手,让刘秀有充裕的时间读书。

刘秀起兵反莽后,刘黄和丈夫田牧也参加了刘秀的大军。王莽新朝地皇三年冬天,刘秀率军攻打淯阳县境内的小长安,遭到了王莽军队的截击,田牧与刘黄为了掩护刘秀突围,反以二千多人的兵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