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 51 女人三十

51 女人三十

作者:于娟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次写自己的生日感言,是二十岁。刹那芳华。

二十岁到如今,是人生的近代史。三十岁或许是女人最好的时光,尚有青春芳华,初识世间人性,生命犹如郁金香,丰盈且饱满。作为成人,经历了生与死、荣与辱、成功与失败、离别与重逢;作为女人,经历了爱情、婚姻、生育。璞玉初琢。

二十岁那年遥想自己的三十岁,应该是如杨澜那般雍容而知性的。谁曾想,不等我有机会买到她发间那种圆润光泽的珍珠耳钉,我的三十岁,就如同夜间地铁,闪着斑驳光影飞驰电掣呼啸而来。

鲜有机会持高脚酒杯流连于名流酒会,倒是经常会和哥儿几个提着瓶装啤酒去逛海鲜排档;从来没有念头买个LV或者GUCCI提升档次,觉得背着JANSPORT东窜西颠也不错;从来没有想过驾名车,甚至因为泊车艰难,宁可揣着驾照坐地铁在地图上横冲直撞。三十岁,应该稳重成熟,应该斯文端庄,应该容装精致,应该生活优雅。而我的三十岁,竟然在我的梦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的时候,就这样到了。不由长叹年华似水。

想起了这几天经常对着儿子唱的一首童谣:“小花狗,雪地走,留下脚印一大溜,回头看,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一数数到家门口。”夜深人静,一灯如豆,独自坐在电脑屏幕前,回望十几年,竟觉得如同童谣里的小花狗,望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远远近近深深浅浅的脚印,一时间无语亦无叹。二十岁与三十岁,差别好大。

二十出头的时候,时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注定会特立独行、率性上演与身边人不同的人生故事。近几年,却越发觉得自己无非平凡小人,和所有人一样在温适环境里过着命运平顺的日子。如今仍然有梦,仍然励志,但是开始相信上帝也会说善意的谎言,那句Nothing摇isimpossible并不适合现实的自己。

二十出头的时候,时常觉得自己成熟练达,对父母长辈为人处世的做法深感迂腐。近几年,却发现生活小事有时候比《圣经》《论语》更来得哲理,自己最初的想法何等幼稚可笑。深味之中难免会心微笑,醇厚绵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间的学问与文章,怕是人世间最难的课题与修行。

二十几岁的时候,学会的是红色娘子军那样积极争取拼争领先,比别人慢下一拍就难受。无奈现在没有了年轻时候的冲劲,虽仍然向往努力上进,但是会偷懒似的找借口,告诉自己且行且珍惜。爬山的步子渐渐地慢下来,赏花玩草看风景,很少真正关心别人爬到哪一阶,累了会让自己找机会坐在树下休息。守株能待兔,有时候幸运需要等待。

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人生冗长,善待自己最重要,于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如今想来,善待自己不是给自己多买几盒价值不菲的化妆品那么简单,宽容他人才是最好的善待自己的方式。既然上善若水,那么自心间流出的大爱大善,自会延绵回转到自己。

二十几岁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聪明,却从来不懂得聪明误。可能前几年聪明误误多了,近几年,开始在聪明误的教训里懂得自己不懂得,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认真地去做个踏实厚道的傻瓜,比在别人面前耍聪明要开心且得益。

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才是所谓的成功,把三十岁的自己定位在雍容高贵那档才觉得解气。如今三十岁就那么无声无息地到了,我竟然不觉得自己默默无闻一贫如洗是没有出息。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我可以手握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立”在世间,坦诚而从容地微笑。

不知道十年后,我是否仍然会在这样静思的夜里为自己写生日感言。回头今天,会不会莞尔这字里行间的稚气未脱。人生浩渺,我等待我的那份精彩。

§§赵斌元后记路有千万条,但只能走一条。

一九九六年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于娟考入本科。当年十月,我和于娟第一次相遇。在交大饮水思源英语角,于娟圆圆的脸,穿着一身背带裤,盈盈地笑着,加入我们的讨论。突然,她看着我抛出一句“你像个傻瓜”。我喜欢这种直接、男孩气的女孩,心里有了她。于是经常在校园里有意无意地遇到她:在她清晨打木兰拳的返途、在读书社的集会上、在食堂里……那年还发生了一次小地震,我和室友飞奔下十六楼,给我姐姐打了电话问平安后,就着急地去她宿舍附近,看是否会碰上她。我们一夜漫步校园,爱情成形,我们成了男女朋友。她的人生轨迹从此与我并行。

如果不算单相思、萌芽期的感情,我们互为初恋。让初恋成熟为婚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么美好的一条人生之路,还有什么不可以包容?我们互相盟誓,终于在二○○○年登记结婚。

于娟比我聪明得多,记忆力惊人。喜欢古诗词,喜欢写东西,持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是我心目中的才女。她读过数遍《红楼梦》,能够大段背诵。而我一遍都没有读过。她数次感叹,没想到嫁了个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而我,则毫无愧颜,反而沾沾自喜,孩子的文学教育有着落了。

于娟好强。一九九九年我留校任教。二○○○年毕业后她在一家软件公司做市场文案工作,数月后决定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她自幼对复旦大学情有独钟,虽然内心深处我希望她与我安稳地过日子,但为了不让她留有遗憾,我无法反对。第一次没有考上,她决定租房在复旦大学附近备考,而我在徐家汇校区上班,我俩聚少离多。

二○○一年年初,我赴日本一年。事业心、繁忙的工作、新鲜的环境使我并没有感到相思之苦,她全力备考复旦大学,想必也是如此。七月,她被复旦大学录取,旋即来日探亲。我俩在日本共度的两个月,是我一生中真正的夫妻生活。没有任何生活的压力,没有干扰,只有二人世界的享受。研究所离公寓很近。每天我上班后,她踩着自行车去附近的超市和菜场采购,然后回家准备午餐,坐在桌边等我回来。晚上则由我做饭,吃完晚饭一起去日本朋友家或者散步、泡温泉。她只会做鸡蛋炒鸡蛋皮,但也许是遗传吧———她做出来的饭却也像模像样,让我刮目相看。那时我就想,假以时日,尘心平静,我的娟一定能够成为贤妻良母。

二○○二年年初,我回国。她每个周末回家,我们成了周末夫妻。除了学业,她还有一些社团活动、朋友交往,她花了很多时间在网络上。据说,她在复旦大学BBS上是知名人物。二○○四年,她和我商量申请挪威留学一事。我说,不需要考虑我的感受,关键是你内心的愿望,亲爱的,你是否很想去。她点头,目光坚定。二○○四年八月,于娟赴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原为一年,后改为两年,二○○七年一月获硕士学位。期间我去挪威探亲两次。一次是专程前往,住了一个月。另一次是国际会议顺访,住了三天。我感受到她的快乐。挪威的森林,淹没了分离的痛苦。期间,于娟的姥爷、姥姥先后去世,电话里她嚎啕的哭声令我心碎。

回国后,于娟感到很不适应。生活的点滴压力逐渐积累:工作、博士论文、生育、经济条件。在上海这样的经济社会里,这匹马、这条鱼有牵绊搁浅的感觉,她一时难以适应。现实,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我们这对小夫妻不断施加压力,考验我们的感情基础。事实证明,悲观焦虑没有任何意义。二○○七年年底全家都在我家乡嵊泗过年的时候,于娟怀孕了。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于娟真正开始从天真的女孩向成熟的女人转变。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十月怀胎。二○○八年三月,她在复旦留校任教。

二○○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于娟剖宫产生下我们的孩子。这种快乐,无法用言语表达。喂养孩子的日日夜夜,她自然地成为一位出色的母亲。作为父亲,我没有付出什么,内心充满了感激。我俩经常因为小儿的点滴趣事开怀畅笑,数次憧憬着将来再多生几个小孩,依次取名为阿尔法、贝塔、伽马。于娟请她的朋友们从国外搬来很多奶粉,又收了很多朋友们送来的小孩衣服,乐此不疲地在开心网上与朋友们交流孩子的照片和抚育心得。她的朋友非常多,我不得不俯首称臣。

二○○九年九月,新学期即将开始,于娟决定给孩子断奶,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教学中。但从二○○九年十一月开始,她身体就频繁出现疼痛,检查结果显示可能有血液问题或者癌症。十二月十九日晨剧痛,送六院检查。十二月二十日做PETCT检查,怀疑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当天送到瑞金医院急诊,当晚基本认定不是骨髓瘤。由于无法确定病因,医院无法收治,我们心急如焚。十二月三十日被瑞安肿瘤诊所收治镇痛,并用择泰治疗后,于娟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病理分析确定为乳腺癌骨转移,后转到瑞金乳腺诊治中心后,找到原发病灶再行穿刺确定。这段日子,我非常焦急。确定病因后,我并没有非常难过,因为我的内心直觉于娟能够克服这个巨大的困难而重获健康。我需要做的就是与医生沟通、确定日常饮食、让于娟保持信心。她真的很坚强,得知确诊乳腺癌时,她居然高兴地笑,因为乳腺癌相对其他癌症来说更好治一些。我也几乎没有落泪,只有一次,回家看到她和宝宝的合影,泪如雨下。

两次化疗后,于娟的疼痛感就消除了。癌生化指标一直在下降。她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我没有隐瞒她的病是癌症,但我隐瞒了她的病情是晚期、低分化癌恶性程度高,医生说最多存活两年。她开始自己上网后,全明白了。她问我是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我说这是统计,对于全体人群是百分比,对于个体而言就是百分之百。你一直能够冲关拔寨,这一次,一样可以。

五次化疗后,癌生化指标不再下降,六次化疗后指标开始上升,而且有点咳嗽,情况不妙。计划中最后的两次化疗是否要继续,我们很犯难。于娟想活下去,她想做,但她不知道做这两次化疗与活下去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也许还有负面作用。我那时也不清楚,就由她决定了。六次完成后指标不好,回家后不到一个月出现气喘、腿疼、便溏、无力的症状,重新回到瑞金医院。我开始感到不安。化疗完成后没有稳定期,局面难以控制。

接着采用赫赛汀+希罗达治疗方案。经历了发热、休克抢救等,于娟第二次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整体情况开始好转。我的内心直觉依然如旧。经过两次赫赛汀+希罗达方案后,于娟情况不错,能够在家里走动。但医生“最多两年”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两年绝不是我想要的,我需要于娟一直生存下去,至少十年。

癌症究竟该如何治疗?饮食究竟是否应该控制?既然西医认为预后如此之差,中医能治好吗?当我从病友丈夫处得知有民间中医擅长治疗癌症,一百天后就能够让癌细胞消失,二十天就能看出效果的消息,我心动了。我们与病友一同来到石台县大山村,并相约其中的刘某二十天后下山去医院检查验证。岳母在山上陪着于娟。二十天很快过去了,于娟感觉不错,但刘某没有下山去医院检查。形势很快失控。四十天后,于娟咳嗽吐痰的症状出现,继而气喘心跳。民间中医说是正常反应,并依然保证他们都已经没有癌细胞了。在一个深夜,于娟在电话里说她腹部某个位置疼痛,而且气喘,她需要我。她需要我!我赶到山上,发现她情况很差,旋即调整饮食,把她接回上海。

无暇悔恨和伤心,马不停蹄地联系医院。瑞金医院无床位,进入中山医院。经过近两周的护理后,她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肝功能恶化,已经出现黄疸,医生果断采用拉帕替尼+希罗达方案,三天后症状好转,于娟又一次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

看着她如此痛苦地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我心里充满内疚。在给于娟作治疗决定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我需要更多地征求她本人、她妈妈和爸爸的意见。

于娟一直就想把她患病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来,她说:“我做不了什么了,能做的只有无畏施了。”这次活下来后,她开始在博客上大量写作。文章很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能感受到她的快乐:她几乎每天都告诉我博客点击数的上升情况,她对突然得到关注不敢相信,她说想不到有这么多人关心她、帮助她。五个月来,她一天天好起来,开始锻炼身体。家人事后告诉我,只要我不在,于娟在电脑上的时间极长!这真的是用生命写就的日记!

我的心情极其复杂。这就是她应该过的日子,是最适合她的生活。但她的病情需要她暂时放下这些,把注意力集中在饮食、静心上。她真的很喜欢这样的日子,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她找到了她的角度。这也许就是命吧。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她过了最后一个生日。二○一一年四月十九日,她离开人世。在这段日子里,她经历了最后一次化疗,无效。气喘严重,吸氧,躺不下,没有胃口,反胃呕吐,肝痛,胸腔积液……情况急转而下。这段日子里面,我不相信她会走,但已经慌乱了。在她临走的一刹那,我依然不相信。我的大脑,一直在检讨所犯的错误,对于这个结果,我的每一个决定好像都是错的,都是愚蠢的。我无暇悲痛,她仿佛依然在病床上,等待我找出原因,重来一遍,救她回来。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她的遗愿要完成,但我真的很失落,感到很失败。我和于娟并行了十五年,她的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我的生命还在吗?这十五年,已经消散,唯留记忆。

这,也是一条人生的路吗?如果她没有遇到我,现在在干什么?我想我一生都会背负着这个问题,无法解脱。

我从来没有看过于娟的博客,因为她不想让我去看,也因为我知道她所写的内容。在她去世之前,我也不愿意去看她的照片,因为她就在我身边。最后的日子里,我问过她怎么很少写关于复旦大学的内容。她说接下来会写的,二○一○还没有写完,还有二○一一、二○一二,一直写下去。

也许是命中注定,在回到她的正轨上的时候,她就刹车了。幸而,对于关心、支持她的亲人、导师、朋友而言,还有这本书、她的孩子、她的精神和遗愿。

这本书的出版,凝聚了同道中人的心血和爱,完成了于娟的一个未完的心愿。生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延续。非常感谢为于娟这本书出版作出艰辛努力的朋友们。也借此机会感谢关心于娟的朋友们。安息吧,亲爱的娟。

赵斌元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编辑感言热烈而淡定的生命之花读罢即将付梓出版的于娟文稿《此生未完成》,胸腹间有如磐石般积压的厚重感无以言表。这种厚重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几番为之扼腕叹息;二是其文字所表述的那些内容,不过是十指轻轻点触键盘,“滴滴答答”的声音里随意挥洒出来的一些方块字,却承载着如此丰厚的情感与心路历程。

她有快乐成长的童年,父母给了她健康的体魄,美丽而阳光的笑脸,以及情、智二商俱佳的头脑。三十三年来,一路爱的呵护中,她春风马蹄,风雨顺遂,功成名就,赢得无数的鲜花,赞美,掌声和羡艳,在收获功名的同时,更赢得爱情、幸福、家庭、宝宝、朋友、事业……何其潇洒,何其浪漫,何其幸福。三十三年的生命之花一路热烈绽放,纯美芬芳。

她是造化完美的标本。

正当她完成了所有的原始资本积累,在欢笑的簇拥中登顶,豪情万丈,前程似锦,扇动翅膀欲一啸而起,开始九万里奋飞的时刻,晴空中突然划出一道闪电,将她的翅膀击碎,推她坠入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转瞬间从天堂到地狱,如此恐怖的磨难和历练,最具戏剧化效果的经历让人瞠目结舌,唏嘘不已,无不为之黯然神伤和落泪。

她成了造化弄人的典型。

一年多与癌症病魔缠斗,她尝尽人间的极致苦痛,三次历经生死拉锯,最终带着深深的遗憾和眷念无可奈何离去。这种天崩地裂的苦痛经历,让她看破红尘幻化,面对生死淡定从容而无所畏惧,虽有道高僧闭关面壁,枯坐参禅亦莫过如此。在苟延残喘中写下七十余篇真情生死博文,是尽一份帮助世人的愿望和责任之心,还有———爱心。

于娟的挚友郑培源在《老于的森林》中写道:“我很怕媒体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我点击了多处转载于娟文章和故事的网站,看到郑培源的话不幸言中。不管世俗如何解读于娟,在我看来,她的这些心血文字,是对三十三年短暂人生的回望与总结,她的心境,一如她一篇博文的标题———碎落在身后的时光。那一丝爱与哀愁哦,情何以堪。她知自己大限将至,回天无力。但却无所畏惧,坦然面对。她说,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她写她如何做猛士。尼采说,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直到生命的尽头,她都坚信自己会更强。她要给宝宝、亲人、朋友以及关注她的世人留下一份独特的思辨财富,给人勇气、激励与爱。

三年前,我们成为美国人兰迪·鲍许的《最后的演讲》一书的责任编辑,此书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图书之一。于娟的文字与兰迪的异曲同工。但兰迪图书无论英文原版和简体中文版,其文采皆不如于娟。我们从事科技图书编辑工作二十余年,阅理工科班出身作者的文字无数,但文采飞扬如斯者寥寥。于娟要改行当作家,搞个小说或者剧本之类的文学创作,当不是什么难事。徜徉在她的文字中间,不时被那些幽默笔调和描写引得笑出声来,然而我听到笑声里却分明和着心中的一份痛楚。

所有关于三十三年的人生故事,皆因缘于她的性情。于娟的性格中,颇有几分大丈夫气概,独立,好强,争胜,控制大局,使命感与责任感。于是,十七岁那年跨入大学校园,她便主动伸出爱的橄榄枝,将“像个傻瓜”的未来光头丈夫搞掂。读书搞对象两样人生大事一刻不犹豫不耽误,逮着机会就下手,确实牛叉。关于她和光头的情感故事,没有专门的交代,惟散见于多篇文章的各处,感觉他们爱得理智和包容,每提及光头,不尽依赖与托付之情,溢于言表。

而于父母、孩子、爷孙、兄妹、同学、乡党、朋友之情,则多有笔墨重彩,细腻描述,感情温婉、仁厚、宽广、孝敬、感恩图报、母爱、义气、担当,一一跃然纸上。

最快乐的小儿时节,是与“四眼”小狗厮闹的日子;最温馨的记忆是竹竿巷那些童稚哭闹欢笑的音符;最囧的画面是复旦在读女博士醉眼朦胧倒提啤酒瓶混战街头陋巷;最潮的服装是大红冲喜棉袄棉裤并最戏剧性同时接待香港金融才俊和实诚到傻呼呼的穷苦乡民朋友;最洋气的名字是她儿子的昵称———土豆。还有,让人笑出眼泪的气球奶奶,堂弟阿海愿为她捐器官,以命换命的小瑞,以及“谁是我的下一任”“幸福备用胎”的那些真情流露,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感人情景,构成了于娟大喜大悲的人生肥皂剧,却无一不应了时下风行的那句热词———神马都是浮云。

于娟经历了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也看清了这一切,不过是一片浮云一场梦,于是她说: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风淡云清。她说要放下。然而,以她的性情,何曾放下?怎么可以放得下?于是她去做无畏施;于是,她有了这些文字。

深深的。淡淡的。

四月二十七日于娟的师母陆波在于娟开的博客上发表悼念于娟的诗,才情并茂,写得真好。我未征得她的同意(请她原谅),摘抄并改动个别字句,引用以结束我们的文字———你笑着,盈盈的笑让奔逝的生命充满四射的活力即使你已经离去我依然能闻到你留下的春的气息。

你挥洒地写,悲和喜穿透死亡的恐惧,告诉人们生的意义离去,离去。

在那四月花开的芬芳里,你那歌唱的魂灵在那风过云淡的天上尽情地自由地喃呢谨以此文遥祭于娟。

二○一一年五月二日午后四时许写就,时窗外大雨倾盆。

§§附录山东曲阜能源林项目于娟的遗愿:

当年于娟去挪威学习环境经济,中间死说活说要让妈妈也来欧洲看看,不惜每天半夜四点在及膝的大雪中送报纸攒钱。在女儿居住的奥斯陆湖边,她们看到郁郁葱葱的挪威的森林。女儿说,“好不?”妈妈说,“真好。”“我们把挪威森林搬回去吧!”

———摘自《于娟和她的生命日记》,《三联生活周刊》十一年第十二期,作者贾冬婷一个美丽的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